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干涧村村名沿革

105 0
发表于 2024-7-8 11:19: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干涧村村名沿革
干涧村门楼(资料图)

□张信心

小时候,笔者常跟母亲回河津干涧村走舅家。每次路过,看到该村周边涧壕蜿蜒、流水潺潺,午后成群结队的戏水少年,位于村中央的大池泊,还有土坯房壁上“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标语,心里就疑惑,干涧村这么多水、水利事业这么发达,为什么叫“干涧”呢,而且方言还读作“gan zha”?可一时没有找到答案。

(一)

后来查阅历史资料得知,河津坐拥一山、两河、三峪之利,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所谓“三峪”,就是河津北端紫金山下的三条峪,东曰神峪,中曰瓜峪,西曰遮马峪。三峪源泉之水长年流淌,为清水;每年汛期山洪暴发,山水汹涌肆虐、奔腾而下,为浊水。千百年来,三峪之水浇灌着北山根下的万顷良田,成为当地农民种田、粮食丰收的命根子。直到今天,三峪水管会还是河津水利部门的一个重要机构。

说起瓜峪,其又称瓜峪河,是一条季节性河流,发源于临汾市乡宁县尉庄乡西圪垛村,全长60多公里,千回百转,蛇行出山,流至峪口,分为三涧,东为天涧,中为太涧,西为西长涧,呈“瓜”字形分布延展,故称瓜峪,当地俗称“瓜峪涧”。干涧村就是镶嵌在瓜峪支流西长涧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据相关资料记载,历史上三峪流域各村为了争水浇地、引水开渠各不相让,经常引发纷争或械斗事件,当地就流传着上三村与下八村因争水一直把官司打到京城,北午芹与涧东村也因争水而出现“血袭剿村”的故事。面对因水而起的恶性事件,官府束手无策,百姓深恶痛绝,都希望遇事商量、协和调解、平息争议。干涧村发扬风格主动让水的做法,就为各村化解纷争开创了一条成功的路径。

(二)

干涧村以史姓为主体,本名史家院,地处瓜峪与遮马峪之间,涧水绕村,清洪两利,物阜民丰,是一块让人羡慕的风水宝地。相传,隋朝末年久旱不雨,禾苗枯萎,民心恐慌,附近各村因争三峪泉水闹得势不两立,剑拔弩张。有几个村各聚集几百人,手持铁锨木棍,要为水而战,史家院的村民也不示弱,摩拳擦掌,准备迎战。

就在这时,村里德高望重的族长史太公召集族人商议。他说,史家院与邻村广结姻亲,关系深厚,眼下如因争水发生械斗,手心手背都是肉,伤了谁都是十指连心。他用“退一步天高地阔,让三分心平气和”的道理说服村民,制止了械斗,做出果断让水的决定,把本属史家院浇地的清水让与邻村使用,化解了争水危机。史家院旁边的涧水从此断流,变为干涧,史家院也因此改名干涧村。干涧村村名的演变,也体现出他们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仁义为怀的处世理念。而这种精神风尚也被后人世世代代传承下来。

据《北午芹村志》记载,1943年冬,北午芹整村房屋被日寇焚毁,村民流离失所,托亲靠友逃往各处。当时村民逃往的多是北山古垛坡、称沟湾、南门沟、赤石沟等地,或附近干涧、史家庄、南午芹、魏家院等村,光迁往干涧村的就有七八十户人家。干涧村时任村长史笔严先生,对难民关怀备至,爱护有加,召集本村士绅,并规定:一、全村鸣锣,井台上先让北午芹难民汲水;二、难民前往各场取柴火,村民一概不得阻拦。对于干涧村的仁义之举,北午芹村村民感激涕零,铭刻在心。

史太公的后裔史承宗在元朝(或明初,未确待考)时当了河津县令。他任职期间,继承先祖遗业,关注民生疾苦,大兴水利事业,导北山水,圃畦毓椒,做了许多功在当代、荫及后世的好事。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生产发展,官府又恢复了干涧村三峪清水入户之规。从这时起,干涧村村边的古涧清水长流,碧波荡漾,一仍如旧。但耐人寻味的是,干涧村村名却一直沿袭未变。这应是干涧后人对史太公慷慨让水懿德善行的永久纪念吧!

(三)

据上可知,干涧的“涧”来自瓜峪涧(或西长涧)的涧。按当地方言,瓜峪涧的“涧”读作zhan,平声,即现代汉语中的阴平,第一声。而干涧的“涧”(暂且不论其读音)却是现代汉语中的阳平,即第二声了,这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如前所述,干涧本名史家院,与魏家院、韩家院、刘家院号称紫金山麓“四大院”,在当地非常有名。在北山根这一带,我们方言中称魏家院为魏(yu)家(zha)、韩家院为韩家(zha)、刘家院为齐(这里读ji)家(zha),干涧就和它们一样,俗称干涧(zha)了。这能不能理解为,基于相同的语言环境和风俗习惯的一个区域内,所出现的文化适应和文化选择的结果。不同的是,干涧虽然读“gan zha”,但还写成“干涧”。至于其音调,还是取为阳平,即第二声。

这些年,笔者每年还会去干涧,尤其是大年初二去看望四舅,给他拜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推进和城镇化发展,人们在为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而欣喜的同时,周边自然环境也经历了太多变迁,当年的涧壕填平修成了民居、环村路,池泊上建起了广场、公园,过去清洪两利的涧水也变成了过眼云烟。

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越应该透过前人的口口相传和文字记载,穿越时空,倾听历史的回响,把挥之不去的乡愁永远珍藏在心间。

(作者注:本文基本资料引自任罗乐《河津经典人文》相关内容,特致谢意!)
avatar
26165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