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明代蒲州城里的藩王

435 0
发表于 2022-12-24 12:17:5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明代蒲州城里的藩王
蒲州故城

最近,笔者由于工作关系,发现永济市存有5通与明代藩王有关的墓志碑。这5通墓志碑,从最早的弘治十七年(1504)《大明山阴王墓志铭》(碑阴:山阴端裕王圹志文),到嘉靖十八年(1539)《大明镇国将军晦轩墓志铭》,最末的嘉靖三十六年(1557)《山阴荣靖王妃张氏圹志文》,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经查阅《蒲州府志》《永济县志》《虞乡县志》《临晋县志》和网络上相关资料,对明代藩王制度和蒲州城里的藩王有了初步了解,拙笔成文,以飨读者。

□董榕 吴军昌 张兴平

◆山阴襄垣两王迁蒲

在明王朝发展的270多年中,一直有一种特殊群体贯穿始终,那便是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分封于全国各地的“特权阶层”——明藩王。

朱元璋分封的诸王中,山西境内有3个,分别为:就藩太原的晋王朱棢(wǎng),就藩大同的代王朱桂与就藩潞州(今长治)的沈王朱模。

代王朱桂性格暴躁,分封到大同以后,开始敛财掠地、横行霸道,且与地方**不和,被当地**多次告到皇帝那里,建文元年(1399)时,因罪被废为庶人。明成祖即位后,恢复了朱桂的王爵。到明英宗时,蒙古瓦剌的进攻使得大同的安危难以保证,代王府的各位王爷们心绪不宁,惶惶终日,同时由于王府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开支巨大,入不敷出,明英宗决定将部分郡王内迁。据史料记载,为了去一个富庶有钱的好地方,代王府里还吵闹了一段时间。最终,山阴王府、襄垣王府迁蒲州,宣宁王府、隰(xí)川王府迁泽州,灵丘王府迁绛州,怀仁王府迁霍州,唯有老大代世子、老二广陵王和老三潞城王后裔留在大同。

蒲州,位于山西最南端的“黄河金三角”核心区域,古称蒲坂,史为舜都,先祖尧、舜、禹曾建都于此,唐时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这里地势平坦、物阜民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从唐宋到明清一直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洪武年间朝廷又重新对蒲州城墙进行了加固,使其城防更加坚固完整。

天顺五年(1461),山阴康惠王朱逊煁与襄垣恭简王朱逊燂(tán)分别带着自己庞大的家眷队伍,浩浩荡荡来到蒲州。至此,蒲州就有了两支大明皇室的王系。

◆喧闹折腾的襄垣王

来到蒲州的第一个襄垣王朱逊燂,生于明永乐八年(1410),代王朱桂第五子。朱逊燂由于生母早逝,小时候没受到良好的照顾,经过王府搬迁一顿折腾,到了蒲州后就卧床不起。长子朱仕壥(cán)在请求朝廷派御医为父王治病的同时,提出由自己代理襄垣王府事。明英宗认为朱仕壥此举是“乘父之病,夺其禄位”,特地写敕书对其进行训诫,并在暗中调查后发现朱仕壥之所以会有此举动,是因为两个弟弟朱仕堲(jí)、朱仕埭妄图以庶夺嫡,再次对兄弟二人进行了严厉警告。天顺六年(1462)襄垣王朱逊燂去世,享年53岁,赐谥曰恭简,清《永济县志》记:襄垣恭简王墓,在县东孟明桥北。

成化元年(1465)九月,新继位的明宪宗朱见深册封襄垣恭简王长子朱仕壥为襄垣王。然而,朱仕壥和父亲一样,不重视嫡长子,与其关系势同水火,与弟弟朱仕堲、朱仕埭为了争夺王位,可以说是互相拆台、告御状,弄得朝堂乌烟瘴气。明宪宗经过几次派人调查,严斥朱仕壥“为兄则不仁,为父则不义”,宪宗皇帝最终裁决:这一家全部废为庶人,其中朱仕壥父子留居京城,朱仕埭兄弟发守襄垣恭简王坟园守墓,此外朱仕堲革去禄米和冠带,迁回大同居住,不允许其返回蒲州。

襄垣恭简王共5子,长子和第四子被废,第三子留居大同,次子早夭,襄垣王府宗室的管理任务交给了此前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的第五子朱仕坯。这在《明武宗实录卷八十八》都有详细记载。

史书记载,朱仕坯进封襄垣王的时间是嘉靖十八年(1539),距离朱仕壥被废已经过去了64年,此时,朱仕坯年事已高,在尚未接受正式册封之时便已去世。嘉靖二十年(1541)十二月,朱仕坯嫡长子、辅国将军朱成鍨袭封襄垣王。

朱成鍨去世之后,其曾孙朱充煌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五月以襄垣王府曾长孙的身份暂摄府事。但朱充煌在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二月被朝廷下旨革去曾长孙的身份,仅以辅国中尉管理府事。可以说,襄垣王府的藩王爵位已经降了几级,已失去往日藩王的辉煌。

◆谦恭贤德的山阴王

第一任来蒲的山阴康惠王朱逊煁(1409~1467),明太祖朱元璋代王朱桂庶四子,天顺五年,来蒲。

史书记载,代王朱桂共有10个儿子,府内诸王子们争夺嫡位激烈,好在朱逊煁身体病弱,没有参与争斗,最后运气较好地被迁到富裕的蒲州。成化三年,朱逊煁去世,清《永济县志》记:山阴康惠王墓,在县东北文学村。

第二任是端裕王朱仕堸(féng),山阴康惠王之子。弘治十七年(1504)《大明山阴王墓志铭》记载:朱仕堸,6岁随父亲朱逊煁来到蒲州,他天资聪颖,博览群书,精通周易太极之术,且礼贤下士,食宿朴素、出入乡间,没有一点王爷架子,或者有人不小心冒犯了他,也不与计较,毫无明王派头,时人称“贤王”。朱仕堸生于景泰丙子年(1456)二月,薨于弘治癸亥年(1503)十一月,葬于蒲州三张里,成化六年(1470)五月被封为山阴王,谥号端裕,山西等处提刑按察司副使南阳王鸿儒撰文墓志铭。他生有两子,长子成鍪嗣王,次子成鉴封镇国将军。

第三任是荣靖王朱成鍪。据明嘉靖十五年(1536)《大明山阴荣靖王墓志铭》记载:朱成鍪,康惠王长子,十岁受封,少时很是聪颖,熟经书,通大义,继承端裕王琴画之艺。至孝,父亲端裕王尝患痈疽,成鍪亲侍汤药,常常衣不解带,端裕王疽疮溃烂,成鍪以口吮之,且每天焚香祈祷上苍,乞求父亲疾病得到痊愈,希望自己代替父亲得病。明正德丙寅年,继承封王后,他更是谦恭谨慎,不轻出入,后构建书院蓄书,率诸子教学其中,皇上赐名“进德书院”。荣靖王在蒲州,从不仗势欺人,从不侵占百姓土地财物,且每次遇到旱灾,就亲自斋沐祷神求雨,祈求百姓丰衣足食,所以蒲州人民都称颂他为“德王”。荣靖王生活上不喜欢华丽奢侈,礼贤下士,凡遇到有德行的人,必定以礼待之,因此当时有才华修养的士大夫都很敬重他。清乾隆《永济县志》有山阴荣靖王朱成鍪《创建泓龙庙乐楼享殿记》,泓龙庙即现在永济市城东街道皇甫营的龙王庙。

镇国将军朱成鉴,据明嘉靖十八年(1539)《大明镇国将军晦轩墓志铭》:朱成鉴为山阴荣靖王之弟端裕王之子,成化二十年(1484)赐名成鉴,明孝宗弘治年间封爵为镇国将军。其4岁母亡,12岁习童子业,精于读书,节孝尊上,后取《易经》用晦之意,号晦轩。精书画,通医道,善于古文,著有《晦轩集》。子男六:聪淛、聪瀯、聪灖、聪潢,俱封辅国将军。朱成鉴嘉靖己亥十一月廿有七日,葬于吕坂凤凰原新营(今永济市城西街道吕坂村)。

据《内阁大库档案》载,接下来是:山阴僖顺王朱聪澍、山阴庄宪王朱俊栅、朱充照、朱廷理等。

山阴庄宪王朱俊栅,山阴僖顺王朱聪澍嫡长子。朱俊栅多才艺,好佛数,数次上书请求让宗藩参与科举,明神宗没有回应。嘉靖三十七年七月,明世宗册封朱俊栅袭封山阴王,夫人李氏为山阴王妃。史书记,朱俊栅住在蒲州,常去栖岩寺、万固寺、普救寺等寺庙与高僧参禅论道,并资助培养了妙峰大师(法名福登)。

福登,明万历时著名僧人,被万历皇帝封为“护国禅师”。福登年幼时家境贫寒,流落蒲州,山阴庄宪王朱俊栅发现他虽然奇丑无比,但神凝骨坚,是个可造之材,便出资让福登“闭关”并外出拜师学习,终于成就一代大师。福登不仅研习传播佛法,更加悉心于佛寺建筑和桥梁公路建筑,被称为“佛门鲁班”,其所建迄今仍大部分留存在世,如蒲州万固寺殿宇和万固寺塔;铸制了佛教三大圣地峨眉山、宝华山、五台山3座大铜殿;辟建了陕西三原县泾河大石桥;新建了宁化(今山西宁武)万佛石窟和寺庙;创建了河北宣化府(今河北张家口)洋河23孔大石桥等。

清乾隆《永济县志》:山阴府嗣王朱俊栅《净土寺记》写道,“予早岁读儒书,二十曰道典,三十阅释典……净向余乞寺名,予命名曰:净土。且鸣道纪绩勒石。”永济净土寺位于永济市区南山公园,创建于明隆庆初,僧人明净建,由山阴庄宪王朱俊栅命名。据清光绪《虞乡县志》记载:1597年,朱俊栅亲自为虞乡县方山里孙常镇(今永济市城东街道孙常村)因地震而坍塌重修的延祚寺写撰记。朱俊栅在佛教方面的研究与传播有一定作为,为蒲州地区的佛教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万历三十一年(1603)薨,四十七年(1619)正月被赐谥号庄宪。天启三年(1623)六月,朱充熙袭封。

◆“聪”“俊”子孙的吟唱

蒲州的这些明藩王们,除了山阴庄宪王朱俊栅经常游历于蒲州周边各大寺院,促进了蒲州的佛教发展外,其余的还有,如《明史》对襄垣王府“聪”字辈、“俊”字辈(即成字辈以下)的宗室褒奖有加,认为他们“皆娴于文章”。从代王府辈分“逊仕成聪俊”的世系来看,这些人都是朱仕壥、朱仕埭这一代人的孙辈、曾孙辈。这些人鉴于祖辈的教训,远离王权之争,成功转型为文学爱好者,或建书院,或修书立传,热衷于诗词歌赋,留下了许多诗词美篇。

襄垣王的玄孙朱俊噤博学而不慕名利,远离闹市住在蒲州临晋县的伍姓湖畔,自取名号“芦花散人”,有《佩兰集》传世。明正德五年(1510)《辅国将军静轩墓志铭》中记载:辅国将军朱成玲,号静轩,代简王曾孙,襄垣恭简王孙,镇国将军一斋长子。性情刚敏,从小喜读书,有人说他生下来就已富贵,为什么还要去读书,他却说:“不闻古云,不学面墙,弗见而难行,则徒生也,非汝所知。”意思是说,不读书学习古人,就好像走路碰壁一样,无路可走。他在偏僻的地方建一书屋,曰静轩,因取为号。其孝敬父母,悉心听从父母教诲,友善兄弟,喜好交友,忠于朝廷,每次对来蒲州的**及赴京赶考的蒲州学子礼貌待之,劝诫尽忠,为民做事。奈何厄于命,正德四年(1509)四月十九日以疾卒正寝,年37岁,以正德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安厝保泉里新域(今永济市蒲州镇宝泉村)。子男五:聪洵、聪潓、聪靓、聪涧,封奉国将军;聪淀,未请封。

从另一通《明宗室辅国将军静轩夫人荆氏墓志铭》的志文中又能了解到蒲州藩王的“聪”“俊”字辈的文学风采。墓志由蒲州名宦杨博撰文,志文中,杨博写到他还是诸生时,就知道蒲州襄垣王府有著名的4个文学诗词名人,时称“四泉”,他们一个个文质彬彬,经常与士大夫们交游,赋诗吟词相和,生活充满乐趣。可以看出襄垣王的聪字辈都是以诗词文章显于当时。

明朝末期李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对明朝皇室及分封在各地的藩王后人给予了无情的镇压。那些各地最壮丽的王府宫殿,在连绵的战争中,无不灰飞烟灭,藩王后裔或被斩抄家、或隐姓埋名流亡外地,自此蒲州及全国的明藩王淡出历史。
18694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