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追记西北野战军二纵独四旅宣传科长任樾曾烈士

111 0
发表于 2024-7-25 15:47:4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追记西北野战军二纵独四旅宣传科长任樾曾烈士

任樾曾烈士

景晓雄/文

1947年12月中旬,第三次攻打运城的作战方案已确定。参加三打运城战斗的部队有晋冀鲁豫八纵、西北野战军二纵以及晋绥独三旅和太岳军区的地方部队共计五万人。

参加完平陆杜马战役的西北野战军二纵独四旅,驻扎在闻喜县东、西官庄,上、下丁村一带整训。接到向运城发动第三次进攻的命令后,部队于12月17日晨从闻喜出发,沿途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送,下午部队进入指定位置,完成对运城的包围。

根据前指作战安排,独四旅主攻运城西门。

12月17日黄昏,随着战斗命令的下达,独四旅各部队按既定计划,向运城西关外围各据点发起攻击,在我军强大火力的掩护下,各爆破小组迅速攻击,爆炸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西门外的一座座低碉、伏碉、暗碉、高碉,随着火光倾倒。部队很快扫清了敌外围据点,战斗比较顺利。

几日下来,我军伤亡不大,但独四旅12团进攻时,碰到了敌12号大碉,也就是被称为难啃的骨头——“西大碉”。

“西大碉”位于西门外的大道旁,控制着西关门外周围的一大片开阔地,是突击西门的必经关口。“西大碉”呈“T”形,是用铁轨、钢板和厚一丈的砖石构成,碉堡高12米多,周围布满雷场、伏地碉群,还有三道铁丝网和外壕,敌称其为运城西门的“屏障”,攻不破的钢骨水泥堡垒。

“西大碉”占据了有利地形,居高临下,火力猛烈,12团当天晚上的数次爆破均未成功。

21日,部队找出攻而未克的原因,及时调整进攻战法,严密组织火力,封锁敌人的射孔,压制敌人的火力,掩护爆破组连续爆破。独四旅首长向纵队请示,经王震司令员同意,从独六旅调来两门火炮支援。

当晚,炮兵用火炮向敌12号大碉进行炮击,火炮准确地击中12号大碉顶部,碉堡内的守军惊慌失措、顾此失彼,12团的战士们乘机将300多公斤**安放在碉堡底部。巨大的爆炸声响了,一团火球腾空而起,火光四射。指挥部随即接到一线报告:爆炸成功。两米多厚的碉堡被炸垮,守敌一个排被全部消灭在碉内。

随着12号大碉的摧毁,12团指挥部随即前移至残碉内。独四旅宣传科长任樾曾同志为了获取火线一手信息,在残碉内通过射击孔观察敌情,不幸被敌人一颗罪恶的**击中头部,当场牺牲。

1921年出生的任樾曾是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靖港人,幼年读书至高中。任樾曾的姨夫郭亮是中共地下党员,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等职。在郭亮等革命志士的影响下,任樾曾从小就希望长大后像姨夫一样为国家、为民族作贡献。1937年,抗战烽火连天、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正在求学的任樾曾决心投笔从戎。经姨妈李灿英(郭亮之妻)介绍,十六岁的任樾曾独自一人来到时由徐特立主持工作的八路军驻湘办事处报名,奔赴延安抗日根据地,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大约过了一年,家中收到任樾曾辗转三月之久的来信。信中大意是:目前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结业后将赴抗日前线。由于敌人实行封锁,延安生活艰苦,领袖们都和我们一起参加生产。

由于当时湖南已沦陷,任樾曾的祖父、母亲让任樾曾的弟弟任树曾夫妇以走亲戚的名义,从望城赶到长沙,偷偷给任樾曾寄去衣物、现金等。任樾曾的侄子任日升回忆说:几次寄物,伯父均有回信,每次都感谢家人,但表示为拯救国家、民族危难,离别亲人只是暂时的。

任樾曾在一封家信中称,抗日即将胜利,我将赴晋察冀边区开展工作。这也是任家收到任樾曾最后的一封家书。

任樾曾从延安到达山西后,在二纵独四旅政治部从事宣传工作,并很快担任旅宣传科长一职。任樾曾随独四旅南征北战,参加过吕梁战役、汾孝战役、保卫延安的战斗、宜川战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许多战功。

“他很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思想意识也很好,敢于大胆地提意见,是一位很好的同志。”时任独四旅政治委员、参谋长的杨秀山、马森在《长风万里——忆步兵四师的成长》文章中回忆。

1946年伊始,战斗日益频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独四旅党委决定创办一份战地小报《战卫报》,并确定了办报方针:传达上级党委的方针政策,本旅党委、首长的指示精神;宣传我军光荣传统,鱼水情深的军民关系,坚韧不拔的战斗作风以及优良的战斗经验;报道新鲜事物,表彰典型人物,批评不良倾向,传达胜利消息等。

任樾曾在部队负责宣传工作,组织《战卫报》的资料搜集、采访、编辑、印刷等工作。在他的领导下,小报办得有声有色。他经常亲赴部队一线,了解战士们的学习、生活以及部队的战斗情况,及时将指战员的英勇事迹和火线的胜利消息刊登在《战卫报》上,用来鼓舞士气。在12团攻击西关12号大碉的战斗中,他亲临战场,不惧危险,《西大碉坐飞机》的战场报道很快就在《战卫报》上刊登,随后又在《新华日报》(太岳版)上登载。可是任樾曾却没有听到战友们胜利的消息,没有看到飘扬在运城城头上的红旗。

新疆军区干休所的梁尚清当年属任樾曾直接领导。任樾曾牺牲时,18岁的梁尚清保存了烈士的两张照片(一张单人照、一张两人照)、一本日记和一支刻印蜡纸的铁笔。

梁尚清回忆说,任樾曾工作积极,生活简单朴素,关心同志,同志们也爱戴他。有一次行军下雨,大家衣服都淋湿了,宿营后,任樾曾把自己所有的衣服都拿出来,给新来的同志穿。梁尚清说自己和王晋骨一样都时常会记起他的这位老上级。

当年19岁的王晋骨在独四旅宣传科任干事,与任樾曾并肩作战。据王晋骨老人回忆,任樾曾牺牲后,奉上级指示,王晋骨亲手将任樾曾的遗体、遗物收拾好,用绸被子将烈士遗体裹好,装入一个上好的棺木,战友们流着泪护送着任樾曾的灵柩,将他安葬在运城西门外的临时烈士墓地。没有鲜花,也没有仪式,只找了一块木牌,上书“独立第四旅宣传科长任樾曾同志之墓”,侧题“湖南长沙人”,插在他的墓堆前。至此,烈士任樾曾,长眠在河东大地。

1955年,王晋骨同志到山西出差,特地来到运城西门外,准备祭奠任樾曾烈士和其他独四旅在解放运城中牺牲的战友,却没有找到烈士的墓地。

沙场喋血,英魂已逝;

战友眷属,涕泪交零;

七十余载,再无音信;

何时归来,唯有梦萦。

从此,寻找任樾曾烈士和战友的墓地,便成为王晋骨、梁尚清和任樾曾家人的心头大事。

2024年5月19日,笔者前往盐湖区龙居镇赵村。下了公交车,漫步田野地头,麦穗随风摇曳,街道干净整洁,村民热心好客,一片安宁、祥和、幸福的景象呈现在眼前。

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位93岁名叫姚建国的老人,老人身体尚健,思维清晰,早期曾在村里主事。我问起了当年烈士安葬和迁移的一些情况,恰好老人的儿子姚年生在照顾着老人,姚年生告诉我,他当年曾经参与过赵村迁移烈士墓的工作。

姚年生说,当时他只有15岁。1969年下半年,运城市(现盐湖区)民政局组织村民参加烈士遗骸迁移运城的工作,每两个人一个小组。

赵村的村民基本上都参加了这项工作,一妇女说,当年她嫁到赵村,怀有身孕的她也参加了烈士遗骸的装殓工作。当时只有12岁的赵村村民马月新说,他们小学生在杨旺仁校长的带领下,到安葬烈士的地方开展过祭奠烈士的教育活动。

在第三次攻打运城前夕,西北二纵的部队就布防在龙居镇的姚家卓村、后寺马村、赵村、东辛庄村一带,很多年轻的战士吃住都在群众家中。随着战斗激烈的进行,村民组建担架队,为部队运送**、粮食,将负伤的战士和牺牲的烈士用车拉回村子里,将烈士遗体进行简单整理后安葬。二纵359旅有很多牺牲的陕西籍战士都是回民,村民将烈士的遗体用白布裹起来,按照回民的风俗习惯,安放在一些土崖边的窑洞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多烈士的亲属陆续来到赵村,将自己的亲人迁回了故乡。

烈士墓位于赵村南面的土崖上,有二百多个墓穴,墓穴排列整齐,烈士埋葬不深,一米左右,烈士墓前立着写有烈士名字的木牌,经过二十多年的风吹日晒,大部分字迹都看不清或者丢失,这为以后查找烈士信息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从龙居镇赵村迁移至运城烈士陵园的烈士遗骸有300余具,从北相镇振新庄“安邑县烈士陵园”迁移至运城烈士陵园的烈士遗骸有900余具,运城烈士陵园英灵堂安放烈士骨灰为1258位,经不懈努力,查找到有准确信息的烈士仅有159位,约占安放烈士的12.5%,其余英烈将永远安放于运城烈士陵园英灵堂。

姚年生说,他和另一村民负责挖掘的一个墓穴,棺木好于其他烈士的棺木,打开棺木后,首先看到的是覆盖在烈士遗骸上的一面党旗,烈士胳膊上有块锈迹斑斑的手表,烈士头颅头发清晰可见,额头正中有个弹孔……

这一描述,深深地震撼了我。这些特征的出现,让我立刻想到:

这一定是任樾曾烈士的墓地;

这一定是任樾曾烈士的棺椁;

这一定是任樾曾烈士的遗骸。

历史总是这样,不经意的一次寻觅,使任樾曾的英雄形象,在沉寂了七十多年后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我们终于知道了任樾曾烈士和独四旅为解放运城而牺牲的烈士曾经的安葬地。

念兹在兹,告慰英烈:

英雄从未远去,人民从未忘记;

记忆历久弥新,英烈精神永续。

对一切为国家、为民族、为和平付出宝贵生命的人们,不管时代怎样变化,我们都要永远铭记他们的牺牲和奉献。

运城人民不会忘记为解放运城而牺牲的烈士们!
avatar
263962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