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劳尔:考上好大学,然后呢?——教育问题随想

230 0
发表于 2023-8-21 11:39:3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不同的新闻是可以联系着读的。这几天在微信公众号上陆续看到三篇有关教育的文章,在逻辑和角度上恰好构成某种互补和递进的关系,因此忍不住说一说。

  第一篇新闻是“人民日报”公众号在8月14日发表的高考励志故事,标题为“凉菜摊主女儿考上清华!高考705分,秘笈是……”。文章所讲是一对夫妇,在女儿小升初考入私立初中后,转行在菜场个体经营凉菜摊,收入大部分供女儿读书,最终女儿以高分考上名校。文章很感人,读完忍不住让人为这对夫妇和他们优秀的女儿感到高兴。但高兴之余,本人忍不住多了个心眼。既然是人民日报发的文章,自带官媒的巨大流量,肯定是潜藏着对社会舆论和大众意识的引导。比如故事中的几个关键点:作为孩子人生重要转折点的小升初、代表优质教育资源的私立学校、勤劳的个体经营者。如果串起来,就形成了这样一种叙事:为了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尽早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家长绝不能躺平,而要付出该有的辛劳。于是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中华传统心理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层对子女教育的焦虑。在当前经济不景气,就业率低,众多90、00后躺平的大背景下,为了子女的未来安分守己、辛勤工作、自己创业的普通劳动者,无疑是推动经济前进的“正能量”。

  虽然不排除文章有以上复调,说到底,这还是一个让人微笑的“寒门出贵子”的故事。但经过过去三年,让本人养成了一个习惯,就是“新闻要反向着看”,即新闻宣传什么,也许恰恰说明当下缺乏的是什么。宣传“寒门出贵子”,恰恰反映出,寒门越来越难出贵子了。实际上,这也算不上什么新发现。例如早就有1978~2005年近30年间北大学生的家庭出身的统计数据:“1978~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三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10年,考上北大的农村子弟只占一成左右。”精英大学学生家庭背景比例的变化,恰好是与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和固化相同步的,发展到现在也的确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便可登上人民日报的地步。在此情况下,对“寒门出贵子”的宣传,也算是一种大尺度上的“文本平衡”吧。

  第二篇文章是“人民教育”公众号发表的一篇政策解读,标题为“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解读的对象是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文章中特别提到,“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这也正好说明,高层已经意识到了教育不均衡、尤其是优质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并着手从经济角度解决。

  当今教育资源的现实的确是不均衡的,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多地向金钱倾斜。有孩子的可能都知道,现今培养孩子既要“有钱”,又要“有闲”,而后者说到底也是经济问题,即经济基础好的家庭才有选择工作的自由,从而具备“有闲”的条件。伴随着教育市场化产业化,有钱有闲的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深度参与到各种优质教育项目中。而那些终日劳作的普通打工者的孩子,在基础教育阶段获得的资源则少得多,与前者相比很难有什么竞争优势。另外,现在的教育政策导致学生的分流提前到义务教育的早期阶段完成,如已形成社会热点的“小升初”。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在小升初中崭露头角,将来进入精英大学的概率就会很低。多年前,这种分流还主要发生在重点高中的择校中。而小升初之前,父母对教育的投入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有钱有闲的家庭无疑占据很大优势。这就进一步收窄了普通家庭孩子翻盘的可能性。于是教育不均衡导致的社会阶层分化和固化将进一步加剧。文章中所提的“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政策,在教育产业化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能对教育公平起到多大“改良”作用,也是可以拭目以待的。

  第三篇文章是刚公开不久的《张铁生的答卷》,其中有这样一段毛远新回忆的毛主席的话,因为很重要,所以在此大段引用如下:

  “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什么叫社会主义觉悟?就是始终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们是要培养有文化的劳动者,包括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不是培养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精神贵族。我在党内多次提出:列宁为什么说学校应该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列宁意识到,学校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争夺接班人的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要占领。青少年代表着未来,哪个阶级统治学校,就为哪个阶级培养未来的接班人。我们共产党自己管的学校,都有党委和党支部,就是要保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我担心,他们可能辛辛苦苦,在那里培养将来挖共产党祖坟的人呐。

  “要搞教育革命。中学毕业后,要到社会中到劳动中去接受实践的磨练,再从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中选拔培养大学生。否则,从小学到大学,关在教室里十六七年,培养些没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只会死背标准答案,只会应付考试的书呆子。他们很容易被资产阶级欺骗,拉拢,收买。”

  还是毛主席看得深刻长远。这段话深刻地指出,教育问题说到底,是为哪个阶级培养人才,培养出的人才为哪个阶级服务的问题。如果学校都被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占领,将底层出身的孩子都培养成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看不起劳动人民的精神贵族”,为了个人利益投向资产阶级的怀抱,为资产阶级服务,向往着社会金字塔的高层,那有再多的底层家庭子女考上好大学,又有什么用呢?就像电影决裂中,那个嫌母亲亲手做的布鞋土气的学生,也是穷苦人家出身。他的母亲痛心地说:“孩子,你变了,又白又瘦,还戴上了眼镜。”其实他戴上的,正是脱离底层、脱离群众的眼镜。

  回观我们现在的高校,在25岁之前这个人生观价值观定型的关键时期,向学生灌输的是“去阶级”的教育。比如工科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教育往往是“提高某某产业发展水平”,理科文科专业的学生,则是“提高某某学科学术研究水平”,等等。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也少见,更何论无产阶级文化了。

  所以,我在为第一篇新闻中那对个体商户夫妇的女儿高兴的同时,也是有点落寞的。因为有太多寒门贵子在学成之后,努力摆脱自己的出身,向着社会金字塔尖攀爬。我希望有一天,能有更多的学子,出自底层,回归底层,将毛主席的教育理想践行起来,因为这才是人类光明的前途。

  (作者系人境院写研班学员)

劳尔/文   2023-08-19 · 来源:人境发展院
21235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