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清明时节,万物生长,清洁明净,兼具节令与节日双重身份。
作为一个在节气上发展起来的人文节日,清明节习俗活动主要包括四类:以慎终追远、报本反始、敦亲睦族、缅怀逝者为主旨的祭亡扫墓活动;以娱情遣怀、张扬生命、呵护新生为主旨的娱乐活动;以不误农时、爱护牲灵、祈求丰收为主旨的农事劳作;贴合节令、具有丰富意蕴的饮食习俗。
清明节有肃穆、悲伤的一面。“清明节能成为大节,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中国人不仅珍爱活着的生命,而且尊重逝去的生命。对清明节众多习俗活动的参与,也是一种生命教育的过程。平常的日子里,死亡与人们的生活相隔很远,但清明节里就会上演生者与死者的对话,‘该怎样活着’必然成为人们的追问。”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张勃说。
近年来,除了家族、家庭对祖先亲人的祭扫外,各地群众自发地或有组织地到革命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的做法,如今已发展成为播布全国的新节俗。
“感恩孝亲、慎终追远的价值观念在得到坚守的同时,也发生了从一家之亲、一族之祖向人文祖先、民族祖先、革命先烈乃至陌生人的调适与扩展。如今,人们对于战争和灾害造成的死难人群也给予更多关怀。这种坚守、调适与扩展,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张勃分析道。
清明节还有欢快、美好的一面。传统的清明春游活动主要有踏青、寻芳、插柳、放风筝、荡秋千、拔河、踢蹴鞠、斗鸡等。
清明的饮食也别有特色。有些地区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还有一些地方,清明这天的鸡蛋要和柳条同煮,据说有利于眼睛。胶东地区则有蒸面燕的习俗。面燕,古代称为“子推燕”,据说是为纪念介子推而做。如今,在清明期间,很多超市仍会售卖面燕。
清明时节,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最宜农作物生长。农耕社会时流行的一些清明习俗,在当下还留有痕迹。如山东多地沿袭的一种特殊食俗:饭牛。煮上一锅小米干饭,到菜园中拔些新鲜的菠菜,让耕牛饱餐一顿。有的地方这天还要给马、驴、骡子等牲畜喂饭,每头一个玉米面饼子。在这一天,所有的大牲畜都不能役使,更不能打骂,人们借此表达对它们的爱护与感激之情。
卢昱 王新宇/文
(《大众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