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运城市沿黄汾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指导意见(实施方案)

199 0
发表于 2023-10-19 09:54:0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运城市沿黄汾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指导意见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

2022 年12 月

目 录

一、规划背景

(一)国家战略

(二)运城实际

(三)重要意义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总体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黄汾美丽乡村宜居带产业基础

(二)科学规划乡村空间布局

(三)高质量推进村庄整体建设

(四)提升入村口的整体形象

(五)提升房屋建筑质量和文化品位

(六)美化房屋外立面设计

(七)建设污水排放与处理设施

(八)建设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

(九)分类推进农村改厕

(十)新型能源与供热规划

(十一)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十二)村庄户外综合整治

(十三)推进村庄绿化亮化全覆盖

(十四)乡村特色风貌建设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建立整治时序管控机制

(三)强化资金投入

(四)强化科技支撑

(五)搞好宣传培训

运城市沿黄汾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率先在全省打造沿黄汾美丽乡村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全面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形成沿黄汾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特制定本实施方案(指导意见)。

一、规划背景

(一)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要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尊重规律,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乡村振兴,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历史文脉,挖掘时代价值,坚定文化自信,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将黄河流域建成大江大河治理的重要标杆、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验区、中华文化保护传承弘


扬的重要承载区。强调大力建设沿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立足黄河流域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布局,推广乡土风情建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鼓励有条件地区建设集中连片、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融入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风貌;以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指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系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运城实际

运城市地处黄河中游,农耕文明历史悠久,800 里黄河哺育了沿黄8 县(市)200 多万人民。黄河最大的支流汾河在运城万荣汇入, 是汾渭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汾沿线分布着大小520 多个村庄,有百万亩河滩、万顷粮田,是运城市粮、果、菜、畜、渔的重要产地。但黄河沿线又是运城相对贫困的集中区,全市已脱贫的5 个贫困县有

4 个分布在沿黄一线。在乡村建设战略背景下,各县面临着产业发展、生态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宜居村庄建设等,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面临的主要任务。黄河也赋予了未来发展的基础,其生态战略地位、


经济战略地位、现代化战略地位、文化自信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率先在沿黄流域建设生态经济、宜居村庄示范带对落实国家战略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发展的长远性。

(三)重要意义

1.是打造黄河生态、宜居村庄的必然选择。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  山银山的理念,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促进市域内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通过环境治理、民居建设、基础设施提升,改善人民群众生活。

2.是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乡村建设的重点是产业振兴。要充分利用黄河沿岸广阔滩地、水利设施和气候条件, 加快建设黄汾百万亩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提高农民收入,推动宜居乡村建设。

3.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现实要求。黄河文化是中华文  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4.是建设晋南黄河特色民居的历史机遇。沿黄九省民居各异,运城晋南民居最具特色,青砖蓝瓦、高大门楼、挺直房脊充分体现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发源地的特点。沿黄汾美丽宜居示范村、示范带建设, 将是生态宜居的黄河文明的典型代表,示范引领全流域发展。

二、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改善农民生活品质为根本目标,按照中央、省委、市委总体安排部署,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结合太行、长城、黄河三大旅游板块,立足宜居,突出宜游,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着力补齐突出短板,分类分批、集中连片连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实现“村居改善、基础提升、环境增色、文化添彩”的发展目标, 建设具有运城特色的生态经济、生态人居、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的沿黄汾美丽乡村示范带,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生态。运城乡村建设已进入提档升级、优化美化的新阶段,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切实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统筹农村生态建设,展示农村生态特色,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县域增绿、通道增色、村庄増景,把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以“全域生态化”理念,推进产业生态化、村镇生态化和家园生态化,实现农业农村的和谐发展。

坚持产城联动。产业发展是现代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城镇化建设则是促进人口集聚和产业发展的驱动力。运城沿黄产业特色突出,农村建设特色明显,应以产业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为核心,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旅游业和新型农产品加工业,以城镇建设带动现代农业发展,以产业升级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坚持分类推进。充分考虑沿黄各县村镇的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民俗文化差异,形成不同类别、模式多样的乡村建设的新格局,突出生态轴线、建设园区基地、打造特色村镇,以增色、增美、增效全面实现农业农村发展大跨越,率先建成沿黄汾流域的 100 个产业优势突出、村庄特色明显、文化底蕴深厚精品村庄。
坚持人民主体。实现全面小康的百年目标,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更应突出村民的主体地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 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生态经济,自觉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生态家园,使农民切实得到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好处。
坚持基础重点同步。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建设沿黄汾美丽乡村示范带,应统筹做好基础、抓住重点、全面推进,在建设内容、理念和水平上进行全面提升,突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总体目标

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打造黄河(汾河)宜居示范带,建设特色风貌村庄。到 2025 年,全面完成 200 个人居环境示范村建设,打造 100 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实现沿黄汾村庄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6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90%以上;村庄建筑外立面全部得到美化,架空“三线”全部得到整治,亮化、绿化全部得到覆盖,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 95%以上,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 85%以上;长效管护机制基本建立;使整个乡村面貌大提升、农民收入大增长、基础设施更完善、农民生活更安乐, 建成具有晋南民居、黄河人家、农耕文化的特色风貌的黄河(汾河)宜居示范带,树立运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新形象。

三、重点任务

(一)打造沿黄汾美丽乡村示范带产业基础

1.建设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黄汾流域是运城传统的粮食生产集中连片高产区,也是优质粮食生产集聚区,推进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建设,是落实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示范基地包括 8 个县市 37 个乡镇 545 个行政村和 3 家农场,总面积 105.2 万亩。通过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农水集约增效工程、良种攻关工程、农技集成创新工程、农机配套融合工程、绿色循环发展工程、标准化生产引领工程、粮食品牌创建工程等,到 2025 年,全面建

成黄汾百万亩粮食优质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实现粮食总产 10 亿公斤,平均亩产(两茬)1000 公斤以上,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50 万亩以上,农业机械化率达到 90%以上,良种覆盖率 98%以上,实现全程绿色化生产,农膜回收和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 95%以上, 成为“运城面粉”优质原粮专供基地,有力支撑沿黄美丽乡村宜居带建设。

2.打造百里黄河农旅文化走廊

以黄河文化、黄河人家、黄河景观为基本元素,结合沿河人文景观、历史遗迹、经典传奇、自然风光,打造八百里黄河旅游景观带,创建黄河流域(运城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建设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国家精品旅游示范带。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纽带,整合沿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景观、丰富业态、叠加功能,串联沿线生态资源、农业资源、文化资源、乡村旅游资源, 创新“黄河公路+”模式,促进交旅、农旅、文旅、商旅等融合发展。沿黄各县(市)5 年内打造提升一个 4A 级以上高品质龙头景区或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每年增加 1 个以上A 级景区,积极推动鹳雀楼景区创建国家 5A 级景区,伍姓湖和风陵渡打造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夏县泗交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实施“一名人一馆、一典故一馆”工程。围绕打造复合型农文旅产品,打造黄河人家乡村游精品线路,到 2025 年,在沿黄创建 10 家以上的高标准“黄河人家”。实施全域融合工程,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示范基地,打造一批万亩荷塘、万亩梯田、万亩草莓园、万亩苹果采摘园以及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体育公园、全民健身旅游路等群众康养娱乐健身项目。到 2025 年,重点打造 100 个沿黄美丽宜居示范村,与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及主干道串点成线、连片成带,形成一条集旅游带、景观带、生态带、宜居带、文化带于一体、充分彰显运城沿黄美丽乡村走廊特色景观。

重点工程:建设以汾河入黄口-后土祠为支撑的大河农耕文明旅游区、以蒲州遗址公园-普救寺为支撑的大河经典文化旅游区、以圣天湖为支撑的大河生态运动旅游区三大龙头项目,龙门景区、圣天湖项目、临晋县衙配套工程、汾河入黄口生态修复及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后土文化旅游建设项目、垣曲县文化中心建设项目等五大项目,适当恢复八大古渡口及八大古镇,打造多个支撑项目。

3.推进百村沿黄汾生态保护治理


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积极推进沿线荒山、荒沟绿化,积极推进沿黄汾湿地群系统建设,在岸线和公路沿线之间规划建设防风固沙林带,以高水平治理、高标准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实施山、沟、河、湖、库生态修复,村、镇、路绿化提升和沿河百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示范工程,打造百里沿黄汾生态景观廊道、百村美丽宜居示范廊带。

重点工程:推进汾河干流生态修复与保护一期工程、万荣汾河入黄口生态景观及修复保护工程、临猗县黄河沿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项目、永济市涑水河入黄口湿地绿化提升工程和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一期工程、芮城县黄河干支流河道综合治理工程和黑龙涧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平陆县黄河流域(西段)治理与保护建设项目和太宽河(曹河段)入黄河生态保护项目一期工程、夏县沿黄公路生态保护及水源地治理修复项目、垣曲县黄河小浪底库区国家重要湿地 2021 年湿地保护与恢复建设项目等十大生态保护项目。

4.发展沿黄汾百村民宿旅游经济

按照“农村院落、城市功能、田园风光”发展定位,以沿黄汾 100 个示范村为核心,选择一批生态景观良好、有一定旅游文化资源、地理条件适宜的村镇,利用闲置房屋、农家庭院,经过改造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做好垃圾污水处理,突出乡村文化、景观特色,发展民宿接待、农家乐服务;制定统一的民宿经济管理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挂牌统一标识,形成一村一标识、一村一特色,在营造舒适环境同时强化安全消防措施,打造沿黄旅游线靓丽的民宿服务景观。

(二)科学规划乡村空间布局

统筹城乡发展,优化空间布局,把握城镇化发展规律,实施空间集中化战略,促进沿黄流域村镇空间结构优化重构。在沿黄汾 500 多个村庄中,精选 100 个村进行连片高标准规划建设。

选择标准:精选 100 个基础较好、区位突出、靠近沿黄沿汾路两侧、产业特色明显、基础条件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进行规划建设,其中:沿黄汾 10 县,每县(市)重点打造 1 个代

表本地域风貌特色的中心村进行示范建设,形成 10 村引领、百村推进的发展格局。同时选择生态环境较好、产业支撑较强、农林文旅融合发展较好的村镇、园区创建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共享小院,发展民宿旅游经济,使其成为沿黄重要的旅游景观节点。

规划要求:按照生态宜居总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率先打造沿黄沿汾特色宜居村庄的示范榜样。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机制,以产业人口集聚为基础, 以村镇发展为基点,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统筹规划黄河汾河沿线城镇和村庄建设,保护传统村落和乡村风貌,提升农房建设质量。全面提升沿黄沿汾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治理水平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环境需要,推进沿黄流域乡村高质量发展。沿黄汾县(市)以 100 个示范村为引领,每年至少确定 1 个覆盖 5 个村以上的集中连片示范片进行环境整治,带动沿黄汾

500 多个村庄美丽乡村示范带建设取得成效,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农村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建设全部到位,主要村庄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60%左右的整治村完成特色风貌整治。

规划布局图 1:

(三)高质量推进村庄整体建设

要深入调研,充分掌握每个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村庄建设情况、村民习惯、文化特色、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完善情况, 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做好规划。

目标要求:村庄建设改造既要尊重现状,又要适当超前注重发展, 充分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通过滚动发展,完成新村建设。

编制村庄改造建设的总体规划,在充分遵循民意的基础上,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自主建设、分步实施”的原则,以新建与改建相结合,规划尽量取直道路、预留公共用地、景观用地,设置好各种管网布局;配套完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满足村

民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一次规划建设,长久持续受益;对一些“空心院”采取有偿回收的办法,建设花园绿道;按“拆建比” 合理确定建设进度,村庄改造一般按照先干路、后支路和巷道, 先拆除类、更新类建筑、后保留类和改善类建筑,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各种管线一次性铺设并预留空间,小品绿地同步实施。对采用鼓励的建筑形式的可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或融资支持,推动旧村庄改造的顺利快速进行。

村庄住宅建筑设计布局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 合,满足人们居住需求、健康运动需求、安全和休闲需求。其中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园林绿化、商业服务等功能设施,应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

2.体现居住区的个性和特色,提倡环保节能理念,住宅建筑应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适当、色彩协调,与环境配合相宜,由过去主要强调生活功能向重视发展功能、享受功能过渡,使住宅不仅是一个生存空间,同时也是发展空间、享受空间。

3.住宅建筑设计要充分体现晋南民宅的建筑风格,并结合现代建筑形式,综合考虑房屋建筑格局,在细节上体现现代居住要求,如:房间都有直接采光,卧室留有壁柜空间,设计将阳台、空调器放置板和窗型结合考虑,强调水平线,以达到良好的视觉效果和方便使用。

4.住宅建设要注重公共设施配置、公共活动广场和绿地景观配置,使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 40%以上,建成生态园林式村庄。

(四)提升入村口的整体形象

1.村口标志建设

根据每个村的特点建设村口标志牌,要求简洁美观,突出村庄的文化特点、产业特点、建筑特点和民俗特点;已建有村口牌楼和标志牌的村庄,注意管理维护,使其成为村庄对外形象的标志,尤其是旅游村、重点村牌楼要新颖、有文化内涵。如图 1 所示。

未建设村口标志牌的村庄,按照如下图 2 所示,根据各自村庄实际,分类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县级美丽乡村村口标志牌。

2.村口及沿线周边的美化

在村标或牌楼附近,充分用空闲地或延长线打造村口景观, 采用绿植和彩叶树、乔灌结合的形式,打造“花坛+绿化+亮化” 主题景观。如图 3 所示。

3.交通设施配置

村口道路系统应设道路标志、路灯、指示灯或标志牌,使车辆规范行使,提高安全便捷度,尤其是对连接沿黄线的进村路口交汇处预留一定的缓冲区,设立醒目的交通标志牌,与对外交通干线相交时,其交角不宜小于 75o,且有不小于 30m 的缓冲距离,以避免对外交通的干扰,保证交通安全。如图 4 所示。

4.村口候车厅建设

在村口增设候车亭,沿黄汾沿线按照统一的标准和标识进行建设,人流多的地方可适当配置垃圾桶。

(五)提升房屋建筑质量和文化品位

1.传承晋南民居的建筑风格

晋南民居的最大特点就是灰砖蓝瓦、高房脊、红门楼,彰显了晋南深厚的农耕文化和开朗豁达的民俗风情,所以民居建筑设计应沿用晋南民居的底蕴,结合各地好的建筑艺术,形成“晋南民居+黄河人家+农耕文化+特色风貌”的建筑风格。如图 5 所示。

2.提升房屋建筑质量

鼓励村民以二层楼房连户建设,按照晋南民宿习惯,采用前后坡型建筑,最高不超过两层半(房脊最高不超过 9 米),采用平房式结构,最高不超过三层,总高不超过 9 米。全部采用砖混结构或砖木结构。抗震烈度达到 8 级。如图 6 所示。

3.改造土木结构房屋

充分发挥村民自主建房的积极性,对一些原来土木结构、且年久失修的房屋进行改造建设,对一些主体结构较好、原建筑风格独特的房屋进行加固和整修;鼓励在外人员回村建房,消除空心院、破败院现象,提升整村的建筑风貌。

(六)美化房屋外立面设计

房屋的外立面关乎到村庄建设的形象,是人们第一视线的总体观感,表现的是村容村貌的整体形象。在不强求建筑外立面材质绝对统一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做到外立面的统一,树立整体形象。

1.突出晋南民居的外形特点

根据各时期建筑特点,提取建筑元素符号,引导和鼓励农户 新建、改建住宅时采用晋南传统的坡顶灰瓦(红瓦)、砖混结构、塑钢门窗。尤其注重近年来农房建筑的变化和新建筑材料的应用, 应以建筑物原有颜色作为建筑物外墙的主色调,突出建筑文化元 素和符号以及地域特色。如图 7 所示。



河津市苍头村

2.沿街巷外墙的适当修整

保留住户已有的外墙贴面,不再统一粉刷;对老旧住宅、土木结构的建筑,实行泥墙重抹、墙面粉刷;对于临街、沿路院墙,实行土墙砖砌、墙洞缺口补修、墙头帽重砌修整。如图 8 所示。

3.文化墙建设

临街外墙鼓励住户按照统一规划,进行“墙裙+墙头帽”进行整建,鼓励有条件的住户进行全墙水泥抹面,白色或浅黄色打底;发挥墙绘艺术,将全村有正能量的传统习俗、忠孝典故、耕读文化、特色产业、农时节气、发展愿景等通过绘画表示出来,展示村庄的艺术特色,提升整个村庄的建筑品位。如图 9 所示。


统一要求:水泥墙裙,建议高度 0.8m-1.0m;墙头帽采用灰色或红色砖砌,有条件的村可采用琉璃瓦;外立面的颜色,各村应根据民俗文化特点选择灰白、灰乳或纯灰色进行打造,形成各具特色建设风貌,避免千村一面。


(七)建设污水排放与处理设施

规划目标:提高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减少生活污水泼洒, 实现雨水、污水分流排放,洁净环境,保障卫生健康。

1.污水量测算。在农村污水排放主要指村民的生活污水,规 划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 80%计算。

2.管线敷设。污水管道设计按平均日污水量与总变化系数求得,变化系数取 1.4,污水管道应采取平行式布置,干管沿道路敷设并与道路中心线平行,各支路方向设次干管,主干管管径为

DN300mm—600mm,宅前管径为 DN300mm,尽可能以较短的管长和较小的深埋,实现最大面积的自流。根据运城的气候特征,管线应深埋于地下 0.6m 处,改善管道的水力条件,避免过多采用跌水井(窨井),坚决杜绝污水明渠排放。

3.污水管道与地下其他管线或建筑设施、绿化乔木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应满足以下要求:一是在敷设和检修管理时,互不影响;二是污水管道损坏时,不致影响附近建筑和住户生活用水;三是预留下水维修和清淤井口(窨井),防止堵塞和淤积, 最后实现达标排放。

4.污水处理与排放。大的中心村或人口流量较大的旅游村, 全部建设污水处理站(厂),较小的村庄或山区自然村采取污水沉淀池的形式,沉淀处理后用于农田灌溉。污水处理站或沉淀池选址与村庄地势较低处,尽最大可能利用坡形、地势,实现最大面积的自流,收集处理全部污水。



城乡统一处理模式

城乡统一收集方式是指邻近市区或城镇可铺设污

水管网的村落,当污水收集后接入邻近的市政污水

管网,由城镇污水处理厂统一处理。适用于 2 种类型的村庄:一是村落内市政污水管道直接穿过;二生活污水可依靠重力流直接流入市政污水管网村落集中处理模式村落集中处理模式针对村庄农户居住集中、全部或部分具备管网敷设条件的村落,通过在村庄附近建设一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将村庄内全部污水集中收集输送至此就地处理。村庄 D 为独立分布村庄,中村庄 E,F 连片分农户分散处理模式分户集中处理污水。





(八)建设垃圾收集与处理设施

1.村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建设

按照“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运行模式,完善乡镇转运设施建设,为村庄垃圾收集转运提供条件,并配套高标准的垃圾自动装卸运输设备,统筹解决乡镇、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村庄垃圾收集,根据现有的实践经验,以垃圾车作为主要的收集转运载体,采取“户分户存+定时收集+集中转运” 的形式,日清日运,街巷一般不再设垃圾箱,仅在公共场合,如广场、公园、学校等设垃圾箱,彻底取消垃圾池;山区农村居住分散,人口少、垃圾量小的,采取设置处置点的办法解决,不进行长途转运。

2.加强垃圾清理的管理和清洁队伍建设

按照运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实施方案,沿黄汾各村镇应建立由专人负责的垃圾清理转运工作,根据各村的具体情况,大村要求配备 3 名左右保洁人员,500 人以下的村庄配备1-2 名保洁人员,日清日运率达 100%;对于有机垃圾鼓励农户作为农田肥料,实行垃圾资源化利用。

在运作模式上,采取直接收运模式,即距垃圾场小于 10 公里的村庄,用密闭垃圾清运车直接收运到垃圾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压缩转运模式:距县垃圾场 25 公里的村庄垃圾,在乡镇转运站压缩减容后再运至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

3. 加强农村建筑垃圾的消纳处置管理

沿黄汾村庄多处于山地丘陵区,建筑垃圾以村、镇处理为主, 原则上每村一点或每乡不少于 3—5 个场的原则进行设定,处置点要位置偏僻,以荒地、荒沟为宜,不占用耕地。其中:山区以荒沟为主,平原地区尽量选在地形低洼的废弃砖窑或荒碱贫瘠的土地,距离国道、省道、主要公路、河道、水域较远,填埋后要覆土,进行就地造地造林。

(九)分类推进农村改厕

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结合农民意愿和承受能力,推广经济适用、科学卫生、农民易于接受的厕所类型,有序推进“厕所革命”。

1.改厕技术模式的选择





根据卫生厕所标准,以粪污集中处理式(包括户端卫生改造、粪池防渗、粪污清掏转运、大三格集中无害化处理)为主,根据村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粪污集中处理式户厕是对原有户用旱厕的贮粪池进行防渗漏检测或防渗漏改造并封闭,对厕屋进行卫生化改造,增加完善卫生洁具,安装便器及贮粪池通风管,配套建设粪污集中运输、处理设备、设施,达到卫生要求的农村户用厕所。要以改厕的技术力量培训为重点, 深入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和施工示范,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以提高改厕质量和进度。



2.推进农村公共厕所建设改造

调研中发现,沿黄汾农村很多农户厕所建在户外,乱而脏, 规划整治所有户外厕所,实现厕所入户工程,或在居住区分片集中建设高标准的公共卫生厕,提升村容村貌;在村委会和公共活动中心配套建设公共卫生厕所,推进乡村旅游村公共卫生厕所建设和旅游景点厕所提档升级改造,公厕严格执行及时清扫和消毒等防控疾病的管理制度,实现环境文明;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厕所改造建设,实现卫生厕所全覆盖。如图 10 所示。




3.规范工程建设程序

沿黄汾各村组织施工队伍,按照改厕技术方案要求分别对项目户进行新建改建。县级农业农村部门全面组织实施农村改厕工作,做好技术指导、建设质量把关和检查验收工作,确保建设一个、合格一个、使用一个、满意一个。

4.建立农村厕所改造维护的长效机制

卫生厕所设计再科学、施工质量再好,如若使用不当,不加维护,也会出现卫生厕所不卫生的问题,并且影响使用寿命。要注意防止和克服重建设、轻管理,重使用、轻维护的倾向,确保卫生厕所的无害化效果和使用周期。沿黄汾各村在加快改厕步伐的同时,要一并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具体指导,制定规章制度,切实保护好农民改厕的积极性,确保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形成农村改厕管理的长效机制。

(十)新型能源与供热规划

在规划期内逐步淘汰土暖气,减少燃煤使用,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率,有条件的实现集中供气供暖。

1.推进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

按照市县统一规划,有序推进沿黄村镇天然气进村入户工程, 有条件的率先做出示范,天然气管线布局按照村庄规划进行,要 安全美观,不影响村容村貌。目前难以接入的村庄,在建筑时预 留一定的管网敷设空间。





2.供热解决方案

集中供热方案。有条件的村庄建议采用地源热泵系统供热, 目前沿黄个别村已有成功案例。地源热泵系统是地下水为低温热源,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可以制冷、制热,还免费提供生活热水, 一机多用,是一种节能的清洁能源,作为新型能源的示范区。

空气能分户供暖。通过“煤改电”工程,推广空气供暖、制冷。空气能就是通过压缩机系统运转工作,吸收空气中热量制造热水,其具有安全、节能、舒适、智能、高校、环保等优点,同时满足了制冷、制热需求,因其具有灵活简单,安装便利的特点, 在农村应用广泛,打造沿黄煤改电示范工程。





3.太阳能利用

充分利用太阳能设备解决村民全年热水使用问题,对旧村改造区通过对各户房屋顶的局部改造,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对新建区楼房建筑应预留安装冷热水管线,规划好太阳能安装位置,形成统一整齐的布局。在具体操作上,实行由村委会主导,集中采购、统一安装,以降低成本,方便维修。

(十一)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盘活和高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功能齐全、设施完备、高效有序的公建系统,在满足本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外,并兼有对外服务的功能。

1.提升村庄道路系统建设

(1)打造一条进村景观道和循环路

打造一条连接主村口和街道的景观大道,规整沿街两边的建筑、牌匾和停车位等,并进行高等级的绿化、亮化,以乔灌花草结合形式,打造牡丹一条街、花果一条街、银杏一条街、樱花一条街等,展示村庄对外形象。同时以景观大道为轴线,打造环村循环路,连接村庄各景观节点、文化墙绘和特色民居,彰显黄河人家特色。如图 11 所示。







(2)完善村庄道路体系设计

村庄道路设计以主干路为骨架,呈枝状形态进行布局,并形成环路系统,发挥主干道、支路和宅前路的不同功能。

主干道:主干道是村庄道路骨架,是全村商贸服务业的发展轴线,又是起对外联系以及组织各功能区交通连接的作用,为最主要的公建轴线,其功能不仅满足沿街商业、手工业、服务业布局建设及临时车辆停放和装卸货物的需要,同时满足村内客运、家庭交通工具、各型农机具和农副产品运输的需要。道路建设标准:依托现状路进行拓宽改造,沥青或水泥路面。

支路:以放射状布局,满足村庄住区组团内部联系和各功能区相互沟通,重点考虑消防、救护、住户小汽车、搬运车及行人的通行。在道路对内连接上做到安全、快捷地将行人和车辆分散到各组团功能区内,并能安全快捷的回转到主干路上。

宅前路(通户路):指进入各独立院式的住户道路,以人行为主,还应考虑住户可能的小汽车、农用车、摩托车的进入。

如图 12 所示。



主干道 主干道

支路 宅前路

2.村委会建设

对现有的村委会在面积、设施、建筑满足需要的,按照目前现状,结合未来发展需要,进行改造提升,树立公共服务形象; 对不能满足需要、或易地重建的村委会,要规划设计有村委会办公室、多功能会议室、图书室、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多媒体科技培训室等,并在村委会综合楼前以开放式布局设计建设小型广场和绿地,并建设停车场。建筑面积 3000m2,抗震裂度

8 级。如图 13 所示。


3.休闲文化公园

各村至少建设一处休闲文化公园,占地面积不少于 3000m2, 整个公园建设以绿地为基础,配置花坛、水景、喷泉、小品、座椅、植物景观、健身器材、报栏等,满足村民日常文化活动需要, 构建健身活泼的文化娱乐氛围,提高村民居住品位。如图 14 所示。



4.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

完善村级卫生所建设,村级卫生所是医疗服务的基层单位, 直接关系到人们疾病预防与救治,对沿黄汾 1000 人以下的中心村,卫生所建设不少于 60m2,千人以上的村不少于 90m2,诊断室、处置室、注射室、药房必须独立设置,从医人员应具备执业助理





医师以上或村医的执业资格,其设备条件应符合或优于《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规定的要求。

5.建立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发展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创新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多元 化照料服务模式,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 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规划每个中心村和有条件的基层村建设 与本村情况相适应的老年日间照料中心,邻近的村庄可联合建设, 解决因子女工作劳动,老人日间缺乏照顾的问题。中心应设食堂、休息床位、图书室和各种健身器材,使老年人有一个活动、休息 的场所,提升他们的生活幸福感。

(十二)村庄户外综合整治

1.实现“三线入地”和整治

目前影响农村环境面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电线、有线电视、通讯线线凌空乱拉乱架,极不规整。沿黄汾各村依据道路改造工 程,进行三线入地建设,高低压电缆线路均布置于道路的地下直 埋敷设,过道时穿钢管保护,埋设深度为地下 0.6m 以下,可与供排水管线同沟敷设;道路已改造的村庄,可对架空线进行整治,









规整线路走向。

2.拆除违章建筑

坚持院墙以外土地的公共属性,解决拆除占用公共常说的违章棚舍、厕所、围栏、护台等,实现道路畅通、街面干净规整。

3.清理各种杂物、柴堆、煤堆

加强生活文明教育,改变村民的生活习惯,大力清理农户房屋周围、道路两旁的柴堆、煤堆和杂物堆放;山区村庄,由于条件限制和生活习惯,柴堆可户外堆放,但要堆放整齐,不影响交通和村容村貌,以整齐的堆放彰显山村的特色风貌。如图 15 所示。



4.清理拆除垮塌的房屋、围墙

调研中,所有的村存在着大量的空心院、塌陷损毁房屋,长期无人管理,对村容村貌提升影响极大。应采取有效措施和机制, 以村委会有偿收回的形式,打造开放式的公共绿地、邻里花园、公共停车场等,盘活宅基地,提升村容村貌。如图 16 所示。











5.规范煤气或天然气管道敷设

天然气管道凌空架设零乱无序,既不安全,更影响村容,尤其是对传统历史文化名村,更是破坏了整体风貌,应采取管线入地的形式进行规划建设。

6.村庄场地平整、坡坎修整沿黄路大多穿越山地

丘陵,村庄多分布在山地前沿、坡沟之上或坐落于沿黄台地,村内不规整的空地较多,应予以平整绿化,坡坎视情况予以砖、石砌面加固提升安全美化效果。



(十三)推进村庄绿化亮化全覆盖

加快农村生态环境优化提升,通过通道加绿、村庄增色、庭院有美行动,打造乡村绿色环境,以“点、线、面”相结合建成





绿色农业生态体系。即以村庄公园、游园、村口景观为“点”, 沿路林带和河流为“线”,村庄整体绿化为“面”,将生态系统建设与村镇建设、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生态良好、产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局面,打造运城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高品质美丽乡村生态环境。

实现村庄亮化工程全覆盖

实现亮化全覆盖,对村内南北或东西主干道全部采用节能灯具亮化,并派专人管护;支路和通户路根据道路和居住区实际情况,按需求采用太阳能节能灯具进行亮化。对原有的路灯进行整修,形成统一风格,灯具间隔 35m—50m,视具体需要而定。

2.推进村域生态绿化建设

(1)庭院绿化。以农户庭院为单位,充分利用房前、屋后 和宅旁空地、院落空地进行绿化美化,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根据自然环境状况和立地条件,结合当地原生森林植物群落分布和村民的绿化栽培习惯,以乡土树种为主,选择绿化效果好、经济效益高的乔木乡土树种与灌木、花卉搭配栽植,实现多品种、多层次、多形式绿化。如图 17 所示。







(2)村庄绿化。以行政村为单元,对各自然村村庄的街道、巷道、村委会、学校、广场等公共用地和村周空地进行绿化美化。

树种以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树种乔木为主,结合群众娱乐、休憩健身需求,合理运用村镇公共用地和村周空地,建设农村公园或绿植广场。

(3)道路绿化。主干道、巷道实现绿化全覆盖,道路两旁要做好树种栽植和地面绿化,乔灌结合,不留裸露土地。在树种

选择上选用根系深、主干高、冠幅窄的乡土用材树种,可搭配常绿、灌木等绿化树种,做到乔灌结合、针阔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进村道路、生产路等其它道路、斗渠两侧至少栽植 1 行乔木树种,干支渠两侧至少栽植 2 行以上乔木树种。道路较窄,不具备直线绿化的,可用大型盆景装饰。如图 18 所示。









(4)公园绿化景观。公园是全村和全乡村民生活、休闲、文体娱乐等大型活动场所和聚集地,作为全村的标志性建筑,应突出观赏性和娱乐性,以现代景观手法,结合城镇功能,设计建设村内休闲文化公园,丰富园内设施,增加绿地景观、水景小桥等,附设喷泉和部分健身器材、篮球场、停车场,配备观赏树木、花草、小品雕塑、灯柱、座椅、报栏等,形成自然和文化景观, 丰富村民生活内容。

(5)大地景观绿化。推进农田林网、山地沟坡、干支斗渠、河流两岸进行绿化。丰富农田林网树种,以核桃、柿子、山楂等经济林木为主建设林网,逐步

形成网、带、片、点相结合, 路、林、渠、田相配套,功能齐全,特色明显的高标准绿化体系。营造“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景相连”的大地林网

建设景观,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 90%。如图 19 所示。

(6)建筑景观提升。力求建筑形式丰富、活泼,利用现代设计理念,突出运城地区的建筑风格。各住区组团以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的建筑色彩,构成小区现代化的新气象,形成沿路建筑错落有致、广场和建筑空间开合有序、生态和谐的居住环境和建筑景观。

(十四)乡村特色风貌建设





规划继续开展特色风貌整治行动,率先推进沿黄、沿汾生态居住线 100 个村特色风貌整治任务,突出晋南民居、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加大传统村落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加大农村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强化对古庙、古塔、古宅等历史建筑的保护,用古建筑留住乡愁。保护和开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推广万荣县高村乡闫景村政府主导、企业投资, 保护和利用传统村落模式。不断挖掘小城镇独特元素,建设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持续打造永济水峪口古村、夏县天沐温泉小镇、盐湖区岚山根休闲小镇等一批主导产业鲜明、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叠加融合的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美丽示范村、共享度假小院。

四、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市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完善部门联席 会议制度,落实各成员单位职责,压实部门责任。市级党委和政 府要做好上下衔接、域内协调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各县(市、区) 党委和政府是责任主体,要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年 度工作目标、建设任务、创新举措、项目实施和资金保障等。乡 镇党委和政府要做好具体组织实施工作。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 强化党员示范带头,带领农民群众参与人居环境整治。

(二)建立整治时序管控机制

为了保障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有序开展,整治





项目能够按时有序落地实施,在“十四五”规划内能够保质保量的完成整治任务要求,优先解决村民目前所面临的、急需落实的项目,如村庄亮化、给水、排水、环卫等设施建设;同时对规划要实施的项目做出合理的时间安排,明确每个时间段要完成任务和每个时间点项目应达到的进度,制定合理、有效的检查、监督、管理机制,保障项目能够按照规划进行实施。

(三)强化资金投入

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重点支持黄河(汾河)一号公路沿线村庄环境连片连线集中整治。各县要立足农村实际补齐短板,整合资金,统筹街巷亮化、村庄绿化、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谋划一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县整乡推进、集中连片项目。

(四)强化科技支撑

鼓励科研院校、企业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加快发展适合运城农村特点的小型化、无害化、易操作、低成本的技术装备和技术模式,重点在沿黄山区的农村改厕技术、偏远地区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上取得突破。

(五)搞好宣传培训

加大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与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训计划等相结合,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纳入各





级干部培训内容。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宣传推介,发挥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力,加大政策法规的公益宣传力度,展示基层生动实践,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17078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