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绛州历史名人考略 (中)

131 0
发表于 2024-6-16 12:00:1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绛州历史名人考略 (中) 绛州历史名人考略 (中)
高克明作品《溪山雪意图》局部 (资料图)
王凯平

王之涣:
鹳雀楼上王之涣雕塑


登高望远 胜景无限

王之涣(公元688年~公元742年),唐朝诗人,字季凌,绛州(今新绛县)人。王之涣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他的五世祖在后魏时任绛州刺史,全家可能在那时就移居绛州。王之涣出身名门望族,幼年聪颖好学,能文善诗,有豪侠之气。他成年后,以门荫入仕,曾做衡水主簿、文安县尉,为官廉洁自律、断事公平,受到百姓称赞,后病逝于官任之上,年仅50多岁。

王之涣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之一,诗作擅写边塞风光,抒发人生豪情,与王昌龄、岑参、高适并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王之涣的诗,用词朴实,风格激扬,意境深远,广为传诵。可惜他的诗作多已散失,传世之作仅有6首,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最为脍炙人口,成为千古名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登鹳雀楼》五言诗,用短短20个字,既描画了辽阔壮美的山河景色,又抒写了勇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童叟皆诵,人人尽知,被誉为唐诗五绝之首。

薛奎:

心系百姓 政绩卓著

薛奎(公元967年~公元1034年),北宋名臣,字宿艺,绛州正平县(今新绛县)人,系大文学家欧阳修的岳父。

薛奎年少时勤勉好学,颇有文名,为乡里所推崇,26岁举进士及第,步入仕途,先后在地方、中央担任各种官职。他每任一官,尽职尽责,政绩斐然。

薛奎关心民生疾苦,多次减免百姓赋税,为百姓做善事,获得老百姓交口称赞。薛奎曾监督州民运送军粮,途中因大雨连绵,致粮食被雨水浸泡腐烂不能食用,薛奎即请转运使停运。转运使十分生气,欲上书弹劾薛奎。薛奎和颜解释、晓之以理,说服了转运使,并免除了州民赔偿粮食损失的责任。州民对他感激不尽。

薛奎审理案件,重视现场勘验和调查私访。他屡破奇案疑案,解救蒙冤之人,被乡民称颂为“河东龙图”。薛奎曾接手一个“谋杀亲夫”复审案,通过深入寻访调查,查明了案件真相:年过六旬的周财主,有妻室有小妾,又要霸占年轻貌美的贫苦民女张小翠。小翠不从,周财主就以欠租为由把张父抓进班房相逼迫。小翠为救父亲,百般无奈,假装答应,进了周家。晚上,周财主欲强占小翠,小翠手握剪刀护身,误伤周财主手指。周财主遂诬告小翠要“谋杀亲夫”,将她抓入大牢……真相大白后,薛奎纠正了张小翠被错判死刑一案,将其释放;将倚财仗势、欺压良民的周财主责打五十大板,并让他写下“张家所欠地租全免”的字据。

薛奎在朝廷遇事敢言,谋议无所避忌,对皇帝过错,敢于直言劝谏。薛奎爱惜人才,所举荐的后辈,都精明能干,大有作为。

薛奎性格刚毅笃实,为政严敏清正,注重教化民风,临事持重明决,不愧是北宋一代名臣。

高克明:

寄情山水 丹青妙笔

高克明,北宋宫廷画师,绛州(今新绛县)人,生卒年不详,约在公元980年至公元1050年之间,主要活动时期在北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

高克明是山东渤海高氏后裔,先祖于北宋初年迁居山西绛州,高克明即出生于此地。他自幼喜爱绘画,青年时期游历京城汴京,后进入皇宫图画院,尝诏入殿,命画图壁。真宗任命他为少府监主簿,掌管百工技巧、乘舆服御之物。仁宗曾命画臣鲍国资画四时景于彰圣阁,鲍战栗不已,不能下笔,仁宗即诏高克明代为画之。高克明不贪财富,淮海一富商以百千资求他画《春龙起蛰图》,他坚辞不画。

高克明性格乐观幽默,喜行走郊野之间,赏山林水鱼之趣,从中产生作画灵感。他的画作,题材广泛,尤以山水画最多最精。他的山水画,大多是从实地观察中获得素材,经过深思熟虑精心绘画出来。他作画,能采撷诸家之美,加以创新,形成自己的独有风格,自成一家,其山水画作有《溪山雪意图》《夏山飞瀑》《窠石野渡图》《烟岚窠石图》等。

高克明的山水画,北宋时期即名闻朝野,后世更是赞誉甚多,成为中国古代的美术瑰宝。

北宋亡国后,高克明后代离别绛州故土,举家千里南迁巴蜀之地,将他及其夫人的遗骨重葬于四川成都近郊,以避战乱,求得永安。

孟珙:

抗金抗蒙 中流砥柱

孟珙(公元1195年~公元1246年),南宋名将,民族英雄,随州枣阳人,原籍绛州(今新绛县),字璞玉,号无庵居士,出身将门。他的先祖在北宋灭亡后,从绛州投奔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岳家军”,随军南移,定居随州枣阳。

孟珙的曾祖孟安、祖父孟林都是岳飞部将,孟珙早年随父孟宗政在枣阳一带抗击金军,协助父亲保卫襄阳。孟宗政亡故后,孟珙接管了父亲的“忠顺军”,担起抗金大任。

孟珙是南宋中后期杰出军事家,有胆有识,有勇有谋,每战必胜。他率军歼灭金国武仙军团,指挥蔡州之战,联蒙灭金。在宋蒙战争中,他率领宋军,屡败蒙古军队,收复襄阳、樊城等地。他统领南宋川蜀、京湖地区两大战场,以一人之力,统一指挥南宋三分之二的战线战事,是南宋社稷的中流砥柱。

孟珙虽是武将,但勤奋好学,能文善诗。他重视文化教育,在战乱环境中兴建书院。他重视人才,向朝廷举荐的后起之秀,后来都成南宋名将名相。

孟珙英年病逝后,全国悲痛。在荆襄百姓吁求下,宋廷为孟珙建庙立碑,以作永久祭祀,励教后人。
avatar
257982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