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河东的清明与风筝

351 0
发表于 2024-4-8 11:47:0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李汝珍/文

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2500多年历史。在二十四节气中,演变为节日的主要是清明节,清明节也成为其中唯一具有人文历史的节日。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回春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户外,来到田野上春游、赏花、踏青。在春风中放飞风筝,也成为国人喜爱的一项老少皆宜的活动。这项活动在河东大地亦颇有特色。

“又是一年春来到,风筝满天飘”,正是对河东风筝的赞誉。现今发现的民国时期河东印制的小学春季课本上,就有针对儿童风筝制作和放飞的课文。文中讲到,河东“风筝之状,有鸟,有鱼,有蝴蝶,有蜈蚣,放飞时趁势一人持尾登高,一人急振其绳,风筝乘风而上。其大者,缚弓弦,风击弦鸣,其声泱泱,故名风筝”。

另一篇课文则专门介绍了放风筝的基本技巧:“风筝飞,风筝飞,靠好风吹,有时吹到云中去,有时落在池边树。风筝向下走,赶快把绳收,风筝向上冲,不要把绳松。”使儿童从小接受了风筝活动的传承启蒙。

“三月三,河东风筝飞满天”。《河东民歌选集》就收集了多首关于风筝的民歌,再现了河东人传统清明踏青放风筝的壮观场景。其中一首民歌这样唱道:“哥嫂二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哥嫂二人往前行,哎哟哟,叽叽喳喳实快活。哪哈哪衣呀哈。”从中可以体味和联想到当时河东人清明户外放风筝热闹非凡的快乐景象。

另一首民歌,则充分体现了河东人以风筝为媒的独特景象。其中这样写道:“三月里来是清明,姐妹二人去踏青,捎带放风筝。娘问女儿哪里去?小妹妹禀一声,我和姐上村东,十里长亭好风景,万花楼下去踏青。姐妹二人往前行,又来了个武生来踏青,骑白马,跨银镫,鹅毛箭,系腰中,胡棱棱,风摆动;鹿角弓,握手中,来得快,去得轻,一马三箭不落空,捎带放风筝。姐妹二人放风筝,又来了二书生,一个放的是蝴蝶,一个放的是蜜蜂。蝴蝶好似天仙女,蜜蜂好似牛郎星,一双蝴蝶飞上天,好似张生和莺莺。蜜蜂采花嗡嗡嗡,恰似七女找董永。哟,大姐,你看那书生,两眼不住看着咱,大姐呆呆不吭声,莫非看中那书生?叫妹妹,别胡想,姐妹迎春来踏青,一心放风筝。风筝放在半悬空,苍天不住刮大风,刮断了风筝绳。这回风筝没放成,都怨姐姐心不静。风筝挂在半悬空,都怨那书生。”这首鲜活生动的河东民歌,通过放风筝充分表达了河东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爱情的愿望。

根据河东民间故事改编的新编大型蒲剧传统戏《风筝缘》,也展现了河东人在清明时节以风筝传情、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状态。

河东还有一个独特的民俗,就是清明当日通过放风筝来表达对过世亲人的思念之情。清明时节,民间常常在风筝骨架上,蒙上白黄两种色纸,并画上金银财宝、衣物等图案,或写上相关福禄祝愿和思念的文字,于亲人坟前乘风放飞寄托哀思。正如清人潘荣陆《帝京岁时纪胜》中所言:“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一些民国时期小学生的日记中,就写了清明上坟祭祖放风筝的过程。

清明时节,河东沿河一带还有用风筝钓鱼的民俗游戏,即在放飞的风筝上拴上引线和鱼钩,将其放入河中,待鱼上钩,便迅速钓起。大伙儿一块野炊,寓意全年生活美满、年年有余。有的还把它称为“鱼跃龙门”,期盼未来能飞黄腾达。

清明是气候由冷变暖、农事由闲变忙的交替时节,也是人精神焕发、充满梦想和追求的黄金时期,因而河东逐渐形成清明放风筝的传统习俗,清明节也成为当地多彩的“风筝节”,一直传承至今。

运城风筝也成为颇有特色、有影响的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项目,中国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4150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