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委婉俏皮的广场歌舞——赤社“跑秧歌”_黄立会讲运城

2059 0
发表于 2024-8-23 16:54:1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登录浏览和使用更多功能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跑秧歌”是赤社村民独创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是金井乡民间传统文化的一道别样风景。它形式活泼,节奏鲜明,热烈欢快,自由爽朗,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与一般的“扭秧歌”不同,赤社村“跑秧歌”的特色不是单纯的“跑”,而是且跑且唱,动中有静,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刚柔相济、落落大方的感觉,尽善尽美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祈福禳灾、喜庆丰收的欢快心情。

秧歌队一般由 12 人组成,一人打黄罗伞,一人演唱,一人扮小丑摇拨浪鼓,其他队员手持鼓、钹、锣、瓯、棒等打击乐器,身披马串铃,全都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或现实生活中的人物造型,活灵活现,逼真生动。表演时,打黄罗伞者先引导秧歌队绕场几周,名为“打场”;然后众人将其围在中心,演唱者站在黄罗伞下即兴开唱,唱词多为歌唱劳动、生活、丰收喜庆等方面的内容。如:“高高山上一树槐,槐东槐西挂金牌;有人识我金牌字,不坐高官坐八抬”;“共产党领导闹翻身,农民当家做主人,只要勤劳肯下苦,黄土也能变成金……”一段歌词唱完之后,队员们跳着欢快的舞步边跑边击,摇拨浪鼓者在中间插科打诨,引人发笑,并不断变化队形,有“珍珠倒卷帘”“双穿褂”“龙摆尾”“角角瓮”“双 8 字”等七八种阵容。跑上一段后,乐器暂停,再由演唱者高歌一曲。如此循环往复,形式欢快跳跃,场面热闹有趣,极为引人入胜。

据《村志》记载,赤社村的“跑秧歌”兴起于清末民初,距今 100 多年历史,是一种广场性的民间歌舞艺术。解放初期,赤社村的“跑秧歌”曾赴晋南三区政府所在地(今盐湖区解州镇)进行过表演;1956年,“跑秧歌”还和该村的“红灯舞”一起赴临汾参加过晋南专区文艺调演,荣获一等奖,名噪一时。

进入新世纪以后,赤社村老年协会组织当年跑过秧歌的十多位老年人,通过座谈回忆,重新整理、恢复了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节目。他们专程赴运城、稷山等地购买了“跑秧歌”的乐器,组织了专门的伴奏乐队;秧歌队员扩大到四五十人,除手持打击乐器的队员外,其他队员肩挎腰鼓,手拿彩扇、红绸、印花手帕等道具在外围“扭秧歌”,与“跑秧歌”的队员内外互动,将“跑驴”“划旱船”“跑魔女”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人物扮相也进行了更新。原运城地区戏剧研究所退休干部杜运佳(已故)为“跑秧歌”谱了新曲,编写了新的歌词,将科学调产、共奔小康、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的内容融入其中,突出了浓郁时代气息,使人们在赏心悦目中受到教育。如:“高高山上插红旗,又栽苹果又栽梨,农业调产成效显,万众一心奔富裕……”

在演唱者张新梅(已故)委婉动听的歌声中,秧歌队员迈着整齐协调的舞步,伴随着欢快激越的鼓点,营造出欢乐和谐的气氛,向村庄四周扩散而去……
269142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