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西姚温的王文平_侯惠琴

2487 0
发表于 2024-9-9 16:29:32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永济人杰地灵,鹳雀楼、五老峰闻名遐迩。永济的西姚温我倒是第一次听说,但西姚温的王文平却如雷贯耳。
西姚温的王文平_侯惠琴
初闻王文平是读赵红耀老师写的对王文平《养羊记》的评论:“文平的文章,我很熟悉,文如其人,不拘一格”。我本桀骜不驯,忽然看见这“文如其人,不拘一格”吸引力法则立刻生效,不由得就想寻个究竟,这王文平到底何许人?

赵老师这样描述“一个其貌不扬,面色黝黑,怎么看也和文学无关联的中年男人,白天驾着三轮车,走街串巷忙于生计,汗流浃背,不辞辛苦,晚间却不顾蚊虫叮咬,挑灯夜战,忘记满身疲惫,忽略昼作夜息,疏忽恩爱温存。于是,一行行文字行云流水般从指间流淌,像汩汩不竭的泉水,滋润着如饥似渴的文学赤子;亦如欢快跳动的音符,在笨拙的指挥棒下,用最真诚的方式,铺陈在斗室方寸。闲月如钩,乡鼾如雷,草木归息,天地沉寂。唯有这个桀骜不驯的汉子,夸父逐日一般,用心挥洒着执念,潜力追逐着梦想”……

我一口气读完《养羊记》的评论,赵老师的文字俊俏,如妙龄的小媳妇,可那小媳妇怀里揣着《养羊记》。

王文平一个其貌不扬的北方汉子,曾经的“问题青年”一个蒲坂大地上的“混混”竟然能蜕变成一个文学热爱者,还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写出了一部30多万字的纪实小说《养羊记》。

我开始敬畏这个能写出30多万字的人,立刻请求赵老师能否把《养羊记》发给我,让我拜读一下。在我的一再央求下,未经王文平的同意,我看到了《养羊记》。

我用一天的时间读完了《养羊记》。那30多万字真如老师所说,充满了蒲坂乡情、溢出了乡村烟火地气,虽然天马行空,自由横行。却能传递给人一种自强不息,不折不扣的力量,还折射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诠释,也透射出作者骨子里的纯真、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又闻王文平是在作协的群里,每每看到王文平发出的语言,总是妙趣横生,时而激昂文字,时而浅吟低唱,时而戏谑调侃,雅俗共赏,透露出一种驾驭文字的天赋,临近年关,再看卢运锋老师的作品《红通通的炉火》又写王文平:“王文平在烧火蒸馍,边烧火边读书,边做笔记,书上圈圈点点,不知是馍染上了墨香,还是墨染上了馍香”。

王文平其人让我不得不去探个究竟。

年初五,一次闲聊,我得知永济的文人雅士们都要去王文平家聚会,便不请自请,搭了卢老师的顺风车前往永济西姚温村去拜访王文平。

通往永济的高速公路,两排金色的黄金槐火黄养眼,点缀着节日的气氛,春节的花灯在树杈间穿梭。毕淑敏在《过年》里写道:“年就像失手滚下坡的铁环,越旋越快,拦也拦不住”这不,喜庆的气流不也如这失手滚下坡的铁环一样么?挡不住地围着我们。

汽车行驶大约40分钟,到永济西口下高速约100米右拐,便看到西姚温村的门头,一条笔直的水泥乡道直达村子里,文平好客,卢老师去过他家几次,早就轻车熟路。

车子停到一座红漆铁门的门口,大门敞开着,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宽敞明亮,干净整齐的农家小院,文平听闻动静,急忙迎出。平头小眼,小个子,笑起来,我是没看清楚他的黑眼珠的,但他脸上的那笑顿时融化了刚下车扑面而来的那股寒冷,如沐春风,这就是王文平,一个不起眼却能够创造出奇迹的道地农民兄弟。

寒暄之后,我和卢老师被请进客厅,早就到座的永济文联的几位老师互相介绍落座。环视客厅,简而有序,书桌上放着《乌合之众》《围城》《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活着》这应该是文平烧火时看的书。

不多时,文平和他的娘子做好了饭菜请我们去厨房用餐,文平的媳妇也是出了名的善良,勤快。

厨房依旧井然有序,餐桌上饭菜已经码好,荤素搭配,全活的很。大家嬉笑落座,文平端上来一盘馒头,我平时对蔬菜和肉的要求一般,独对馒头比较苛刻,我极少吃市场上买的,多年都是母亲和婆婆用家乡自制的酵母蒸好给我。更何况那天看到文平烧火蒸馍的文字,那股飘着麦香和着酵香还可能带着墨香的馒头早就让我咽了几次口水。

我说:“这馍好吃!”身边的王老师(刚获得赵树理文学奖的王秀梅老师)也说:“是的,这馍好吃。”

文平急忙解释:“这馍好吃,但因为我一会没照看火候,相貌是丑了点。”我想定是看书忘记了添柴吧,大家心知肚明。

我已顾不上馍的品相,抓起一个和王老师一人一半,那馍吃在嘴里,确实是找回了久违的那种味道。

文平落座,几个男士一起猜酒拳,行酒令,文平实诚,在喝酒游戏中依然中规中矩,几杯酒下肚文平则开始滔滔不绝:感谢自己创作路上的引路人谢老师,“声讨”谢老师对他的严厉,让他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文章,改到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还有杨老师、冯老师等。惹得老师们都笑意盈盈,喝酒更加畅快,甚而对酒当歌,期间永济文联的杨主席还来了一段蒲剧助兴。

永济历史厚重,文化源远流长,几届赵树理文学奖的桂冠都被戴在永济作家的头上,今天再看,这是和众多老师的谦逊教化还有他们文联组织作者在一起互相激励和学习分不开的。

酒足饭饱之后,文平要带我们去参观出了他家门口便可一眼望见的两座明清贞节牌坊。

尧王台山下的西姚温村,在冬日的阳光下,清新脱俗,就像一个清瘦的小姑娘,扎着小辫跳跃着欢迎我们的到来。
西姚温的王文平_侯惠琴
穿过几块麦田,两座牌坊静静地矗立在蓝天下。

牌坊具是三间四柱,由明清皇帝钦此而建。石雕牌坊的沧桑可显,依上而下的石雕斑驳风化,有的雕饰纹路分界模糊,但那高耸的石柱却是历经百年而岿然不动。随行的杨主席介绍说这第一座牌坊是明末时期的建筑,是为表彰蒲州故民王进之妻张氏所建。

那磨损的雕刻在诉说着岁月累累,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那象征皇权的“圣旨”二字清晰可见,抱鼓石上的狮子上下嬉戏,还有一只磨掉了尾巴,却依然憨态可掬,活灵活现。

另一座牌坊是砖结构,砌筑平整,雕刻精美,上有诸神踏云,捧月之神,下有龙凤呈祥,群鸟辉映之姿。坊栏板清晰可见字曰:旌表故太学士孟挺之妻王氏节孝坊。此坊当年是为了表彰已故国子生孟挺的妻子王氏的高尚节操而立的。孟挺乃西姚温村人。

谢旭国老师便道:“虽是贞节牌坊,破除封建规教之时,但仍可告诫人们,对待爱情要忠诚。”难怪谢老师的散文散发出的柔情总是那么坚贞而又耐人寻味。

两座牌坊在旷野里静静地沐浴着阳光。不时有从村子里穿出来的汽车通过,曾经一时”文官落轿,武官下马“才能通过的甬道,现在我们可以自由通行。醉酒的文平摇摇晃晃地在甬道里走过几个来回,他伸出手摸了摸石雕上磨损的坑洞。

卢老师调侃:“那是王文平小时候撒尿冲出的坑。”

文平急辩:“那是练拳击打的坑。”大家开怀而笑。

文平拉着大家拍照,照片在手机里成了年的复印件。也成了这西姚温村厚重历史的见证。

王文平在那敞开的官道上不知道走过了多少个来回,许是沾上了古人的文风才气,才得以有了如此得天独厚的文学才气。那自然是玩笑话,这一切是和他自己的勤奋和对文学的执着,还有对生活的善良和热情分不开的。

这就是西姚温的王文平!执拗地长在文学的泥土里,沐浴风雨,历经寒暑,终能结出硕果来。

作者简介:
侯惠琴 女,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运城市作协监事会监事。热爱文学,积极从事文学公益活动,《运城散文》《乡土文学》文字和图文编辑。散文、诗歌作品散见于《运城日报》《运城晚报》《盐湖文学》《运城散文》等报刊和平台媒体。
27035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