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这里为什么叫“杨村”_文/师存保

227 0
发表于 2023-8-22 11:13: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杨村,在如今的夏县庙前镇。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庄,有着悠久的历史。杨村的老人们说:如同师村、师家庄没有姓“师”的一样,杨村也基本没有姓杨的。为什么不叫李村,不叫郝村,偏偏叫“杨村”呢?

这便要说到师姓始祖明朝中后期的事情。始祖从“屯田”获得土地后,回到故里阳(晋)城老家,把年迈的母亲和哑巴哥哥接到一处过活,由此开启师姓一宗的繁衍。

话说老妇人跋山涉水,翻沟过岭,一路劳顿,疲惫不堪,一路跋涉拄的拐杖就用坏了好多根。一日,眼看快要到达儿子的安身之地,老人的拐棍又坏了,就让儿子在路边折了一根栢拉木(毛白杨)树枝做拐棍。老人拄着这根毛白杨树枝,终于抵达她心目中的远方——儿子安身立命的麦草屋前。柴门院边有一股涓涓清流,汇入门前一个水潭里,后人叫莲花池。老人坐在池边歇息,撩水洗漱,抹去一路风尘,那根毛白杨树枝做的拐棍,在她起身时,顺手插在了池水旁的泥土里,也许上天有意,过了一些时日,那根毛白杨树枝竟然成活了,发芽长叶,伸了嫩绿的新枝。后来,一年年发粗长高,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有了这棵大树,原本住在荒野里的师家、李家,还有郝家的后生们,都围在大杨树下歇凉。有人说,咱这地方好几家人了,也是个村庄了,该有个村名了。有说叫师庄,又说叫郝村,有说叫李凹,众说纷纭,热闹哄哄。这时,也不知是哪家的后生,忽然茅塞顿开,说老人们常说,这棵大杨树是咱们来了以后才栽下的,是这里的记号,干脆就叫“杨村”吧!大伙都翘首称赞,所以“杨村”就这样叫着叫着叫开了!那后生说的记号,就和现在人说的地标一个意思。

大杨树边上的一泓池水后来变成了莲花池,滋养着那棵毛白杨不断地往高处窜,往粗里长,开枝散叶,经年累月,一路风霜,长得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师家祠堂就建在莲花池西南边100多米的地方。据说,只有百十岁以上的老人,才有可能记得那棵饱经沧桑的毛白杨老树。

这里为什么叫“杨村”_文/师存保


如今四、五个百年过去了,那棵老树早已没了踪影,或化作一抔黄土,或变成一抹尘埃。但这个世世代代、口口相传的故事还在传。不仅师家人在传,李家人在传,郝家人也在传,全村人都在这样传,本不是村的“杨村”,就这样延续至今,生生不息。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杨村”的几户人家在本不是村的一片片“屯田”里,不断地扩展,繁衍生息,发展壮大。据说在清康熙年间的鼎盛时期,人丁达到4000多口,仅师姓家族就有近2000多口。所以师家在周边几个地方,都开垦、购置了不少土地、山坡,以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

杨村人说,据他们后来对一些古建筑物的了解,杨村在鼎盛时期的规模很宏大。村里曾有大小庙堂四处,村南有个关帝庙,占地十几亩大,建有戏台。村东有座三关庙,占地近十亩,建有戏台。村西有个禹帝庙,占地十几亩,还说这个庙的戏台位置最好 ,唱戏声音传播最为畅亮,周围汤里村、上晁村都能听得见。村中心有个大泊池,旁边还建了一个龙王庙,保佑风调雨顺。这些个庙宇何人所建,建于何时,拱着哪路菩萨,现今的村民尚无详尽考证。但都记得每年逢庙会请戏班是肯定无疑的,总要热闹个三两天,商贾蜂拥,人流不息。仅此一斑,便可管窥杨村历史上曾经的人气和繁荣。

杨村人说,村北边有个石林坟,占地几十亩大,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他们记得光墓志碑就有百余通,都在先前建老大队部时磊砌在房墙里了。唯有一通“师氏始祖”的石碑,因为最大,被用在了村变压器的变台上,后来放在村委会院里,再后来也被砌入再建房屋的台阶里,实属可悲。这通始祖碑的大,说明了当时师家的兴旺。石林坟多年前也荡然无存了,当年先后埋葬的都是些什么人,也无从考究,但能够佐证杨村足有近500年左右的历史了。

杨村人说,师姓始祖经过百余年的苦心经营和创业,到了清朝初期,师姓家业已初具规模,在清康熙年间发展至鼎盛,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很长一段时期,师家人丁兴旺,祖业发达,算得上一方大户。

新中国成立之前,村里人能够亲眼看到的祖业,应该是那个师家祠堂了。祠堂坐北向南,在师家巷的对面,大约占地20亩左右,建筑房舍70余间,近万余平米。整个建筑施工由师学诗老人掌管安排,先后耗时13年之久。主要建筑有两处祠堂大门,两处侧门,戏台、广场、献殿,先祖牌位厅堂、过道走廊、多排房舍,私塾、教室、讲堂等。建筑使用的大小木材,均从师家在泗交山自家的山林里砍伐而来。所用食粮,全部从外地租户上交的租粮库存中支出。建筑所用银两,除家族公共府库支付外,还倡导家户、族人捐献。祠堂大门外立有一通园碑和一通方碑,园碑是一通功德碑,高三米左右,宽足有一米二、三,记载着一些贤达人士银两捐献刻录。方碑稍小,附在园碑后面,是祠堂占地四至、建筑规模,以及家族在外的土地、山林等产业占地四至和面积大小的镌刻记录,后来这两通石碑也被损毁不知去向了。

我认识村里一位曾在原运城地委机关工作的何姓老领导,前年他对我说,解放后政府建立的第一座杨村学校,就设在师家祠堂的私塾里,村里80岁左右的老人小时候都在祠堂里上过学。如今祠堂的模样早已荡然无存,成了居民生活的院落。

据传,师家在外地还有一些土地和山林。庙前镇209国道旁的小庙前村对岸,有个师家庄,这个村基本没有师姓人家,之所以叫师家庄,就是因为这里的300多亩耕地都是杨村师家的,由佃户们耕种着。夏县城尧峰山上也有杨村师家的租地。远在夏县泗交镇的泗交山上,有师家的山林和土地。杨村西南大、小界滩后面的山林,也是师家的领地,山上有个很大的山洞,就叫师家洞,足以证明这个地方曾经是师家的山岭。

师家洞很大,人工挖掘,能容纳几百人。据说是怕村里遭水患后,族人可在此暂时居住生活,里面有不少灶台等生活设施。
2023年3月16日
212447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