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战生/文
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也是很有见地的政治家。在当时的条件下,他几乎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通的科学全才。大到山川地理、自然奇观、天工开物、年轮历法,小至百姓生活风貌、人生哲理、民俗文化等,所有这一切,他都有专著论述。据《辞海》“沈括条目”记,他对炼铜、炼钢的技艺也颇有研究,无不详为记录,他还首先提出了石油的命名。
由于种种自然与历史原因,沈括的众多科学专著多已散佚。庆幸的是,他精研的医药《良方》,已汇入苏轼所作的医药杂说,书曰《苏沈良方》。他与苏轼虽然都不是郎中,但他们心之所好、术之所专、对祖国医药学的贡献,有书为证,众口皆碑。
北宋熙宁年间,沈括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元丰五年,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他晚年隐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以传统的“笔记”方式写成,虽非皇皇巨著,但涉猎甚广,自然人文,趣闻轶事,无所不包,且篇篇精致出彩,论述确当,堪称中国古代版的《百科全书》。众多学者专家认为,《梦溪笔谈》是沈括科学论集的缩影,在世界科学文献史上,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盐、铁自古为民之命脉,国之重宝。沈括对此心领神会,特别关注。《梦溪笔谈》中,有《炼钢》《胆矾炼铜》等文,对于盐的记述,则更为丰富多彩,计有《解州盐池》《食盐产销》《范祥制定盐钞法》《盐南风》《陵州盐井》《为官有远虑》等多篇。其中《解州盐池》《盐南风》是直接描绘、研究运城盐业发展的史籍,科学翔实,妙趣横生,令人心悦诚服。
熙宁九年,沈括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是掌控全国租赋、财政收入、盐铁转运的最高guan员,曾亲临陕西主持整顿盐政。不知他当年是否到过河东,但他对解州盐池却情有独钟,颇有研究。
在短短只有147字的《解州盐池》一文中,沈括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解州盐池的地理概貌,讲述了“蚩尤血”的传说,更站在当时科学的高度,以科学家的独特眼光,指出了池盐的生成原理:“大卤之水,不得甘泉和之,不能成盐。”“唯巫咸水入,则盐不复结,故人谓之‘无咸河’,为盐泽之患,筑大堤以防止,甚于备寇盗。”他还进一步阐明:“原其理,盖巫咸乃浊水,入卤中,则淤淀卤脉,盐遂不成,非有他异也。”这在封建迷信之风盛行的古代社会,无异于石破天惊的科学论断。
《盐南风》是沈括观察研究解州盐池的续篇,同样不同凡响,语出惊人。“解州盐泽之南,秋夏间多大风,谓之‘盐南风’。其势发屋拔木,几欲动地。”如此狂野猛烈的风势,刮过处无不生灾遗害。而它对解州盐池的影响如何?作者的回答,出人意料:“然东与南皆不过中条,西不过席张铺,北不过鸣条,纵广止于数十里之间。解盐不得此风不冰,盖大卤之气相感,莫知其然也。”
由此可见,“盐南风”是造物主赐给解州一方百姓的福音。没有它,解泽就不会结晶产盐,也就没了舜帝“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的千古绝唱。
沈括把“中国所出”的盐品分为四种:一者“末盐”,海盐也;二者“颗盐”,解州盐泽及晋、绛、潞、泽所出;三者“井盐”,凿井取之;四者“崖盐”,生于土崖之间。其中,解州盐泽所产的“颗盐”,主要行销“京畿、南京、京西、陕西、河东、褒、剑”等地,对保证广袤区域的民生供应,稳固王朝政权,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作用。
中条苍苍,大河泱泱,解池聚宝,盬盐生光。沈括用他的科学睿智、神来之笔,向世人展现了镶嵌在河东大地上的璀璨明珠,名垂青史,功德无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