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盐湖区冯村乡太方村曾建有舜帝晚年行宫

52 0
发表于 2024-9-7 10:40:3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河东是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华夏文明发祥的核心地区,是上古“天下之中州”冀州的源头。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中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河东胜迹遍布,是根祖之乡,德孝之地。作为道德文化的始祖,虞舜的故事在河东更是家喻户晓。

《史记》载:“舜,冀州(河东蒲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孟子·离娄下》载:“(舜)卒于鸣条。”鸣条冈地处安邑之北的涑水河畔,起起伏伏,蜿蜒百里,状若河东盆地龙脉脊骨。舜帝陵位于鸣条冈西端,千年古柏虬枝葱郁,祀拜香火四季不绝。明人相宗皋赞颂道:“观庙之形胜,北枕孤峰,涑水之波涛绕于后;南对条山,鹾海之盐花献于前。右缠黄河玉带,妫汭厘降之风犹存;左拱香山瑶台,历山耕稼之迹如故。”

太方村隶属运城市盐湖区冯村乡,地处鸣条高冈之上,居于涑水河畔官道南侧,距离舜帝陵仅数里之遥。太方村古称古虞城,后更名太坊里,再更为现今的太方村。著名学者王雪樵在《安邑舜迹地名漫考》一文中对“太方村曾建有舜帝晚年行宫”的推测有专门论述,现摘录如下:

《竹书纪年》:“四十九年,(舜)帝居于鸣条”。《舜帝碑文》:“舜暮年思居旧邑,禹乃营鸣条牧宫以安之。”《伊训》亦曰:“造攻自牧宫。”故笔者以为,此“虞城”很可能即是虞舜晚年所居“鸣条牧宫”所在地。又,太方村南有“扬余村”。《运城县地名录》称:“据传说该村原名东药工、西药工,后人叫洋宇。因此名叫之不顺,故改名扬余。”今定,此村既近古虞城,则“洋宇”“扬余”当系“扬虞”之讹,其命名取弘扬虞舜精神之义,与陈胜国号“张楚”、金将娄室所屯称“张金”取义略同。且该村原有“药工”之名,“药”当系“扬”字河东方音俗读直写,“工”当系“宫”之伪写;“药工”即“扬(虞)宫”,且分为东西两“宫”,更可坐实“太方”为“古虞城”,即虞舜之“鸣条牧宫”不误。

鸣条冈下是涑水河,涑水河畔是北京通往西安的官道,太方村北有古驿站遗迹,四周曾建有高大的城墙,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据村中老人回忆,城墙足有两丈宽,八丈高,顶端可以纵缰跑马。

被城墙环拱的太方村,巍峨于鸣条高冈之上,从远处打量,着实雄伟壮观——一个小村竟享有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实在罕见!北门毁于1958年大水灾,10余年后,其余门也被毁。太方村西岭被村里人称为“瓦渣地”,据说是古行宫的旧址,元代毁于战乱,发生火灾被烧毁。

太方村是冯村乡人口最多的一个村庄。太方村人尊老孝亲、明礼守信、勤劳节俭、务实能干,血脉里延续着虞舜的德孝精神基因。虞舜文化的核心在于“德孝”。《史记》载,虞舜年轻时就以孝著称,他在“父顽、母嚣、弟傲”乃至“皆欲杀舜”的环境中,仍能做到“顺适不失子道”“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这体现了他以“孝”和家的韧性和以“和”兴家的智慧。

虞舜在担任尧帝的司徒之后,制定了“五典”,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项基本道德准则。虞舜继帝位之后,又以契为司徒,继续进行“五典”之教。他还命夔“典乐”,培养子弟们“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的优秀品格,主张以诗乐来教化百姓,以礼仪来规范百姓的行为。虞舜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母源。太史公曰:“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话说回来,“太方村曾建有舜帝晚年行宫”仅是基于历史资料和现实存遗的大胆推测,还有待各方专家的进一步考证。但虞舜的德孝精神泽被后世,每一位华夏子孙都应该秉承虞舜的德孝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有所作为!

卫宗管/文
270272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