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三尺讲台竞风流——枞阳县周潭镇施湾村燕山教学点周顺友老师先进事迹

452 0
发表于 2016-12-15 10:19: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燕山是个小自然庄,位于群山之中,在安徽省枞阳县周潭镇东北边陲,离周潭镇区有近10公里的路途,三面环山与无为县牛埠镇隔山相邻。燕山庄2005年区域调整并村前是个行政村,现为周潭镇施湾村管辖,全村住居13个姓氏、几十户人家400余口人。

  今年已经55岁的周顺友1979年投身农村教育事业,1988年5月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

  周顺友幼时患过小儿麻痹症、是个手脚不便利的残疾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体残疾的平凡人,凭着对党的教育事业无限忠诚和热爱,执着的坚守教书育人的信念和理想,忍受着过去常年伴随在身边的贫困和寂寞,扎根在燕山那个偏远而落后的小山村里,在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的传授知识,用青春和汗水默默跟耘了36个春秋,以自己的执着、以自己的真爱言传身教,既当严师又做慈父,影响了山村的几代人的世界观,带动了山村几代人的求知热情,做出了不俗的业绩。使山村的每一个时期、每一个时段的适年儿童无论是家境贫困、还是家境殷实都接受了启蒙教育,走进了九年义务教育的课堂、乃至神圣的大学学堂。据不完全统计,周顺友任教36年来,从燕山这个小山村的教学点(过去是燕山小学)走出去的大学生有30人、研究生5名,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学生周江兵、周长斌两个人,分别在美国耶鲁大学任博士生导师和在法国留学。

  点亮贫困山村希望的灯

  1979年的春天,18岁的周顺友初中毕业回到了家乡,那个年代,初中毕业的学生在偏远农村也是凤毛麟角比较少见。周顺友正在为是继续上高中求学、还是学门手艺和技术以后好谋生彷徨时,村(当时叫大队)党支部书记找上门来做他思想工作,让他把村小学教师的担子接过来,当时的燕山小学因为地处偏僻、贫穷落后,吃皇粮的公办教师根本分不到这样规模的小学校来,以致于出现了适龄儿童无法上学的尴尬局面,解决学生上课有教师是迫不急待的头等大事。组织上的信任,山村孩子们的求知渴望,就这样启动了周顺友踏上教书育人漫漫征程的风帆。

  村党支部书记与周顺友谈话的第二天,周顺友就背起生产队准备好的一块1米见方的小黑板,领着10多名放牛娃把山野、树林当成教室,当上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耕读教师。燕山村几十户散居群山之中,周顺友每天都奔走在大山深处

  为孩子们上课传授知识,年底靠工分换口粮。因为他是村里惟一的老师,家长和孩子们打心眼里尊敬他,这让年轻的周顺友从教书当老师中享受到了最大的快乐,他的教书育人的理想和志趣越发弥坚。

  勤钻业务师者仁心

  燕山小学只有一个教师的编制,教学采取的复式班教育方式,暨同一个教室里安排坐着两个年级以上的学生,如果一年级学生朗读课文,二三年级的学生就要写字或做习题。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所有主课、副课都是周顺友一个人负责,其中语文、数学两科每天至少有6个教案;除了备课外,还要批改作业,辅导差生都是必备的日常工作工作。怎样把繁重的教课工作出色的完成好,是摆在初涉“师门”的周顺友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把粉笔黑板字写好,右手有残疾的他只能用左手在课余抓紧时间练习,那时候教学经费很紧张,可没有那么多粉笔给你在黑板上练字!怎么办?周顺友找来与粉笔同等体积的土块在石壁上练,并将所得经验应用在教学黑板写字上,日积月累,经过大半年时间不懈努力,周顺友终于可以在黑板上疾快书写出漂亮的板书。

  古语说的好,“要想给人一瓢水,必须有一桶水”。为不辱使命、也为了担当起教书育人这个重任,也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授课技巧,他带上省吃俭用的零花钱,翻山越岭、度过枫沙湖去“普济圩农场”新华书店,买上了一布袋教育教学的业务书籍和学生需要的教科书,利用业余时间抓好自学、做好摘录笔记工作,并将这一习惯一直坚持了下来;除此之外,周顺友还利用各种教学交流和学习机会,虚心的向老教师求问请教,经常在安排好学校教务工作的前提下,抓住空闲时间去临近的几个小学去听老教师的课,回到家仔细琢磨教学过程,取人之长,变为己用。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周顺友用心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要点和核心,细致备课,认真授课,确实做到每一名学生能够听得懂、消化吸收掉;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周顺友亲自动手制作了很多好而实用的教具。

  在燕山庄,有不少家庭祖孙三代都曾是周顺友的学生,周顺友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亲人一样深爱着,把每一个学生都当作可塑之才教育培养。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他每学期都会批发一些铅笔、练习本、年画等,无偿地奖励给学习进步、遵守纪律以及爱护公物的学生,尤其是对家庭困难和单亲家庭的学生,更是格外的关心和照顾,给予他们热情的关怀。

  因为燕山小学的教学传授有道,教育成果一直稳中有升、突出显著,教育教学验收时屡次夺魁,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表彰多的记不清。

  贫贱不移矢志不渝

  1987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也吹到了偏远的小山村。当年3月,经组织提名、村民推选,周顺友被推到燕山村村干的位置上,村干与民师相比较而言,村干的工作要轻松些、待遇相对丰厚些,却并没有动摇周顺友扎根山村、献身农村教育事业的决心,被他婉言谢绝了。

  周顺友有个在合肥工作的弟弟事业有成,为周顺友拖着残疾的身体坚守着山村教育事业、工作待遇非常低的境遇非常不甘和担心,几次劝他放弃这份事业,带他到合肥发展工作轻巧、待遇丰厚一点的事业,亲情和利益诱惑面前,周顺友也曾动摇过,也想通过换一份工作、提高工资收入待遇来改变家庭生活宭迫的困境,但当他看到熟悉的校园和朝夕相处的孩子们笑脸,还是割舍不了对教书育人这个事业的热爱,毅然拒绝了弟弟的多番好意。

  燕山教学点,原来的教室是三间破败不堪的窑房,雨天漏雨,冬天透风。1997年11月21日下午,周顺友爬梯子上房顶堵漏,由于手脚不便,不慎从木梯上摔了下来,扭伤了左腿,一块碎玻璃穿透鞋底,扎进脚心,鲜血浸满了鞋袜,学生们将他扶起来,叫来了师母王丁香将周顺友背回家进行了创口消毒和包扎。第二天,周顺友柱着拐杖、一瘸一拐的拖着红肿的左腿脚,痛疼的大汗淋漓的坚持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

  相濡以沫坚守家园

  成功的男人,背后必然屹立着一个坚挺的女人。说着周顺友,不能不夸夸他的妻子王丁香,两人于1984年自由恋爱结婚。王丁香年青时在村里也是数一数二的俏姑娘,仰慕和追求他的小伙子也不少;周顺友家境贫寒,兄弟众多,且身有残疾。但众里寻他千百度,王丁香就看上了周顺友是个有思想、有追求、有作为的人品,义无反顾的缔结金兰,担当起照顾他持家、帮助他爱岗敬业和成就一番事业重担。

  结婚成家32年来,周顺友一直是在兄弟们的接济下生活,也一直举债度日,民事转正前,微薄的薪水支付一双儿女教育支出都很困难,妻子王丁香毫无怨言的用瘦弱的双肩挑起3亩责任田的耕种、收获的重担,农闲时节帮助乡邻打些短工贴补家用。如今,一家4口还居住在老父亲在世使于1992年建造的两层砖木结构的简易楼房里。欣慰的是一双儿女争气成才,但还在求学、上进的层面上奋发着。

  从燕山教学点到最远的学生家,有好几里的山路,要过几道山涧,夏季暴雨频繁,山洪容易暴发;冬季溪水凝结,冰雪覆盖上面,孩子们上学困难。为了使学生能够安全回家,周顺友和妻子一同护送,不管是艳阳高照、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周顺友爱岗,王丁香就帮助他以校为家,从最初的几间简陋的石子墙、砖瓦结构的教室,到2011年暑期通过置换土地、多方筹集资金、披星戴月、含辛茹苦的建造起的三间具备防震功能的教学用房,王丁香一陪一守已是32个春秋。

  2013年5月8日的深夜,一场突如其来的强暴雨引起了燕山山区山洪暴发。当天深夜,周顺友被山洪惊醒,便和妻子一同打着手电筒赶往学校,眼看洪水将要吞没校舍,他们冒着瓢泼大雨,从附近的居民家的稻草堆里拿来十几梱稻草将大铁门堵上,阻挡洪水进入校园。就在这时,另一波更大更猛些的山洪如脱缰的野马咆哮而来,顷刻之间,学校大门前的100多米的水泥公路被冲得了无踪影,周顺友和他的妻子也险些被山洪卷走,就这样他们夫妻两人还一直坚守天亮山洪气势退减许多才回家换衣。此后的两个月,护送学生出入出入这段危险地段也就成了他们工作日的必修功课。

  36年的教学生涯,周顺友已经从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变成了面容清瘦、满脸皱纹的小老头儿,但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仍痴心未改,正是许多周顺友一样农村教师,坚守在象燕山教学点一样的偏僻、落后的教学岗位上,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默默无闻地传递着知识的火炬,才点燃了中国农村教育的希望!点亮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2376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