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汾河筑坝往事

246 0
发表于 2023-8-29 10:53:4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汾河作为山西的母亲河,千万年来孕育了古老而又灿烂的三晋文明。但在以前,遇到雨季,汾河以其桀骜不驯的性格,经常泛滥,给两岸百姓造成沉重的财产损失,甚至带来生命危险。

(一)

20世纪70年代,新绛县委书记梁合水刚上任不久,汾河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那是1976年,连续多日的雨水,使汾河暴涨,两岸大水茫茫,6个乡镇的秋庄稼被淹,县城南北的交通被阻断。面对突如其来的水患,梁合水到汾河两岸调查,看到水患给店头、城关、古交、柳泉、横桥、万安6个乡镇的百姓带来巨大伤害。接着他又翻阅了史料,发现历史上汾河屡次发生水患,触目惊心,于是决定在汾河两岸修坝防洪。

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坝底五米,坝高三米”“六十里一条线,四十里对着干”。面对这么大的工程,当时资金困乏,生产工具落后,消息传开便引来一片非议,“土从哪里取,石头从哪里挖”“人拉担挑,猴年马月才能完成”“搞不好不了了之,还劳民伤财”……当时大多数人不理解,怨声载道。

而梁合水想,修大坝是为了千秋万代,不能把钱抠得太紧,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梁合水不为所动,坚持修汾河大坝。

新绛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身先士卒,组建了一支2000多名优秀青年参加的“农田基本建设兵团”,领导也参与其中。当时,“农建兵团”是以连为单位,按照军事化进行管理。大家早上要出早操,晚上加班要学习,睡在农户家“土炕”上,吃的是玉米面馍,菜大都是萝卜、白菜和南瓜,平时很难见到荤腥,条件十分艰苦。

(二)

面对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兵团的战士没有被吓到,没有被压垮。相反,兵团全体战士心怀壮志豪情,在汾河岸边摆开战场。“六十华里一条线,四十华里对着干,两千雄狮战河滩,定叫滩涂变江南”是当时兵团战士“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劳动场面的生动写照。

泥泞的汾河滩地,有时行走都十分困难,但兵团战士天不怕、地不怕,甩开膀子、撸起袖子,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大家用肩挑、手搬、车拉,硬是用近似原始的方法,一锨一锨,一车一车,一点一点,把滩涂松软的泥土从河滩地搬到河坝,耗时一年九个月时间,建成现在汾河大坝的雏形,为大坝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因筑坝建设急需使用石料,大家又奔赴吕梁山,辗转驻扎在新绛县泽掌镇涧西村、北张镇北董村。每天上山放炮炸石,中午饭送到山上吃,“轻伤不下火线,小病照样上山”,大家一干就是几个月,为筑坝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石材。

我们手头现在还保留着一张梁书记与我们一起拉石头的照片。那时,为了体现干部与群众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原则,领导干部同样有任务,与群众一样每天要往返40多公里上山拉石头,天不亮就起身,一车石头拉到工地就到下午了,一天下来,真是筋疲力尽。

一年多的奋战,一年多的苦干,东起原店头乡南梁村,西到古交镇周流村,总长30公里的汾河新绛段两岸大坝坝体基本合拢,实现了千亩滩涂变良田的历史性变迁,一举改变了祖辈千年遭受汾河水灾泛滥的历史,从根本上解决了汾河水患的问题,有效地保障了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

45年过去了,我们对当年兵团“治汾筑坝”的热火朝天劳动场景,仍记忆犹新。那段工作经历,丰富了人生阅历,磨炼了意志,锻炼了身心,是人生中的一段珍贵记忆。

不久前,我们电话联系了居住在太原、已有93岁高龄的梁合水。如今的他除了有腿疾、耳聋之外,头脑仍十分清楚。提起当年修汾河大坝的事,他说:“汾河作为山西的母亲河,实施‘黄河战略’十分必要。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为官一任就要有作为和担当,要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办难事。否则就辜负了人民的信任。”

梁冬 张秋生/文
213158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