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秦晋烽烟孟盟桥(孟明桥)_杨兆民

2127 0
发表于 2024-9-2 18:54:4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秦晋烽烟孟盟桥(孟明桥)_杨兆民
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辖区内,有一个遐迩闻名的美丽村庄,叫孟盟桥。相传,公元前624年,春秋时期,秦国大将孟明视率师伐晋,济河焚舟,盟誓于此,决一死战,结果大获全胜。村中有涑水河,河上有古桥,乃孟明盟誓之地,故名“孟盟桥”。清代蒲籍诗人、杨博九世孙杨向顺写有《孟明桥》一首凭吊诗:“秦帅誓师处,千秋剩此桥。轻舟一炬尽,宿恨二陵消。霸气余黄鸟,波声送画桡。济河怀壮士,遗垒草萧萧。”

清朝时,孟盟桥村属蒲州府永济县二贤乡姚温里,民国时属永济县石庄治村,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属永虞县一区。1950年4月属永济县一区。1953年5月属永济县一区姚温乡。1956年3月属永济县新盛乡。1958年11月为运城县永济公社孟盟桥管理区。1961年6月为永济县蒲州公社孟盟桥大队。1984年9月为蒲州镇孟盟桥村,至今未变。
孟盟桥村自然环境优美,景色宜居宜人。涑水河、古驿道、国道521和南同蒲铁路穿村而过,运风高速“永济西”出口依偎在村东。条山列于前,峨塬绕其后,土沃田肥,五谷丰登。村东邻西姚温和石庄村,西靠飞机场铁路专线,北连常家堡,南接张留庄。2023年有四个村民小组,335户,1278人,孟、马、贾、赵为主要姓氏。国土面积3421亩,其中耕地面积1923亩。

孟盟桥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古堡墩、古驿站、古驿道、古碑刻、古墓葬、古桥梁、古茶庄和古骡马大店,皆有遗迹可寻可考。

地名故事

孟盟桥,又名孟明堡、孟明桥。孟明者,复姓百里,名视,字孟明,史称孟明视。春秋时期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后成为秦国大将。百里奚之子。百里奚早年求仕,游于晋国,不为重用。晋侯长女伯姬许嫁秦穆公。出嫁时,晋侯将百里奚当做陪嫁的人,等同于奴仆。行至中途,百里奚趁机潜逃至楚国。不久,秦穆公检点晋国陪嫁之人,独不见百里奚。左右群臣皆言百里奚有济世之才、经国之略,今亡之在楚,可佯装卑贱赎之。穆公使人持五张羖(gǔ,指黑色的公羊)羊皮将其赎回。穆公大喜,一连与语三日,言无不合。于是封百里奚爵为上卿,任以国政,为左庶长,号称“五羖大夫”。同时又拜百里奚之子视为大夫,与西乞术、白乙丙,并号将军,时称“三帅”,专掌征伐之事。
秦晋烽烟孟盟桥(孟明桥)_杨兆民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春,受穆公所遣,百里奚之子孟明视在伐郑途中,改变主意,顺便灭掉晋国边邑一个叫“滑”的城镇。当时晋文公丧而未葬,太子穿着黑色丧服,发兵到“殽”那个地方,拦住秦军,剑起锋芒,厮杀疆场,大败秦军,无一人得脱,俘虏秦军三帅。晋文公夫人,秦女也,使计放归三帅。秦穆公着素服,亲自到郊外迎接,又安慰他们全心筹划雪耻之事,不可懈怠,恢复三人官秩,更加宠信三帅。次年,穆公再派孟明等三帅领兵伐晋,在彭衙对阵,秦军再败而归。穆公三十六年,国君更加看重和优待三帅,再次遣三帅领兵伐晋,这就是《左传·文公三年》所载“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事件。

孟明视等三帅率兵东渡黄河,来到蒲州东10里这个地方,焚舟盟誓,决心不留后路,与晋决一雌雄。秦军所向披靡,大败晋人,夺取并占领王官(今永济市虞乡镇王官谷至清华村一带)和郊(今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以雪殽战之耻。晋人皆固守都城不敢出。于是秦穆公又由茅津渡渡河到河南,掩埋殉国于殽地的士兵遗体,为死者办理葬礼并哭之三日。

桥及其他


以桥为名,必定有桥。清光绪十二年《永济县志·卷三·山川记》记载有五桥,即蒲津桥(大铁牛)、通济桥、平政桥、大市桥和孟明桥。“孟明桥,在县东十里,传为秦孟明焚舟济河盟师之处。凡姚暹渠诸水入河,必流经其下。”卷三载涑水河:“其故道自卿头镇西南合姚暹渠入五姓湖。明弘治十六年,御史曾大有以姚渠首中太狭,涑水阑入,为盐池害,疏请浚河八十里,自猗氏崔家湾开引,稍西经智光、水头、观底、胥村、城子埒、薄落头诸村,入五姓潮,达县境孟明桥入黄河。”中国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在《名桥谈往》一书中记有孟盟桥之名,并将其与泸定桥、卢沟桥共同列为“中国历史名桥”。清人顾祖禹在其《读史方舆纪要》中载有:“涑水在州东十里,有孟盟桥,其上流即绛水也。”
秦晋烽烟孟盟桥(孟明桥)_杨兆民
孟盟桥田园石桥


孟盟桥即使从孟明焚舟盟誓时算起,距今也应有26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桥在村中涑水河“老官门”水口处。桥板、桥栏、桥拱、雄狮、碑刻、龙头饰件等青石构建,雄伟壮观,固若金汤。碑刻树于桥之北端,为明代嘉靖间立石。碑文有“善用人秦国穆公,善战人晋国文公,百里视济河焚舟,孟明桥万古留名”四句诗文及“秦晋友好”。孟盟桥同时又是古盐运路上的重要地标。文化学者王岩、朱润娇、薛吉信日前在《涑水河上的古桥——盐运地标孟盟桥》一文中指出:“汉魏之际,……河东运往陕西的盐道有四条:……陕西富平、雍州道,从运城30里到胡家岭,再20里到乔家庄,40里到达孙常,经孟盟桥下马头过(黄)河。至清代,河东盐运往长安、咸阳集散,或顺流运往豫西,主要有三条盐道路线:南盐道起自解州,经今席张、清华、虞乡、赵伊、孟盟桥至蒲州……”文章还说:“我们在寻访盐运古渡下马渡时发现,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珍藏的清光绪三十年(1904)《河东盐路行销晋陕豫三省府厅州县全景图》,民国三年(1914)《山西河东道全图》,这两张图上,除了下马渡外,孟盟桥一名也赫然在列,而且从清光绪三十年图上可以看出,孟盟桥以西的好多地点都将其作为参照物,标明‘距孟盟桥多少里’,足见其在河东盐运史与河东历史上的重要性。”

孟盟桥还是古时河东驿道上的重要驿站。清《永济县志》卷二、卷五两处记有驿站:河东驿,旧在南门外永丰厢,今毁,移东关,为西来入山西首站。东至临晋樊桥驿七十里,西南至陕西潼关驿七十里,置邮传命,曰络驿焉,实秦晋之要冲也。”同时记载有“铺舍”条:“东南大路六铺,孟明铺、太凝铺、皂树铺、庄子铺、李店铺、榆林铺,以上路达虞乡。”孟盟桥旧时既为盐路坐标,又是驿站地望,水旱码头,通衢大道,茶馆酒楼,饭庄店铺,鳞次栉比,热闹非凡。最令人惊叹的是,村中当年设有“当铺”。清嘉庆十九年(1814)南太吕村《重修茶房碑记》文中有“孟盟桥义和当施银一钱二分”的字样。此当铺的名号为“义和当”。

古村新貌

昼夜不息的涑水河将古老而年轻的孟盟桥村一分为二,桥南为第二、第三居民小组,桥北为第一、第四居民小组。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红薯粉条加工是村里一醒目亮点。村民赵红军秉承祖传粉条加工技艺,年加工粉条20余万斤,淀粉十几万斤,产品行销晋陕豫多地。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村北旅游路旁,村书记孟小红创办的河东驿农家乐,已初具规模,成为集文物收藏、碑刻展示、休闲餐饮于一体的新锐文旅实体。
秦晋烽烟孟盟桥(孟明桥)_杨兆民
到底是孟盟桥,还是孟明桥?二者皆有道理。作为村名,孟盟桥是今名,孟明桥是古名,都与“孟明视盟誓”有关。孟盟桥四重含义:地名,村名,桥名,驿站名。



269894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