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关公“圣人”之路与民族精神的凝聚升华__郭智文 郭建平

78 0
发表于 2024-9-12 10:13: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运城古称河东,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厚重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关公作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名人,已成为运城的亮丽名片。关公是人们对关羽的尊称,关羽(160年—221年)是东汉末年河东郡解县人(今运城盐湖人),在河北涿郡追随刘备起兵,征战多年,以忠义见称,后镇守荆州,败走麦城,被吴国俘杀。关羽去世后,民间开始逐渐对其崇奉,对他的信仰跨越千年,历久不衰,上至帝王guan员,下到商人百姓,都视他为英雄。历史上,村村建关庙,关羽成为备受人们尊崇的神灵,历朝历代多有褒封,后列入国家祀典,达到万世人极,与孔子并称为“文武二圣”。

关公被尊称为“武圣人”,那么,什么是圣人?简单讲,圣人就是完人,就是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或者说是指在道德、智慧、力量和精神等领域的集大成者。从中国传统意义上评判圣人,主要有四大指标,即道德高尚、智慧卓越、力量超群、精神高贵的特征和标准。关公作为东汉末年的顶尖武将,经历了层层“过关”和重重“大考”,走向“圣人”顶峰,其艰难的“过关”历程中形成的关公精神,正是民族精神不断凝聚、反复淬炼和持续升华的结果。关公在成圣的过程中,虽然是关关难过关关过,但最终闯关成功,成为“天选”之圣。关公的成圣之路,主要经历了以下“五关”考验。

第一关:独特的人格魅力,关公赢得了重点关注

一个人的外貌特征是最显而易见的魅力来源之一。关公的外貌形象、内在气质、时代风范等多种因素共同造就了关公异于常人的不凡魅力,吸引了无数“粉丝”。

关公具有比较突出的外貌形象。时间是伟大的雕刻师,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刻画着世间的万事万物。随着东汉末及三国故事开始在民间传播,大家口口相传在时间的长河中刻画着关公的外在形象,经过民间各个方面的勾画,自宋代以后,关公的基本外观形象便逐渐形成。元代《三国志平话》对关羽的外貌描写为:话说一人,姓关名羽,字云长,乃平阳蒲州解良人也,生得神眉凤目,虬髯,面如紫玉,身长九尺二寸,喜看《春秋》。这可能是对关公外貌形象最早的描述。明代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继承了大众认知中的关羽形象,并使之更为具体,更为入神。《三国演义》对关公的形象描写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从身高、相貌以及面部特征进行了细致描述,把关公英雄伟岸的外在形象推向新的高潮,也把关公的最终外貌予以“定稿”。

关公具有比较突出的内在气质。与外貌形象相比,一个人的内在气质更能让人敬服。据《三国志》记载: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羽美须髯,故亮谓之髯。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三国志》里把关公“美髯”的特征描绘了出来,这也是后来关公长胡须形象的重要来源,也是关公的主要外在特质。关键是《三国志》里借用诸葛亮的话,对关公的清新俊逸、才貌双绝的非凡气质用“绝伦逸群”进行了概括和评价。

关公具有比较突出的时代风范。经过一千多年的历史沉淀,关公的形象随着时代而演化,按照普通大众的要求,在街头巷尾的不断传颂中,在文人墨客的不断修饰下,赋予了关公时代特色,从关帝庙里的诸多对联,对关公的外貌和轮廓就可以有大致认定。比如,“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在一代又一代信众的支持下,关公的红色面相、喜读春秋,骑赤兔马、用青龙刀的风范跃然纸上,让关公终于完成了人们想要的形象塑造,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样子。

在人们心中,关公的身材、面容、体态、秉性、气质,无不散发着独特魅力,而红脸庞、丹凤眼、卧蚕眉、长胡须外加青龙偃月刀便成为关公的“标志”。尤其是关公的丹凤眼、卧蚕眉是世间罕见的。丹凤眼展现出威严,卧蚕眉好像烟雾一般,再加上“美髯”“大刀”,可以说颜值爆表、英气逼人、霸气十足,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成功地吸引了亿万“粉丝”,成为人们重点关注对象,想不成“圣”都难。

第二关:厚重的道德修养,关公赢得了历代赞叹

与外貌形象相比,关公的道德修养更是让世人叹服。关公的道德修养,主要由关公的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共同构建,从一件件事例让人们对关公更信服、更亲近、更信任,更容易让人感到被吸引。关公一生熟读《春秋》而且深明大义,在孔子《春秋》大义的滋养下,在儒家文化的厚植下,关公成就了自己的道德修养,时时充满正能量,处处显示圣贤心。有一副对联总结得好:“天地一完人,文武才情忠义胆;古今几夫子,英雄面目圣贤心”。

中国人崇拜关公,本质就是崇拜关公高尚的道德修养。几千年来,人们对关公的忠肝义胆、义薄云天、重诺守信、知恩图报、信义卓著等人格品行进行凝练式总结,并将其视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薪火相传的民族优秀美德。关公的忠义形象,最能净化人心、纠正品行,引导、感召和鼓舞每一个人;关公的仁勇形象,为人们树立了正气正义、正直果敢、诚信友善的英雄榜样和道德楷模,使之成为指导人们日常行为处事的重要参照。“忠、义、仁、勇”四个字,已成为关公最为厚重的道德修养。

忠是关公的道德信念。“忠肝义胆”是对其最为深刻的概括。关公一生忠于汉室,忠于刘备,忠于国家,忠肝义胆,矢志不移。关公故事中的“土山约三事”,关公提出的首个条件就是“降汉不降曹”,体现了对汉室的忠贞不二、坚如磐石;被困曹营之时,曹操为笼络关公,费尽心机,频繁宴请,赠送厚礼。但钱财不能动其心,厚禄不能移其志,当曹操派张辽对关公加以试探:“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关公曰:“愿从于地下。”这种不假思索、直截了当、斩钉截铁的回答,体现了关公对刘备的忠义。关公以志兴汉室、匡扶汉室为人生志向和理想,忠不顾死,忠不负心,成为中华民族“忠”精神的文化符号和形象代表。

义是关公的道德意志。“义薄云天”是对其最为宝贵的评价。“义存汉室三分鼎;志在春秋一部书”,关帝庙里的一副对联诉说着这位英雄的传奇历史。关公的“义”,在关公的史书、传记及演义小说、传说故事中比较常见。对桃园三结义盟约的信守,患难相随,誓不分开,在史书《三国志》中也有过明确记载。曹操多次拉拢关公失败后,察觉到关公没有久留的心意,叫张辽以私人感情询问关公。关公对张辽坦诚相告:“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究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官渡之战时,颜良率大军包围白马,曹操束手无策。关公“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完成了当日对曹操的允诺,得知刘备下落后,关公便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边,展现了“恩怨分明、信义卓著”的为人品质和关公知恩感恩、有恩必报的优良品格。关公广为人知的忠义、仁义、义勇、侠义精神等,都是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是关公的道德情感。“万世人极”是对其最为全面的总结。孔子所著《春秋》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就是仁,就是仁者爱人,就是施仁政,就是善待人民。关公从小就受到春秋大义的思想熏陶,征战中手不释卷熟读《春秋》,终其一生对春秋大义自觉追求和实践。《三国志》称关公“善待卒伍”,镇守荆州时,“恩信大行”。最有名的故事片段是关公战长沙时“仁释黄忠”。关公与老将黄忠对战,黄忠马失前蹄被掀倒在地,关公绝不趁人之危,反让黄忠换马再战,体现了关公的大仁大义之仁德风范。《三国演义》中,关公之“仁”在“诸葛亮智算华容”一节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先是想起曹操当日恩义,“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可怜,“一发心中不忍”;后又见众军哭拜于地,“愈加不忍”;乃至最后见到张辽,“又动故旧之情”,于是“长叹一声,并皆放去”。正如曹操手下谋臣程昱评价:“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关公的“仁”,是春秋大义,是宽仁厚德,是仁爱苍生,集中体现在对他人的同情和关爱上,也就是儒家文化所说的“仁者爱人”。

勇是关公的道德行为。“威震华夏”是对其最为形象的颂扬。关公的勇,有大勇、智勇、义勇,但“神勇”二字,最能说明关公的“勇”非同一般。其“神”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展现出关公的武艺高强已达到极限值,关公英勇善战,如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等,关公犹如一位盖世豪侠,在险象环生的江湖丛林里行走,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二是体现出关公的勇者无惧已出神入化,神威凛然,如刮骨疗毒、单刀赴会等,关公不怕刺骨之痛,不畏刀光剑影,叱咤风云,无所畏惧;三是彰显出关公的文韬武略已无人能敌,他智勇双全,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等等,威震华夏,其勇武气概天下皆知,其威武气势震荡乾坤,一直在神州大地上传颂,关公的勇气和力量,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

随着关公的英雄事迹、人格魅力、精神品质、文化内涵在民间社会的深入人心、世代传承,逐步发展形成了关公文化,成为一种独具特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公文化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凝结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共同追求和崇尚的做人准则和价值观念。

第三关:崇高的精神境界,关公赢得了世人崇拜

一个人的境界,代表着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一个人有着什么样的人生境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一个人的精神境界最能呈现一个人别具一格的学识、气质、胸怀、修养和胆魄。

经过数千年的历史考验,岁月沉淀,关公精神境界具有的忠诚、信义、仁爱、勇武等品质,与日月同辉,得到了海内外华人及世界最广泛的崇敬和膜拜,是后人学习的典范,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关公的事迹,不仅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且在文学、戏剧、影视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无数的英雄豪杰,都以关公为榜样,追求自己的理想与信仰。关公的精神境界有以下四方面显著特征。

1.立身修德,忠诚第一。关公是忠诚的化身,忠于兄弟,忠心为国。“天下至德,莫大于忠”“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从古至今,大凡仁人义士、英雄豪杰,乃至平常百姓,对忠诚都格外珍视。关公的忠,首先是忠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必须对得起自己的初心,对兄弟、对朋友、对人间友爱的忠诚与热爱。关公自桃园结义,与兄弟不离不弃,舍生忘死,紧随其右,终其一生,令人叹服。关公的忠,其次是对君王、对国家对人民大众的忠诚与热爱。桃园结义誓约“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体现了桃园结义精神具有更高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更容易引起民间社会对关公精神的崇拜和敬重,由此产生民众情感上的共鸣,道义上的认可,道德上的追随和精神上的向往。关公的忠,既包含着对兄弟的情义,也包含着对国家、民族的精忠大义。

2.为人处世,信义为本。关公是信义的化身,重情重义,义薄云天。“精忠贯日月,大义炳乾坤,圣武出华夏,乃是解梁人。”关公的一生,实质是追求信义的一生。关公少年时期仗义诛恶霸为民除害,远走他乡;青年时期桃园结义并起誓曰:背义忘恩,天人共勠;壮年时期守义而战,温酒斩华雄引人注目;征战中秉义而降曹,但降汉不降曹,后为曹操诛杀颜良、文丑奉义而辞曹,千里寻兄;赤壁之战,念义而释曹,在立战功与保信义之间,选择了信义,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履行当初信义之言;据守荆州,单刀赴会,信义在握,不惧风雨;后来关公兵败麦城,威武不屈,尽义而忠,用生命守护人生大义、国家大义,成为信义的代名词,在信义的天空书写了浓重的一笔。现悬挂在解州关帝祖庙崇宁殿的清康熙皇帝御笔所书“义炳乾坤”牌匾,是对关公深明大义的最好褒奖。

3.护国佑民,仁爱为怀。关公是仁爱的楷模,深仁厚泽,万民共仰。关公处世以仁,为人宽宏,时时充满仁爱之心,他与刘备、张飞三人之间几十年的兄弟之情,处处充盈着仁慈精神;关公年轻时就爱打抱不平,路见不平一声吼,斩贪官,杀污吏,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体察人间冷暖,关公“优于士卒而骄于士大夫”,心系百姓,体恤百姓,关心士卒,除暴安良,礼贤下士,常怀一颗仁爱和仁慈之心。这种为匡扶汉室,下安黎庶,上报国家、救济天下、救困扶危的济世情怀就是关公“仁”的内涵所在。清朝咸丰皇帝为关公所题“万世人极”牌匾,是对关公仁爱为怀的高度赞扬和认可。

4.神勇无双,威震华夏。关公是勇武的榜样,勇武绝伦,智勇双全。关公戎马一生,过五关斩六将,征战无数,为兴复汉室立下赫赫战功,居蜀国五虎上将之首,被誉为“汉朝忠义无双士,千古英雄第一人。”“满腔忠义惊神鬼,盖世英雄冠古今。”关公神威,没有愧对“神勇”美名。乾隆皇帝亲笔书写的“神勇”牌匾,现悬挂于解州关帝祖庙崇宁殿前檐下,蓝底金字,丰满圆润,富丽堂皇,雄武逼人。

人的境界最主要体现在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境界的高低决定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高低。历经漫长的一千八百多年的岁月,关公演绎的精彩人生,既饱含着“保国安邦志慷慨,天地日月壮情怀”民族精神,又被赋予了忠贯日月、义薄云天、患难相随、重情重义、知恩图报等内在价值。正是关公崇高的精神境界,像灯烛一样照亮了人们的前进征程,像钥匙一样开启人们的心灵之窗,赢得了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的无限崇拜,并成为人们提升自身人生境界、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滋养。

第四关:君子的儒雅风范,关公赢得了圣贤神坛

“英雄几见称夫子,豪杰如斯乃圣人。”铿锵有力的诗句,描述的便是千古英雄第一人的关公。由于符合儒家思想一贯倡导并追求的君子人格和道德标准,关公在岁月涤荡中,由武将到君子,由君子到夫子,由夫子到圣人,经历了多次蝶变。

1.关公由武将到君子的第一次蝶变。

关公作为一代战神,武功高强,在征战中喜读《春秋》手不释卷,说明关公是时时提高自身修养的典范,而且能处处以“君子”自守。比如关公能够克制自身的欲望,在诱惑面前不忘礼义,做到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信”。在曹营的时候,曹操为了彻底收降他,特意把他和刘备的两个妻子安排到一个房间。关公彻夜读书,秉烛达旦,对两个嫂嫂始终是彬彬有礼。

彬彬有礼,然后君子。“君子”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理想道德人格。“君子”一词,原指“君王之子”,后引申为“贵族男子”的普遍称谓,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孔子在《论语》里对君子的道德、修养、礼仪等进行了深刻、具体的描述,而且注入道德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人们心目中理想人格的道德典范。什么样的人才称得上“君子”?《孔子家语·五仪解》指出:“所谓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义在身,而色无伐;思虑通明,而辞不专;笃行信道,自强不息,油然若将可越,而终不可及者,君子也。”

纵观关公的一生,他都在践行《春秋》大义,用实际行动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关公所言,忠诚可信,一诺千金;力行仁义,从不炫耀;考虑问题全面透彻,思路清晰,从不专横;践履所学,知行合一,遵循道义,坚定不移,从一而终,自强不息。关公的境界高度,完全达到了君子标准。关公有始有终地完美践行了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君子人格风范,受到了人们的敬重和推崇。关公作为“君子”,成为世人尊敬并效仿的道德典范,也是历代中国人孜孜以求、努力达成的理想型人格。

2.关公由君子到夫子的第二次蝶变。

古代读书人以“夫子”特称文圣孔子,后来衍生出孟夫子、朱夫子等称谓,所以“夫子”是对德高望重者的敬称。宋代以来,关公被多次加封,从宋徽宗赵佶在崇宁元年封关公为“忠惠公”,到大观二年封关公为“昭烈武安王”,仅仅6年时间,关公便由原来的“侯爵(汉寿亭侯)”到“公爵(忠惠公)”再到“王爵(武安王)”,可谓连调三级,绝无仅有。由于关公的武安王与孔子的文宣王相对应,在信众的口口相传中自然演化出了对应“孔夫子”的“关夫子”称谓。

南宋诗人赵崇琏《题关夫子》一诗“天挺孤忠世所钦,桃园口血誓坚金。单刀万古英雄胆,明烛一生节义心。蜀汉史书传不朽,春秋庙祀有余歆。当年无奈曹孙在,今日曹孙何处寻”,明确说明了四件事,一是宋代时期三国故事已有民间话本;二是宋代时期已称关公为关夫子;三是关公已被列入春秋祭祀;四是关帝庙已经非常普遍。

财富不能动其心,爵禄不能动其志,生死不能阻其行,关公高贵的君子人格自然受到统治者的青睐。清康熙四年,康熙皇帝尊关公为“夫子”,“关夫子”被正式定名,与孔夫子并称;清雍正三年,雍正皇帝敕封关公为“山西关夫子”,朝廷颁令以关帝庙为武庙,并入祀典,文武百官、各省县百姓按祭孔之太牢祭仪进行春秋两祀,行三叩九拜礼仪,关公成为国祭主神,与孔子并尊。也是在这一时期,山西解州关帝庙由解州知州龚廷飏题联云:“山东夫子,山西夫子,瞻圣人之居,条峰并泰岳同高;作者春秋,述者春秋,立人伦之至,涑水与洙泗共远。”

3.关公由夫子到圣人的第三次蝶变。

圣人是一个人的最高理想和人类的最高境界,代表了真正的道德、精神和文化价值。翻开卷帙浩繁的历史史册,汗青留名能有几人?千百年来被称为“圣人”的真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少之又少,但这并不妨碍关公在成为“圣人”的路上一路狂奔。

虽然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圣人的概念和类型也有所不同,但其核心特征和价值观念却是相通的。在中国古代,圣人是德才兼备的人,是全知全能的人。“圣人”必定是修身有成,通达显隐学问,言有圣文,显有圣行,隐有圣迹。那么,按照圣人评定标准,关公能否达标?

关公修有圣德。关公心口如一,言行一致,知行一体,在高官厚禄、名利地位、金钱美女的诱惑面前,他贫贱不移,富贵不淫,威武不屈,不计利害,不避艰险,不怕牺牲,奋斗终生,直至献出自己的生命。“维社稷功高武穆,读春秋德配文宣”,关公的品德和行为方式为人们提供了道德和人格的最高标准和指引,对道德教育和个人修养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公言有圣文。“山别东西,前夫子,后夫子;圣分文武,著春秋,读春秋。”关羽虽未留下宏言阔论,但他喜读春秋经,出色实践儒家学说,忠实践行儒学文化,用所作所为实践着“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的君子作风,而且留下了教诲人们“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的“四好碑文”。关公的精神理念带动了人们精神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对后世精神文化建设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关公显有圣行。在任何时代,现存的故事最终都是大大小小的社会集体记忆的呈现,关公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英雄故事,诸如桃园结义,温酒斩华雄,土山约三事,夜读春秋,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长沙战黄忠,单刀赴会,刮骨疗毒,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等等。关公故事的文化意义和内在价值激发了人们对道德观念的创造和演变,成为人类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关公隐有圣迹。遍布全国的关帝庙,是人们对关公崇拜和信仰的物质载体,是人们心目中的圣地。县县有文庙,村村有武庙,庙宇遍天下,无处不焚香,这些都足以说明关公文化、关公信仰,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和理想而传承久远。

圣人的核心意义就是伟大的灵魂、卓越的品德和深刻的智慧。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也能表明,关公具备了圣人的主要特征,达到了圣人所具备的标准。也就是在不断演变过程中,关公具有了超越常人的人格境界,具备了道德、智慧、力量和精神的高度统一,具有了超越性、普遍性和历史性的人格类型。

关公信仰流传千年,关公扬善惩恶,主持正义,司命禄,治病除灾,镇宅避邪,护佑平安,招财进宝等各种神圣职能早已深入人心。关公信仰满足了人们全方位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诉求,加之关帝庙遍布神州大地,方便人们祈福、祭祀,关公信仰不自觉地成为民间凝聚合力、规范道德、主持公道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关公在民间被尊为战神、商神、财神等,而且集各种神祇于一身,可谓“神上之神”。关公有文关公和武关公之分,文关公头戴王冠,身穿华贵朝服,而武关公是红脸长须,手持青龙偃月刀,身穿绿色战袍。无论文关公和武关公,关公都顺理成章地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及民族精神的“形象代言人”,其历史地位已达到“圣人”。

第五关:帝王的历代加持,关公走向了圣人之巅

中国历代典籍中,有义有勇的英雄人物层出不穷,代不乏人。然而一千八百多年来,关公一直作为忠义的代表、神勇的典范,屹立在中华儿女的心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方面原因在于关公的忠义浩然之气,护国佑民的理想信念,万古不磨,贞以一心,矢志不移,所以冠古绝今,成神入圣,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全世界华人的精神图腾。另一方面原因在于不论朝代如何更迭,还是不同民族君王主政,无不对关公顶礼膜拜,争相封敕,“义炳乾坤”“万世人极”“崇宁真君”“昭烈武安王”“威震华夏”“神勇”等豪言金句予以褒奖,不断加持。据统计,历史上共有16位皇帝23次为关公御旨加封爵位,使其由侯而王、而帝、而圣、而神。

关公死后的800余年中,其实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特别青睐,但随着民间信奉关公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自唐朝开始才逐渐引起重视并一直延续到清末,历代帝王将关公逐步提升为重要的神灵祭祀。

唐开元十九年(731年),唐明皇李隆基兴建“武成王庙”,主祭神为姜太公,以名将十人配享,关羽未上榜。唐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增加配享名额,关羽名列其中。这是关公在唐代官方祀典中最早的记录,也是关公成为国家信仰的“分水岭”。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宋徽宗追封关公为“忠惠公”;崇宁三年(1104年),再封“崇宁真君”;大观二年(1108年),加封“武安王”,关公正式晋升为王爵;宣和五年(1123年),再次加封“义勇武安王”。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追封关公为“壮缪义勇武安王”;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宋孝宗加封为“壮缪义勇武安英济王”。

元朝天历元年(1328年),元文宗图帖睦尔改关公封号中的“壮缪”为“显灵”,称“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正德四年(1509年),明武宗朱厚照赐南京关庙庙额为“忠武”,并下令将全国的关庙都改称为“忠武庙”;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明神宗加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并改关庙名称“忠武”为“英烈”,关羽至此晋位为帝;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明神宗加封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自此,关公便有了“关圣帝君”称号。

皇太极崇德八年(1643年)以沈阳为京城,建关庙,亲赐“义高千古”匾额;清顺治封关公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拜谒解州关帝庙并亲书“义炳乾坤”匾额;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关圣大帝”;嘉庆二十年(1815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道光八年(1828年),加封“威显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咸丰加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威显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并且在皇宫中供起了关帝神位;同治九年(1870年),加封“护国保民翊赞精诚绥靖威显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关圣大帝”;光绪五年(1879年),加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全长二十六个字,可谓尊奉之至、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由此看到,从唐开始,历代皇帝对关公的推崇不断升级,特别是明神宗和清朝历任皇帝的不断加封,最终使关公成为远超过一般俗世帝王的关圣大帝,可谓荣宠非凡,光耀千秋。

关公从名将到君子,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神,得到了儒释道教、朝廷民间、士农工商、百行百业的顶礼膜拜。儒释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儒家敬奉关公为“武圣人”,道教敬奉关公为“三界伏魔大帝”,佛教敬奉关公为“伽蓝菩萨”,关公成为中国唯一三教认可、三教皈依、三教共尊的人,所以就有了这样一副对联:“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代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每个英雄都有自己辉煌而又传奇的一生。关公作为人们心中共同的英雄,究其一生,活得炽烈,死得凄惨,“生蒲州,长解州,战徐州,镇荆州,万古神州有赫;兄玄德,弟翼德,擒庞德,释孟德,千秋智德无双”。但关公能成为“圣人”,一路走来,一波三折,充满坎坷,经历了重重考验,既有人和因素,也赖天时地利。中国古代对“武圣”的选拔标准是很严格的,需要忠、孝、义、兵、武、德、仁、智等方面都必须突出,而且皇家认可,民间尊崇。古代第一位武圣是姜子牙,唐玄宗时期“武成王庙”主祭的就是姜子牙。到明神宗时期,第二位武圣是岳飞,第三位武圣是关公,并对两位“武圣”建庙合祀。到清朝,因岳飞是抗金英雄,便只留下了关公为武圣,关公也就成为“天选”之人,最终走向了圣人之巅,完成了登顶奇迹,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心中的第一神明,扎根神州大地,常驻百姓心间。

在历史的长河中,关公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赢得了人们的重点关注;以其厚重的道德修养,赢得了历代赞叹;以其崇高的精神境界,赢得了世人崇拜;以其君子的儒雅风范,赢得了圣贤神坛,并且在历代帝王的加持下,走向了圣人之巅,被称为“武圣”。关公的“圣人”之路,铸造了一种精神,凝聚了忠与勇的魄力;关公的“圣人”之路,缔造了一种文化,承载了仁与义的价值。而这种精神与文化的融合,正是海内外无数忠善之人的共同信仰——关公文化。如今,关公文化正成为一种跨越历史、跨越时空、跨越世纪的时代崇尚,正成为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就像一棵常青藤、一颗夜明珠,上下共仰,中外同奉,成为世人尊崇的偶像,而关公文化的时代价值也犹如一座灯塔,时时处处照亮人们前行之路。
avatar
270642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