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甘肃父子坚守腾格里沙漠三十余载:造林约680个足球场

557 0
发表于 2016-11-17 09:06: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在基本生存条件都难以保障的中国腾格里沙漠腹地,76岁的王天昌和他48岁的儿子王银吉携家带口坚守了30多年,投入所有家当年复一年的压沙造林,形成7500亩(约合680个标准足球场)沙漠“绿洲”,不仅守住了曾眼看要被风沙掩埋的家园,得寸进尺惯了的肆虐风沙亦因此止步。

  11月中旬,位于甘肃武威市远郊的腾格里沙漠初冬寒意渐浓,王天昌多年养成的习惯仍“催促”着他每天必须要在由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组成的“林间”巡视一圈。“这么多年朝夕相处惯了,每天不挨个瞅一眼,就觉得空落落的。”脚步有些蹒跚的王天昌每天需为此付出六七个小时。

  在沙漠边缘一片林木较密的空地上,几年前建成的几间瓦房是王天昌一家人治沙造林的“给养站”,房屋周边的沙地上分布着简易搭成的羊圈、鸡圈和一小块菜地,这是距离农贸市场较远的他们一家四口人平日里改善生活的“源泉”。

  至今尚未通电的这里,长年依靠一块太阳能板和一台小型发电机来照明、抽取井水以及满足基本生活所需……尽管眼前的场景与内地普通农户憧憬的“小康生活”相差甚远,但比起过去一家人为压沙造林而在沙漠里挖窝铺避风沙的苦日子,王天昌已感到满足不少。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截至2014年,中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2%。甘肃是中国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在当地尤其是近千公里的河西走廊沿线,压沙造林是几代人前赴后继的“事业”。

  20世纪80年代初,从异乡搬迁来的王天昌在谋划“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时,连年肆虐风沙让他和村民们的田间劳作时常化为徒劳。“眼巴巴看着庄稼慢慢长大了,一场风沙过后就什么也没有了。”王天昌回忆说,随着村子里的积沙越来越多,难以为生的一些村民要么外迁,要么“后撤”。

  望着人烟日渐凋敝的村落,王天昌在与儿子王银吉商量后决定“留下来”。“我是农民的儿子,决不能让沙漠掩埋掉家园”,这句至今仍被父子俩常挂在嘴边的话颇为励志,不过治沙的艰辛却远远超过预料:购买苗木的钱从哪里来?植树浇灌用水怎么办?一窍不通的治沙技术向谁求教?

  那个年代,周边农户和王天昌一样一贫如洗,吃水尚需从几公里外往来拉……接踵而至的各种治沙难题让父子俩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家家户户都忙着脱贫致富时,他们执拗埋头在沙漠里的行为成为不少人眼里的笑话。家里所有收入除基本生活外都购买苗木,不够了再找人借;浇灌用水去几公里外用骆驼往来驼;一些苗木摸索种植四五遍以上总能成功……经过数十年的摸索,王天昌终于在风沙肆虐的沙漠边上守住了自己家园,也挡住了风沙向绿洲不断逼近的脚步。

  时至今日,王天昌一家因治沙造林借的外债尚未还清,不过在近年政府补贴和在外工作的大孙子每年定额“资助”下,他们有了进一步扩大造林面积的勇气。但这也是藏在王天昌心中抹不去的痛处:10年前因一家人忙于治沙,十来岁的小孙子患脑瘤错过最佳治疗期而不幸夭折。

  老人感到欣慰的是,用几十年的努力在沙漠里造出这么一片林子,此前认为他们“傻”的一些村民也体会到了风沙减弱的效益,甚至有人近年也开始在周边造林,一起守护这片曾经岌岌可危的家园。

  今年发布的《甘肃省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情况公报》显示,与2009年第四期监测结果相比,甘肃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减少19.14万公顷,该省荒漠化土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程度呈减轻趋势,土地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得到了进一步遏制。“只要我还能走得动,这片林子就会继续向沙漠里延伸”,跟随父亲在沙漠里忙碌了大半辈子的王银吉对眼前“人进沙退”环境改善倍感珍惜。他说,从小热爱的这片土地,至少这辈子要豁出去治沙造林,不想再让风沙影响子孙后代。

  夕阳西下时,忙碌了一天的王天昌抱起三弦坐在家门外,若有所想地弹唱起了他自编的《治沙歌》:家住长城乡,紧靠黄沙边,风吹黄沙过河岸,住进了沙窝旋……
20238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