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讲运城读运城
›
虞乡和解州的历史变迁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虞乡和解州的历史变迁
337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4-4-8 11:33: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解州关帝祖庙一隅 资料图
李波/文
近期研究虞乡历史文化,发现虞乡、解州的根都始于解县,而此处的解县竟然在今临晋一带,后来才移至今虞乡、解州一带,顿觉惊奇,直到阅读了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才解开了其中之谜。
千年前多为湖泊
1500年前,今虞乡、解州一带多为湖泊、水乡。《水经注》卷六云:“盐池西又有一池,谓之女盐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二十里,在猗氏故城南。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世谓之晋兴泽,东西二十五里,南北八里。西陂即张泽也,西北去蒲坂十五里,东西二十里,南北四五里。”
文章记述的三个湖泊,即今解州的硝池滩,面积125平方公里;鸭子池,面积50平方公里;虞乡西北的五姓湖(今伍姓湖),面积25平方公里。如果将这三个湖泊东西长加起来,总长35公里。也就是说1500年前的北魏时期,从硝池滩到五姓湖之间,几乎全是水,面积共计200平方公里。
同时,《水经注》中记载:“盐池东西七十里,南北十七里。”比较之下,可以发现三个湖泊的东西长度总和与盐池的东西长度相等,但面积要小于盐池面积。
清乾隆《蒲州府志》云:“鸭子池在五姓湖东,《水经注》所称东陂之晋兴泽也。王官谷诸水径流注此。通志云:东起鸭子池,西接蒲州孟明桥,六十里皆水乡也。”这就说明了自盐池东到五姓湖西,有长约80公里串珠状排列的大小湖泊,及大片的水苇地。
为何会有这么多水?在古代河东地区,中条山下自盐池至五姓湖之间有东西向的低洼地带,而涑水河是一条主要河流。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载:“涑水河出闻喜华谷,过周阳、左邑、安邑,经安邑故城南,又西流注入盐池,又南过解县东,又西南注于张阳池;涑水又西径猗氏县故城北,又西径郇城,又西南径解县故城南,又西南径张阳城东,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城南面两陂,左右泽渚,东陂晋兴泽,西陂张泽。”
这里写明了涑水河经安邑后,分成两条自然水道,一条水流向南注入盐池,另一条水流向西经猗氏故城、郇城,两条水道最终都流向了张阳池,即五姓湖(今伍姓湖)。
运城市盐保中心开展盐池水系调研,《走进涑水河》一文中写道:“史书中对涑水河古道的描述大致是:水出绛县、经闻喜,至安邑县冯村转而南下,经北相、曹允、曲渠后,形成几股支流,其主流向东流入黑龙潭,其余支流向西经王家营、长乐滩流入硝池,主流和支流从东西两面都流入了盐池。”
来自夏县的白沙河、各山峪的水,汇聚流入青龙河,向西流入了盐池。遇到夏秋季雨水多,盐池溢水后,就向西流到了女盐泽、晋兴泽、张泽,形成了大片湖泊,最后流向了黄河。盐水过后,留下了大片的盐碱地。
因为存在大面积的湖泊、水苇地及盐碱地,中条山诸多山峪形成了大片的砂石滩,没法耕种,这一带没有多少居民和村庄,也就没必要置县。古解县就设置在今临晋一带,北魏时期分为南解县、北解县。
清《解州志》记载了解州周边有硝池滩、六小池、城内滩、城东滩、长乐滩、东膏腴滩、洗马滩、南扶滩、卫诸滩、罗义滩等,皆属碱地不可耕也。清《虞乡县志》云:“《通志》称:虞为膏腴。其实膏腴之地不过十之一二,故虞乡水苇地八顷有余,又有为沙石所壅者,此亦沧桑之一变也。”虞乡周边有鸭子池、麻村滩、东滩、董村滩等滩地,水苇地八顷,就是800多亩。两部志书皆说明,即使到了清朝,两地依然存在着许多湖泊、滩地。
湖泊缩小,先后置县
为保护盐池,增加池盐产量,当地guan员于北魏正始二年(505年),都水校尉元清主持开凿了永丰渠,隋大业间(605年~617年)修建了姚暹渠。《安邑县志》记载:“姚暹渠,古名永丰渠。源自夏县白沙河,经过安邑、运城,又西至解州,由虞乡西北入五姓湖。周齐间废。及隋大业间,都水监姚暹渠复浚渠以刷诸水,俾不浸池坏盐,亦利灌溉。统计渠长一百二十里。”
同时,对涑水河进行人工改道,自北相镇向西南流,经曹允滩流向西王滩;后来,又对涑水河改道,流向今卿头镇、枣圪塔,最后流向五姓湖;后在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又再次改道,即今涑水河道。历经三次人工改道,涑水河远离了盐池,客水注入盐池量减少,盐池面积也缩小了。这也让硝池滩、鸭子池减少了客水流入,同时受气候环境影响,两个湖泊面积也逐渐缩小。
当时,盐池西边需要修堰护池,又因为盬盐西运,解州至蒲州间修建了官道,缩短了运盐路途,官道上就需要设置管理机构。硝池滩、虞乡鸭子池水位降低,露出了大量的土地,因此就有民众前往此处开荒种地,人口随之增加,渐成村庄,也需要管理。
据史料记载,隋大业九年(613年),虞乡县自解梁故城(今永济市古城村)迁至今解州,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解县,又于解县西五十里别置虞乡县;贞观十七年(643年)解县入虞乡县,二十二年改虞乡县为解县,属河中府;天授二年(691年)析解县,复置虞乡县。后汉乾祐元年(948年)解县成为解州,管辖三县。元至元三年(1266年)虞乡县并入临晋县,清雍正八年(1730年)复置虞乡县。
百里东迁置县,后又反复废、置,皆因解虞地域较窄、土地贫瘠,但又因其扼守要道,远控虞城,近掣蒲坂。解县因盐而立、因盐而兴,成为行政中心、盐运中心,兴盛达五百年之久。
由此,可以看出虞乡与解县颇有历史渊源,两县始于古解县,迁置于隋唐,发展于明清,后于1954年合并成立解虞县,1958年并入运城县,最后一同设为镇。
隋唐以来的发展
从现存文物古迹来看,解州关帝祖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589年),永济扁鹊庙建于唐咸通八年(861年),永济董村戏台建于元朝。
虞乡柳氏家族最初居住在柳隐山上,后迁居刘家营村,从南北朝到隋唐年间兴盛了四五百年。
北周始建圆通寺,唐宋逐渐繁荣,七月庙会兴盛于明清。王官瀑布,唐末诗人司空图隐居其间,让王官谷声名远播。
司空图《虞乡北原》有云:“泽北村贫烟火狞,稚田久旱倩牛耕。老人惆怅逢人诉,开尽黄花麦未金。”
虞乡有俗语:“麻村到董村,十里穿九村。”说的是自西边的麻村到东边的董村,十几里地却有九个村。九村相连,村与村间隔很近,张坊村与西卫村几乎连在一起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这一带地势较高,南北两侧都有河滩、水苇地,不宜居住。董村建村于唐朝,麻村建村于宋朝末年,这也说明这一带村庄可能建于唐宋年间。
清《虞乡县志》记载:“虞乡县所属三十一屯营。”这些屯营多为明朝军屯,逐渐发展成村,有石桥、土桥、黄旗营、曾家营、古市营、刘家营、东阳朝、西阳朝等,屯营所占之地多为荒地、湿地。后来,虞乡农场、伍姓湖农场和董村农场占用的都是沼泽湿地和荒地。
随着明清时期人口增加,解州到虞乡沿山一带,人们开始开凿窑洞,择水居住,山坡开荒,于乱石滩上开垦梯田,繁衍生息,逐渐成村。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透过地理看历史,可以窥见虞乡、解州的发展与变迁。
虞乡
,
解州
,
历史变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颜真卿》剧组在解州关帝祖庙取景拍摄
•
对虞乡农场小区消防通道问题反映
•
永济市城西街道柳园社区虞乡农场小区封闭道路影响通行
•
解州古庙会暨“关帝巡城”活动举行
•
解州古庙会暨“关帝巡城”活动侧记
•
解州生态智慧停车场建设项目施工及监理(1,2标段)招标公告
•
解州生态智慧停车场建设项目施工及监理(1标段)招标控制价
•
十八天,登上巅峰的虞乡——写在永济虞乡镇“村BA”篮球赛完美收官之际_陈琦 傅晋宏
•
永济虞乡“警民联防”实现“单打”向“共治”转变
•
解州水泵专业镇迈向“新质”
•
虞乡真“甜”
•
永济市虞乡戒毒所压实责任保安全
•
人文荟萃的虞乡
•
鬼谷子在虞乡的记载与传说
•
解州古八景
•
虞乡三景
•
王禹偁的解州之行_王振川讲运城故事
•
解州那碗羊肉泡馍_李立欣讲运城
•
探源古虞乡八景之一 “石钟晓鸣”
•
北京大学教授王娟谈“关公形象的历史变迁与当代价值”
•
神医扁鹊墓虞乡_冯建国
•
神医扁鹊墓虞乡_冯建国
•
隋代虞乡重回盐池之南_虞乡县位置略考
•
永济虞乡镇名历史沿革的文化探讨
•
柳宗元在永济虞乡的文化印迹
•
永济扁鹊庙的历史变迁
•
寻访柳宗元故里虞乡的小石潭
•
虞乡曾是千年古县
•
虞乡,汉魏时期河东郡解县
•
临晋县、虞乡县今古分合辨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69518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