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风陵古渡的历史云烟

158 0
发表于 2024-7-12 11:45:5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风陵古渡的历史云烟
傅晋宏/文

在大河拐弯处,风陵渡,是个氤氲着历史云烟的地方。此前,笔者曾专程前往风陵渡镇,寻访西王村附近的堡子村,察看金瓯堡古城门。

王西观黄

在西王村望河亭,遥望大河东流,对岸高速路上小车如豆,川流不息,华岳逶迤连绵,若骏马一般,俯瞰河滩平畴,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这里是山西的“南极”,以前来过多次,再来仍觉新鲜可看,物有所值。亭子上对联写得好——“远望河山收眼底;近展田畴入画来”,很好地表达了眼前的此情此景。

与几位老人聊天,我们了解到“日毛贼过潼关”由来。老人们谈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只有拿着生产队所开证明才可过铁桥的往事,历数日寇在风陵渡的种种暴行,叙述日军终未打过潼关的原因,绘声绘色讲述河水涨落的惊险场面,还有同蒲铁路的变迁和渡口站的兴衰,特别还提到,山西人精打细算会理财。

村里有个后土娘娘庙,但得知风后陵也在附近,我们更是惊喜和意外。后土娘娘庙整个古建筑古朴典雅,特别是山墙上的拉钉铁艺形象多姿、栩栩如生,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艺术价值。该庙所供奉的后土娘娘,就是女娲。

沿同蒲铁路东的便道,迂回到铁路西,我们进入赵村,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凤凰咀。一打听,风后陵就在附近田地中。我们喜出望外,终于可以实现多年来拜谒风陵的夙愿了。在赵村东南的花椒地头,远远望见,果然矗立着一块标志碑。

邂逅风后陵

我们从旁边的核桃林一侧进入,行进大约200米,再右拐穿过玉米地,在一片花椒林中,标志碑出现在眼前。

风后陵的标志碑和冢,均坐南朝北。碑正面刻有“风后陵”3个大字,笔迹浑厚,苍劲有力。碑阴的文字密密麻麻,讲述了风后的丰功伟绩和2000年立碑的经过。碑南的大墓冢,下部由1米高的砖砌低墙围护,上部为绿草覆盖,堪称“青冢”,南北长约11米,东西宽约8米。冢高3米,呈椭圆形。

据土地的主人介绍,原来的冢比现在要大。自从设立纪念碑后,不断有各地游客远道而来,寻古拜谒,最多时来过两个大巴的客人。

据光绪版《永济县志·庙祠卷》对“风后庙”的介绍:“县南西王村。庙内有冢,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知州张羽翔充拓庙基,重建祠宇,春秋致祭。”知州为蒲州知州。明代时,此地为蒲州直辖。进入清代,风陵渡则为蒲州府之永济县所辖,1958年划归芮城县。

金瓯古堡

意外找到风后墓冢,了却多年的心愿后,我们继续寻找这次寻古的“初心”,堡子村的古堡城门。

询问当地人金瓯堡门的位置,他们讲堡门早已拆毁。我们听后,不禁怅然。照此说法,2017版《芮城县志》上的“金瓯堡”照片,难道真成“曾经的模样”了吗?

据县志介绍,堡子村由“人和堡”和“金瓯堡”组成,后来中间地带也建起房子,两村连起来。风陵渡老街的东口,铁路桥附近,有个“堡子”村牌楼,烫金对联“依条山临黄河人和金瓯;逢盛世共和谐跨越腾飞”中,特别提到了“人和”和“金瓯”。

两个月后,我抱着万分之一的希望再出发,在村里88岁尚成苗老人的指引下,竟找到了金瓯堡门,它落寞在村子一隅,经历百年仍顽强挺立!其虽坐西朝东,但位于村南,相当于村子的南门,匾额上款雕刻“大清顺治八年创建”,即1651年大清刚刚入关那年所建;下款雕刻“民国十六年十月重修”,即1927年军阀混战时期重修;中间的“金瓯堡”三字,流畅楷书,字迹隽秀。

“金瓯”,黄金之瓯,盛酒器指金盆,为疆土完固之意,这里极言堡垒之坚固。这个堡门的存在,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风陵渡一带乃兵家必争之险要,和曾经遭遇局势不稳的现实。对岸潼关县的地名中,更是以“堡营屯寨”居多,也充满了浓浓的军事气息。

风陵溯源

风后陵是风陵渡这个美好地名的渊源,是风陵渡的“根”,也是中华文明长河源头的一朵浪花,寻访风陵意义非凡。

早在远古时代,黄帝与蚩尤为争夺河东盐池的控制权发生战争。相传,此次战斗异常激烈。蚩尤突然作大雾,使黄帝不知所向。危急关头,大臣风后挺身助战。风后很智慧,关键时刻造出指南车,帮助黄帝冲出迷雾,转败为胜。

需特别指出的是,风后是一位男性,当地人称其为“风后王”,不可望文生义理解为“王后”。众所周知,轩辕黄帝的真正“皇后”是嫘祖,教人养蚕缫丝进而织绸御寒的嫘祖。

另外,传说蚩尤战败,身体被肢解。肢解之地就是今天的“解州”。风后谢世,葬于河曲之地,是为“风陵”。这个神奇的传说为家乡涂上了一抹悲壮底色。

关于风后故里,传说在解州东门外的社东村。1923年,一位旅人在游记中提到,解州“东门外有黄帝名臣风后氏故里碑”。近年来,社东村东的照壁上刷有“风后故里”4个大字,格外醒目,彰显了村民对这一资源的珍视和自豪心态。村中原有风圣庙,为纪念风后而建,有上千年的历史。民国九年《解县志》记载,该庙重建于明嘉靖四十五年,明隆庆四年建正殿、大门,并树牌坊题曰“开辟首相风神庙”,规模宏伟壮观,清代数次重修。1947年大殿拆除,木料运往前线,有力支援了解放运城战役,其余均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间拆除。

好在风圣庙会的习俗延续至今。现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村里都会在村中舞台大院(风圣庙原址)举行大型庙会,会期三天,为关公故里平添了一道英雄色彩。村中有一通“二月十五风圣庙古会来历”的介绍碑。运城盐湖南有蚩尤村,黄河南岸的灵宝境内有黄帝铸鼎塬。“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首山就是首阳山,即今天中条山的西端。这些地名和传说,无不浸透了华夏古文明的原始基因,再次佐证了运城作为“古中国”的摇篮地位。

不过,风陵还有一种说法,叫女娲陵。人类始祖女娲,姓风。在此地,大河两岸,一边是华山之阴华阴,一边是首山之阳首阳,在河畔“阴阳交会”之地,女娲(俗称娲皇)抟土造人,还真有几分道理。娲皇驾崩后,葬于附近黄河南岸的河谷地带,墓为女娲陵,早已因黄河涨水被淹没。既然女娲称皇,按古代的墓葬礼制,皇帝的墓才有资格称作陵,而女娲姓风,是为“风陵”。现在对岸的潼关高崖上立起16.5米高的大型娲皇塑像,成为河曲地带的一处新地标。

这鸡鸣三省、三河交汇,两桥飞架、大河东拐的风陵渡,不仅自然风景独特,而且文化底蕴深厚。风陵渡三岔口北部的浮云山上,有女娲庙和女娲陵,是几年前复修的,也是文化堆积、视野开阔的好去处。

两个传说,河北河南,一男一女,到底哪个更真实,笔者认为这并不重要,关键是它们都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加了魅力,成为河东人民的一份骄傲和自信。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一定充满诱惑力,诱惑力就是潜在的生产力。

有扎根大地的底气和默默蓄力,风陵渡的未来,一定是欢歌。
26193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