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一日览尽临猗景

233 0
发表于 2023-11-30 10:39:4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在我的印象中,临猗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土肥水美、民风淳朴的地方。但这种印象大多来自平日的耳闻和一些零碎的报刊文章,没有深入亲躬感知……

癸卯暮秋的最后一天,也是立冬的前一天,天气虽见凉,秋日仍暖融。我和好友在几位“临猗通”的导引下,驱车古郇地,领略好风光,身心完全归于胜景和美谈之中,有着无尽的清爽和快意。真个是秋风惬意心境爽,一日览尽临猗景。

返程途中,闭目静思,在临猗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一起在脑海中集聚成像:历史的遗迹、独特的名胜、璀璨的文化、杰出的人物、新兴的企业、和美的村庄、五彩的田野、丰收的景象……构成一幅舒展于天宇间浓墨重彩的瑰丽画卷,彰显出临猗的神奇、临猗的厚重,临猗的美丽、临猗的博大,临猗的殷实、临猗的丰盈,临猗的魅力、临猗的潜能,临猗的梦想、临猗的希望……



临猗,古称郇阳,有着4000年左右的历史,1954年原临晋县和猗氏县合并而得名。全境西临黄河,东望太岳,北倚峨嵋,南偎涑水,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浸润,如今更加深厚博大、古韵悠悠。

年轮是岁月的痕迹,典籍是活着的历史。一座城市的年轮,往往浓缩在历史的文献典籍中。

古老而文明的运城盐湖,与临猗有着传统一脉的亲缘近情,她证明了临猗的历史悠久。《山海经》曰:“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东晋时期文学家、训诂学家、道学术数大师,闻喜县人郭璞注:“景山即闻喜县内的汤王山……盐贩之泽即盐池也,今河东猗氏县。”《左传·成公六年》:“必居郇瑕之地,沃饶而近盬。”郇瑕之地即指古时临猗。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讲到河东盬盐时亦曰:“猗氏,蒲州县也。”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在《晋问》一文中更说得明白:“猗氏之盐,晋宝之大者也,人之赖之与谷同。”这些文献典籍中惜墨如金的寥寥之语,让历史的风雅在时光的穿梭中留下一行行清晰的见证。

说到猗氏古城,不能不让人想到一位历史上的大人物——猗顿。有人说猗氏古城是因猗顿而名,其实不然,早在猗顿之前,猗氏城便已存在。但作为中华农商始祖、晋商的祖师爷,猗顿堪称临猗的名片、运城的骄傲!

猗顿并不姓猗而是姓王,祖籍鲁地,也就是现在的山东肥城。他出身耕读之家,年幼时因家境贫寒,13岁时父母双亡,及至弱冠之年还难娶妻成家,时常过着“耕则常饥,桑则常寒”的艰难生活。饥寒交迫、捉襟见肘的困苦环境,造就了猗顿坚毅、刚强、勇敢、勤奋的性格。他决定遍走天涯,寻求生存发家之道。后来,他受陶朱公,也就是春秋时辅佐越王勾践雪耻、成就帝国霸业的范蠡指点,得“三园五牸”之术,在猗氏这片水草肥美、民风良善的沃土上大干一番,先是以养鸡开始积累资本,随后繁养“五牸”(牛、羊、猪、马、驴),广植“三园”(桃园、杏园、桑园),继而进军盐业、珠宝业,成为富甲天下的大富豪。

猗顿不仅是一个勤奋者,更是一位智慧者。他养“五牸”发明了“阉割术”,使牲畜品种不断提纯复壮;他因贩珠宝成了著名珠宝鉴定家;他开盐业发明了独特的“产盐法”;他从陶朱公那里不仅学得了致富之术,而且学得了精神品格。他有了钱后,并没有财大气粗仗势欺人,而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带领乡亲们共同富裕。他让三个儿子王寮、王景、王鉴分别组建自己的“公司”,招募更多的民众参与经商。现在临猗的王寮、王景、王鉴村,就是猗顿三个儿子的“公司”遗址,老百姓为了感念猗顿的恩德,就把他儿子们的姓名作为村名,留存至今。

猗顿还非常热爱公益,拿出大量资金,组织老百姓开荒控碱,发展农耕,疏河浚水,兴利除害。遗风相传,千秋影响,临猗的土地越来越丰饶,临猗的民风愈来愈淳厚……

说到临猗城里的古迹,临猗县“老宣传”张新征便来了精神。他给我们讲述了临猗“双塔”的神秘。临猗城有一座妙道寺,寺里建有两座塔。随着岁月的变迁,寺已不存,塔仍耸立。单就塔容、塔貌、塔体而论,这双塔之于山西古塔之林显得十分逊色。然而,若两塔合为一景,左右相望,那可就是塔中奇迹。2006年,此双塔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塔的奥妙之处在于“日月同光同时照,东塔西塔影相交”。每年农历正月、九月的十五黄昏和三月、七月的十六早晨,太阳和月亮同时位于东西方天边,日月之光分别从东西方照射塔体,使东西而立的双塔之影从不同方向向中间缓缓移动,合为一体。据说这是一个叫乔真的民间工匠,利用日月之光与双塔之间的角度而精心计算设计的,被人们赞为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

现在的临猗双塔公园越建越好,楼阁飞霞,平台叠翠,碧潭清池,花艳草绿,人们在这里或唱歌,或跳舞,或打拳,或漫步……尤其游人与双塔相伴,那角铃在微风中摇响,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宁静、轻松和愉悦。

在广袤辽阔的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历史遗存灿若星河,而残存的元代大堂仅有三座。临晋县衙大堂便是其一,可谓珍之又珍、稀之又稀。介绍起临晋县衙大堂,临猗县文旅局副局长董红杰满脸生光。

临晋县衙建造于元代大德年间,正堂坐北朝南,东西两厢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个科房。说来也怪,光绪二十六年六月(1900),暴雨骤至,整个县衙被大雨冲垮,唯有大堂巍然屹立。民国元年三月,一群流寇从陕西而来,涌入临晋县城,大肆抢劫民众财物,遭到官民强烈抵挡,扫兴而逃。流寇为了报复,第二天趁人们不注意,便放火烧了临晋县衙。县衙变成了一片焦土,而临晋大堂居然劫中遇生。历经十多年的努力,临晋县衙2021年终于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重建完工,焕发新生。

是日下午,我和同行的朋友一起邂逅了新修的临晋县衙。整个县衙青砖砌墙,青石漫地,牌坊高耸,石碑林立,楹联举目即拾。衙里松柏葱郁,龙桑吐翠,秋花绽放,让人赏心悦目。

从大门走进,沿中轴线前行,写有“公生明”三个大字的仪门横在眼前,左右刻联为:“公平公正古今无异;明察明鉴朝野有评。”牌坊背后亦有“廉生威”三个字,配联为“利剑高悬廉壮胆;清明远播洁生威”,道出了为官者公道行事、廉洁从政的理想。再往后穿过县衙“六科”的办公之地,便是文物价值最高的国宝——元代大堂,粗犷简约、威武雄壮,古朴大气、浑然一体。大堂墙壁上贴有清代法律,遥想当年老爷当堂而坐,面对击鼓喊冤者和被告人,惊堂木响,堂威凛凛,演绎了多少悲壮或凄婉的故事,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只有大堂在默默诉说着曾经的一切……



天地间早已响起了冬的前奏。车子行驶在平整的乡村油路上,隔窗远望,广袤无垠的田野五彩缤纷,缭乱人眼。霜姑娘亲吻过各种树叶,给她们画上了不一样的彩妆。果树的叶子开始由绿转黄,黄中泛白,轻松中略带一点释负后的疲惫。柿叶则绿而成金,直到小脸涨得通红通红,仿佛喝了几杯小酒,显得格外张扬、激动。葡萄叶子被涂成了浅褐色,给人一种温和、内敛、沉静的感觉。道路两旁伟岸高大的杨树,长满了金黄色的叶子,不时有叶片辞别了树梢,在空中悠然飘忽着缓缓落下,亲吻着我们的车前窗,仿佛告诉我们,她已经完成了自己的旅程和使命,优雅地回归大地,再蓄新生……谁说秋天是萧瑟?是凄凉?是冷漠?是悲楚?临猗的秋天是甜美的!是浓香的!是热闹的!是生动的……

欣赏这秋叶如诗的奇美,不难联想到临猗这片沃土上,夏秋时节果盛如歌的生动。临猗的同志告诉我,临猗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是栽种水果的黄金区域。全县现有果林面积110余万亩,面积大,产量高,种类多,品质优,成熟早,带动强,成为全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县,被誉为“中华果都”,果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37个国家和地区。

临猗县除了糖心苹果、富硒苹果等多个优质苹果产区之外,别具特色的水果五花八门,每一种都让人食之难舍。临猗三管的白水杏,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每年麦熟时节,也是杏子的成熟期,圆形的果实挂满枝头,光滑鲜亮,色泽绿白,阳面有红晕,犹如小姑娘白嫩的脸蛋上轻轻抹了点胭脂色,清新可爱,美丽动人。杏儿皮薄肉厚,汁液丰富,酸甜适度,略带清香,咬一口直爽心头……

天赋山林美,地赐樱桃香。每年5月,临猗樱桃便隆重开园,嵋阳、临晋、北景、角杯等乡镇2800余亩樱桃一起迎接消费者,有红的,有黄的,有紫的,有粉的,晶莹剔透,水嫩欲滴,鲜美而又惊艳,给消费者带来的是开心、欢乐和健康。

南荔枝,北冬枣。临猗冬枣品种多,个头大,肉质厚,汁液浓,甜度高,香味郁,入口脆,富含多种维生素和人体需要的氨基酸以及矿物质。每年7月到10月,都是临猗冬枣的收获季。冬枣畅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全国38座城市,给北美、澳洲、东南亚等地的消费者送去了甜蜜……临猗冬枣最先从庙上乡萌芽,由酸枣接梨枣,再由梨枣变冬枣,不断嬗变,不断迭代,不断优化,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冬枣不仅火了临猗,而且给运城,给山西,给全国许多农村都提供了致富的途径……

临猗人脑瓜灵光,在果品种植上头脑十分清醒,不搞同质化竞争,不费无用功,而是因地制宜,种出特色,争取效益最大化。七级镇海拔低、光照不足,种苹果就种不出好品质,他们就另辟蹊径种葡萄。几年时间,好普生葡萄品牌就闻名遐迩。夏去秋来,连片的葡萄园蔚为壮观,葡萄架上挂满了挤得密密匝匝的葡萄串,青紫相间,像玛瑙,似翡翠,珠圆玉润,通透水灵,一眼望去,让人口生蜜意,甜沁心脾。

江石榴是临晋镇的历史名产,《博物志》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榴种以归。”那时,临晋地近国都,为甸服之地,峨嵋环抱,阳光长照,土层肥沃,水质甘美,石榴便在此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临晋石榴个头硕大、外观艳丽、籽粒红亮、营养丰富,明万历年间曾被列为皇室贡品。临晋人视榴为宝,经过2000多年的优化培育,江石榴已有红、粉、白、紫、黑多色颗粒。有的果大如娃娃头,红润水灵,十分可爱。江石榴不仅味道纯美,而且具有养生保健疗疾之功效,榴籽可以消食健胃,止咳化痰,生津润燥,理气益脾,明目醒脑。石榴的皮、叶、花均有杀虫收敛、涩肠止痢、清热解毒的作用。石榴在我国的民俗文化中象征着美好,寓意多子多福、团结和睦、兴旺发达、幸福美满。每到石榴成熟时,临晋田野便呈现出“似火石榴映小山”“日射血珠将滴地”“石榴香老庭枝低”等等热烈而红火的喜人景象……

柿子是民间的吉祥果。其果实丰满圆硕,形似如意,“柿”与“事”谐音,寓意“事事如意”。柿林也是秋冬最美的一道风景,王实甫《西厢记》中有一句词是“晓来谁染霜林醉”,写的其实就是普救寺外的柿林景。南宋著名文学家何梦佳诗,“芦花雁断无来信,柿子霜红满树鸦”,把甜美的柿子视为一种乡愁的符号。明代大文学家李攀龙诗曰:“床头春酒百花香,醉里谁知柿子红。想道故人消渴久,秋来为摘满林霜。”该诗写出了春华秋实、柿果飘香的雅韵……临猗县角杯镇是适宜甜柿种植的黄金地带。金秋时节走进角杯,连片的柿树林燃起了兴旺的火焰,一串串橙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喜庆的灯笼挂满树梢。看着柿林景,尝着甜柿鲜,好一个“色胜金衣美,甘逾玉液清”!一位家处角杯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村仅甜柿一项,不少家庭一年就可收入约五万元。大部分家庭都在运城或临猗县城买了房子。看到临猗县和美乡村农民的丰收喜悦和美好生活,让人从心底生发出一种敬意:农民是聪明智慧的,是勤劳质朴的,是创业奉献的,是最值得歌颂的。

徜徉在临猗田野中,我忽然想起一句话:“秋天是走向生的路。”临猗的秋天是在蓄力,是在攒劲,等到来年春暖花开,临猗将是最美的花园。更多的人会到临猗,见证“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的旖旎风光,感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妖娆春意,体会“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的动人魅力,感受“苹果花开一片红,满园飘香入梦中”的艳丽色彩,领略“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全新景致,体验“若待上林花似锦绣,出门俱是看花人”的热闹场面……古郇大地呈锦绣,人间仙境美画图。春夏秋冬各奇色,赤橙红绿竞风流。临猗不仅会成为优质果品盛产地,还将成为休闲旅游名胜地。



临猗是一个文化独特的地方。记得上世纪90年代,临猗就成了全国文化先进县行列。那时我在新绛工作,新绛亦获此殊荣,所以印象颇深。

我们一行沿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到吴王古渡,再到临猗通向陕西合阳的大桥处,似乎周围总是弥漫着一种挥之不去的神秘气韵。登上百米高的桥顶,临风环眺,这种气韵愈发浓郁和凝重。黄河像一条弯弯曲曲的舞带,飘飘忽忽、洋洋洒洒,留给临猗的仿佛一幅幅古朴图画和一首首瑰丽诗篇。白日依山的从容、长河入海的坚定、残荷铁骨的自信、纵横阡陌的宽广、远山古道的深纵……临猗的文化精神从这黄河水中走来,从这黄土地深层走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是民族情感的纽带。非遗传承就是寻找文化血脉,挖掘民间瑰宝,赓续时空记忆,承接先祖智慧,保护文化根基,铸就家国情怀。涑水淙淙,黄河滔滔,远古文化的浸润,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先人智慧的碰撞,临猗这块厚土上蕴藏着众多非遗珍珠。多年来,临猗县文旅部门的同志不断挖掘,不断发现,不断整理,不断提升,不断传承,不断弘扬,使非遗星火越燃越旺。临猗已成为山西的一个非遗大县,目前共有国家、省、市、县级非遗项目52项。

临猗还是中国戏剧之乡。临猗人爱看戏,也爱唱戏。全县200多个行政村,村村有戏台,村村有“自乐班”或“家戏班”。仅戏剧非遗在临猗就有地台戏、桌子戏、锣鼓杂戏、眉户、道情、蒲州梆子等6种,这在全国都是罕见的。

临猗戏曲纳黄河之气韵,展千般之锦绣;吐泥土之芳香,唱万种之风情,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戏剧文化之精美。

地台戏,又名故事戏,起源于明时的军屯制度,与迎神赛社和民间歌舞表演有着密切关系,在临猗继承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临猗县临晋、角杯一带一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吉家营,三条巷,婆娘娃娃都会唱。”地台戏演出只以锣、鼓、钹伴奏,不用丝弦乐器。演员以唱为主,少许道白,剧本多以古代战争为题材,唱腔简单、朴实,有连贯的韵脚。演员拼打动作真实有力,给观众以力量感、鼓舞感。

桌子戏就是以桌为台,围着桌子唱大戏。临猗桌子戏发源于吴王村,是从古代黄河人的传统娱乐习惯演化来的,已有500年的历史。桌子戏没有角色行当之分,演员都是乐手,也都是戏码。忽而从拉胡琴的人口中冒出高亢的旋律,忽而又从吹笛子的演员嘴里唱出戏词,唱到激情处,演员就跳上桌子表演,声情并茂,扣人心弦。桌子戏的音乐铿锵有力,粗犷豪放,唱腔质朴真实,充满了黄河汉子的酸楚悲戚和豪情壮志。

记得上中学时,就听过临猗眉户《一颗红心》,尤其是许老三探槽那一段,情真意切,曲调悠扬。眉户的发源有说源于陕西,流传至晋南后与当地民间小调融合而成。也有人说眉户就是地地道道的古郇地特产,后传至陕西、甘肃等地。历史的烟云弥漫,此宗公案已成“迷糊”。临猗县眉户剧团从1952年建团起,就以创作和改编现代戏为主,是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中唯一的县级剧团。70年来,剧团八上北京,四进中南海,荣登人民大会堂,斩获各项大奖近200次。这是县级剧团很少能达到的。临猗眉户曲调婉丽、行腔酣畅,唱词清雅、音味悠长,看眉户,听眉户,确是人们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一大文化乐事……

看毕原始的地台戏、桌子戏,听过优美动人的眉户剧,不能不看有“中国戏剧活化石”美誉的锣鼓杂戏。

锣鼓杂戏早在唐代就热演开来。据临猗县龙岩寺唐贞元二年石碑记载,有龙岩寺就有锣鼓杂戏。唐后历代,这一民间艺术从未间断,而且对后来的蒲剧发展产生过影响。锣鼓杂戏的唱腔音乐为吟诵体,以吟为主。伴奏乐器没有弦乐,而以大锣大鼓为主。表演上有许多程式动作,如武戏表演中的枪挑盔缨、刀削马蹄、搭弓射箭、交战突围等,多源于武术而适当虚化,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临猗锣鼓杂戏就榜上有名,足见锣鼓杂戏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历史价值。

名人乡贤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标记和精神高地,是历史馈赠后人的一笔财富。行走在临猗历史文化的长廊中,一个又一个优秀儿女相继从这里走出,立起了临猗历史文化的丰碑,成为临猗人的骄傲!

说到临猗名人,临猗县作协原主席、著名作家韩振远如数家珍:

关汉卿,元杂剧领袖人物,中国戏剧鼻祖,东方莎士比亚。他冰魂雪魄,铁骨丹心,一身正气,坚贞不屈,敢于向腐朽黑暗的元代统治者叫板,为天下劳苦大众发声,用毕生精力和才气,创作了60多部有声有色、振聋发聩的不朽剧作。一部《喊天动地窦娥冤》,惊天地,泣鬼神,万代传颂。

乔应甲,民间尊称“乔阁老”,明代清官,一生为官以廉,抚民以仁,莅事以勤。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著作颇丰的文学家。他留世联作4020副,针砭时弊,对句精巧,联意隽永,妙趣横生,自然天成,极具文史价值。

张彦远,唐朝大臣、画家、书画理论家,出身三代相门,博学有文辞,堪称我国最早的艺术理论家、批评家。他编著的《历代名画集》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通史,在世界艺术史上都有很大影响。

傅作义,民族功臣,爱国将领。

王秀兰,蒲旦宗师,一招一式堪称风华绝代,一颦一笑皆现仪态万方。开嗓作唱,倾泻一壶清泉,水袖一甩,搅动万顷碧波……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在古郇大地演绎出可歌可泣的故事,多少名贤俊杰为大猗氏争得了可佩可敬的荣光。千言万语难以对他们一一述说,千年万载临猗的史册上会永远记载着他们的英名!

地名是沉淀在岁月深处的文化记忆。一个地名就是一个故事,临猗县的村村寨寨,大多村名中都有独特的人文故事和历史传说。这也是临猗文化的一大特色。如牛杜,相传因隋末吏部尚书牛弘和唐朝宰相杜如晦均在这里居住过而得名。旧时牛杜以土墙为垣,西城门有一副对联,上联为:牛尚书兴大业首出鸣呜珂里;下联为:杜相国佐贞观人迷凤麓村。北辛乡有个婆儿村,相传春秋时晋文公重耳逃难到此,有一老太婆冒险为其送水送饭,后来晋文公为感念这位心地善良的老太婆,而赦封此村名……

临猗之行,我们领略了临猗的历史厚重,我们感受了临猗的田园奇美,我们分享了临猗的文化华彩,我们看到了临猗的沧桑巨变,我们钦佩临猗人的气质个性,我们相信临猗在与祖国同行的时代征程中,一定会绘出更加灿烂的新画卷!

杨金贵/文
221104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