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淇园(李立欣)和“淇园迷”

90 0
发表于 2024-8-31 16:44: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在运城文学圈中,淇园(李立欣)的散文是个“异数”。这异数在于,众多文友的散文,很少能像他的散文那么叫座。淇园散文公众号上的文章,单篇动辄就是数千或者上万的阅读量,有些篇目点击量甚至超过十万。多费些力气,我们兴许也能写出一两篇勉强可以称得上叫座的,而他好像却是云淡风轻、轻描淡写就做到了。淇园散文公众号每有更新,运城文友圈立即刷屏,众多“淇园迷”一边叫好一边转发,文后留言长长一大串,构成淇园散文公众号繁茂旺盛的“文本丛”。

我家有个“淇园迷”,常常读完淇园文章两眼就开始放光,我们那天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特殊的美食——淇园散文给我们的用餐添加了一种特别的“淇园”味。

时下的网络阅读越来越多元,作为文学的一种体裁,散文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受众有限,很难产生如时政热点或“心灵鸡汤”类文章的轰动效应。淇园散文的这种火爆,让我心生好奇:这是怎样的一个写作者,他又是怎样俘获读者芳心的呢?
淇园(李立欣)和“淇园迷”
认识淇园散文的作者李立欣,时在五年前的盛夏。运城市作协组织部分作家赴五老峰采风,永济文友在景区公路与运永线的交叉路口等候。两辆车自运城方向一前一后驶来,停在我们身旁,一大群人下了车,双方彼此相互寒暄问候。绝大多数文友相识,见其中一人鼻梁上架副眼镜,举手投足间文气很重,心中猜是李立欣,于是趋前试探问道:你是淇园?他微微一点头,矜持回答:我是李立欣。在之后的几次交往中,李立欣给人的感觉一直是沉稳少语、文质彬彬,是个书生气质很浓的人。

和李立欣交往进一步加深,是因为书信馆。书信馆微信公众号以书信为主体,有些小众,起步阶段,稿源缺乏,李立欣发来自己的《书信旧事总关情》,又先后推荐了两三封书信。以书信为发端,我们有了更多交流。同为散文习作者,关于散文交流的话题自然多些,印象比较深的,是他关于散文语言的观点。他说,有些学校出来的写作者,只记住了一大堆所谓的语法,动不动就是“主谓宾”要完整,他不赞成刻板教条地一味遵守语法规范,他觉得写作就是说话,说话就是让人听懂,只要读者能看懂,只要表达得有意思、有趣味,就是好的散文语言。他写散文时脑子里的框框少,喜欢按自己心愿组装文字,比如他常常将名词直接用作动词或形容词——他的一篇文章,名字就叫《喝碗水饺很运城》。我对他这一观点印象深刻,也是提醒自己这个所谓的科班生,不要只记得语法规范,而忘了语言的目的首先在于表达与沟通,生动的、接地气的表达,才是好的表达,如果只一味记得主谓宾要完整,其实是把语言用“死”了——生活中哪个人说话,是每句都要主谓宾完整的呀!

淇园(李立欣)和“淇园迷”

李立欣在最新散文集《南风薰兮》的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这些年,我的散文创作主要围绕晋南的民俗与乡土内容,注重个性的文学语言,表现地域性民间方言魅力,着意于文字的细节与刻画,追求情节与表述的趣味性,以自我的音乐意识与绘画理念去觉悟文字的节奏与画面感,创作了百余篇作品。”李立欣在散文写作中,贯穿着一种自觉的文学追求,这种文学追求在一开始就是明晰而自觉的,如果凝练成一句话来概括,我以为,李立欣散文可以看作是运城民俗、乡土文化的散文化个性表达。这种散文写作的自觉追求与持续努力,赋予了淇园散文鲜明的晋南地域特色和独特的语言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他散文写作的新文学气质。

李立欣以散文体裁书写和表达晋南民俗与乡土,这种书写与表达,从内容到形式,都散发着浓浓的晋南味道,有着地道的晋南腔调。这种散文写作的自觉追求,是难能可贵的。淇园散文很好看,获得读者认可,最终形成淇园散文在自媒体时代的广泛阅读与传播,也体现了作者这一追求目标的达成。正因为这种鲜明的写作追求,使之成为淇园散文的一面旗帜,号召聚拢起一批“淇园迷”——淇园和“淇园迷”,二者的共同之处,是他们均为晋南本土文化的拥趸。他们热爱晋南文化,团结在晋南文化的大旗下,以淇园散文为载体,借助互联网提供的阅读便利,在网上掀起一波又一波宣传推介晋南民俗与乡土的热潮。
淇园(李立欣)和“淇园迷”
以方言入文,表现地域性民间方言魅力,是淇园散文一大特点。对以方言入文,李立欣有过认真考量,他认为,晋南的土话包含很多古语与古字,运城人的祖先是有文化的,乡音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好多土话都是可以用文字表达的,特别适用于地域性文学创作。由于对方言的极端喜好,即使一时找不到对应的字,李立欣也不会轻易放弃,他用拼音来代替——他相信文章的读者会准确理解他的意思。李立欣有篇文章《进门一声“mo” ,方知在世还是儿》,阅读量也是“十万”加。我想,此文火爆,与这个“mo”字大有干系,它是太运城、太具有运城特点了,可以说精准戳中了运城人的情感原点——因为在普通话普及之前,当地人称母亲为“mo”。正是这个运城味道十足的“mo”,在晋南读者心中掀起感情的波澜,引发读者们强烈的情感共鸣。倘若将这个“mo”字替换成普通话的“妈”字,晋南味道、晋南腔调没了,文章聚拢读者的力量也会显著削弱。

当然,仅仅只有晋南腔调,还不足以支撑淇园散文的火爆,读者们叹服的,是作者对晋南文化的独特体悟与生动表达,这就是作者所说的文字细节刻画、情节与表述的趣味性、流淌文中的节奏与画面感,这便是作者的文学功力与审美眼光了。我非常喜欢淇园散文的语言,它有节奏感,那种节奏感如同鼓点;文字舒缓有度,那是作者潜在的音乐意识;它也有韵律意识,这或许与他平日对古诗词、对联的喜好有关。他写洋槐树:“籽儿落在哪儿,苗儿就长在哪儿,几年光景,根扎实了,一股劲地往上长,一人多高,头顶就在春风里挂花花,就像旧时候的乡下女人,见个风,遇个雨,就开花,就生娃,扑扑啦啦不停气”,这语言多么鲜活水灵,又多么富有节奏感,读着读着一幅画也活泼泼映在了脑海中,不由人不喜欢。

淇园(李立欣)和“淇园迷”

李立欣还有一组写晋南各县人的文章,也是备受追捧,河津人、万荣人、临猗人……都承认李立欣把他们这方人说透了。许多县里的人读了文章,总以为作者就是本县人。那种广泛了解程度,足以证明他也是提前做足了功课。韩振远先生曾说:淇园散文的运城县(市)人作品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把这种题材写得活,写得接地气,是用运城话说运城人,也是替运城人说读者想说的运城话。总结一个县域的文化风物特点并付诸文字,并非易事——李立欣眼光有准头,笔下有准头,不佩服不行。 

李立欣以散文为晋南乡土代言,淇园散文让晋南乡土以文学的形式,借助互联网广泛传播,散发出独有的魅力和感召力。这是互联网时代淇园和“淇园迷”协力合作的一大成果。

如今,淇园散文集《南风薰兮》已经面世,期待李立欣的晋南乡土写作再出精品,这也是“淇园迷”们的共同期盼吧。
淇园(李立欣)和“淇园迷”
avatar
269795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