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半扇碾盘 在我驻村帮扶的南圢坂村,走进村子,就发现有好多扇磨盘、碾盘和 ...

2080 0
发表于 2024-8-18 11:52: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半扇碾盘

在我驻村帮扶的南圢坂村,走进村子,就发现有好多扇磨盘、碾盘和碌碡,孤零零地遗弃在巷道的路边、各家各户门前、流水的渠边以及早已荒草凄凄的打麦场上,大的、小的,厚的、薄的,长的、短的,形形色色的样式,极像一个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劳累了一辈子,终于停下了蹒跚负重的脚步,蜷缩在偏僻的角落,渐渐退出人们的视线,化作几千年农耕文明保留下来的一块块独特的化石。         

好在这一块块阅尽人间疾苦的化石,距离我们的记忆并不遥远,我们这些五O后、六O后,就是最后一茬吃着石磨盘磨下的面粉、石碾盘碾下的米粒慢慢地长大的群体,抚摸着这一块块饱经岁月磨砺、蕴含着历史年轮的独特石块,仿佛时光倒流,我的心难以平静,多少记忆浮想联翩,多少情感跌宕起伏.

随着城镇化的步伐加快,我们生长过的村子越来越老,常住人口越来越少,连树木也越来越稀疏了,对乡村的情感越来越淡化了,土窑洞和四合座院越来越被一座座砖混的小洋房代替了,房顶上清一色的是彩钢瓦,房墙上也涂上了华丽的色彩,古老的村庄,生养我们的故乡,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又有什么可让我们牵心挂肚,留恋不舍?         

我默默地行走在村里,行走在一条条巷道,一个个院满,一扇扇残缺斑驳的磨盘、碾盘之间,想从这些时间、空间和岁月淘汰的物品里发现什么,思考什么。        

在一个早已废弃的碾坊里,其实就是一颗上百年的古槐下,一小片空地上,突然有半扇磨盘映入眼帘,虽然只剩下半扇了,另外半扇难觅其踪,但那厚重的石面,精细的做工,连那划分成四个扇面的齿槽,规规正正,挺而有力,顿时眼前一亮,再看那落款更是一惊,乾隆四十年,我查了一下应是公元1775年,距今已243年了,历经多少风雨雪霜,历经多少磨砺沧桑,那碾盘还是这般精细,这般油光发亮,仿佛几百年的岁月已浸入到石质的内层,渗入到磨盘的缝隙,无不散发着米面的馨香。         

抚摸着半扇碾盘,注视的目光久久难以挪开,仿佛又回到小时候的时光,隔三差五地推起沉重的碾杆,围绕着生活的碾心,一圈又一圈,一年又一年,碾完小米碾玉米,碾完红薯干碾菜叶,碾过日出迎日落,碾碎春夏迎秋冬,好日子从碾子上过,赖日子也要从碾子上过,要把微薄的收成碾成炊烟里的味道,要把苦日子碾成温暖的记忆,再勤劳的脚步,永远也走不出碾道,在岁岁年年周而复始的节奏里,那吱吱扭扭的响声,就是父辈们对生活的诉求,对挫折的呻吟,对命运的呐喊。        

要说村子会给我们留下什么,我想就是念想,就是乡愁。        

用什么留住念想,用什么承载乡愁,我说不出多少来,乡村留给我们的标本和化石不会有多少,但饱经沧桑的石碾、石磨、石槽、石臼、碌碡等,肯定会承载一些。        

我多次问过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我们村的磨盘、碾盘为什么这么多时,他们说道,一是村子距同善的宋家湾很近,那里盛产优质的片石,原料很丰富,二是太岳军区解放垣曲县城时,这里曾是后方医院,往返参战人员较多,增加了好多碾坊、磨坊,昼夜加工米面供应前线。原来散落在各处的石碾石磨,还有光荣的历史,见证着新中国的诞生。        

为不忘过去,我们把散落在各处的磨盘、碾盘还有碌碡收集起来,特意摆放在村口的空地上,并恢复了两盘石磨、一盘石碾,不为别的,只想留住乡愁,让远方打工的游子,铭记着家的味道。<br>标题 : 半扇碾盘_散文_垣曲史光荣<br>联系人:眠眠不觉量<br>手机号:半扇碾盘<br>微信:半扇碾盘
avatar
268699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