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坊间吐槽】当中文网络关于《长城》的热议集中在景甜身上时,国外的媒体更关注马特·达蒙能否胜任一部中国电影里的救世主。但是今天,如何定义一部“中国电影”已经越来越难了。
“长城”的导演是执导了北京奥运会的张艺谋,但这部电影出品方“传奇娱乐”是一家出品过《哥斯拉》《环太平洋》等影片的好莱坞电影公司,并在今年1月份刚被万达集团以35亿美元收购了。
中国和好莱坞的对手戏,几乎和好莱坞自己的历史一样长。
“给中国抹黑的傀儡”
早期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电影中的呈现只能是作为电影角色出现。这些角色都不能说是正面的,多为仆人、工人这些底层劳动者。
最为人所知的华人形象当属“傅满洲”博士。从更为人知的1932年电影《傅满洲的面具》(The Mask of Fu Manchu)开始,这位尖嘴猴腮、邪恶狡猾的傅满洲博士在一系列电影中作为大反派做了一系列大案要案而且手段毒辣,完美的衬托了好莱坞电影中白人男性正派角色的光辉正义。
傅满洲博士带着他标志性的“傅满洲式胡须”,不仅通过电影还有小说、戏剧、漫画等持续影响和塑造着西方观众对中国的想象,成为了“黄祸”的象征,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可以算恐华第一 IP 了。
讽刺的是,不管是傅满洲还是之后的“陈查理”等知名的华人形象,都是由外国人扮演的,甚至连亚洲人都不是,比如《神秘的傅满洲博士》里的演员 Warner Oland 就是瑞士籍的美国人。而第一个真正的好莱坞电影华人演员公认的说法是黄柳霜 (Anna May Wong)。
黄柳霜的一生几乎是华人明星在好莱坞命运的缩影。她出生于洛杉矶唐人街附近,是第三代美籍华人,祖籍是广东台山。
她17岁时就凭著第一部彩色影片《海逝》(The Toll of the Sea)一炮而红。从1919年到1961年,黄柳霜一共出演了50多部电影。
因为美国1850年通过的《反异族通婚法》禁止荧幕上不同种族的人接吻,这极大的限制了她的事业,因为那个时代稍有名气的亚裔男演员屈指可数。所以黄柳霜几乎得不到女主角的位置。
30年代,赛珍珠的小说《大地》让公众对中国人的印象有些好转。当米高梅准备将小说拍成电影的时候黄柳霜一直表示自己对这个角色很有兴趣。当时的媒体也有些小道消息说黄是该片的最佳人选。但因为男主角定了Paul Muni ,一位出生在德国的美国演员,所以其实米高梅不可能选黄柳霜出演女主角,而让她演剧中的一个不怎么正派的歌女角色。
黄柳霜拒绝了,她对制片人说:“如果你让我出演 O-lan (女主角),我会非常乐意。但是你却让我这个真正的中国籍的人在这部角色都是中国人的电影中扮演唯一的不讨好的角色。”米高梅最终选择了一位白皮肤的德国的女演员露易丝·雷娜(Luise Rainer)来扮演一个中国人。
黄柳霜的悲剧不仅体现在她本人是荧幕种族主义的受害者,她甚至不为中国人理解。因为她扮演的角色都是负面角色,中国人把她当作了抹黑了中国人形象的替罪羊。
1936年她造访香港时,就有抗议者说她是:“给中国抹黑的傀儡”。看不起她的人里最出名的大概是宋美龄。1943宋美龄访美的时候,发表抗日演讲,讲台上和许多明星谈笑风生,却拒绝黄柳霜参加。
无论是虚拟的华人形象、华裔演员还是导演,早期的中国人在好莱坞的待遇其实更多的是被受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政治因素影响,可以说是个人奋斗输给了时代进程。
1882年的《排华法案》是美国历史上第一部针对特定族群的移民法, 直到1943年才被废止。但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没有有中止,而后的仇华、恐华情绪更在冷战时候达到巅峰。
来自中国的淘金者
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随着全球一体化和电影工业本身的发展和成熟,意识形态的抗争逐渐让位于市场的力量。开始,是好莱坞希望在中国市场上赚更多的钱,而现在我们正经历着中国如何在好莱坞赚更多的钱的时代。
目前中国大陆票房的排行榜上,有24部电影票房超过了10亿人民币,其中好莱坞电影就有10 部。
中国巨大的票房市场让好莱坞无法轻视。一些影片影片甚至专门出品了“中国特供版”。比如《钢铁侠3》的国内上映版本就比国际版长了3分钟。这3分钟时间留给了中国演员王学昕和范冰冰。不过似乎观众并不认为这种稍显生硬的插入算“彩蛋”,虽然这是漫威影业的解释。
《钢铁侠 3 》里的范冰冰。/视觉中国 更经典的中国元素的植入还有《变形金刚 4 》中的某舒化奶以及《环形使者》中一个镜头背景城市从巴黎变成了上海的东方明珠塔。
而中国想要在好莱坞赚钱,资本运作似乎是比拍出让美国人愿意掏腰包买票更有效的方式。毕竟这是从血泪教训中总结出的战略。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票房能有多差呢?2012 年陈凯歌导演的《搜索》北美总票房是 1067 美元。
这一批新世纪的来自东方“淘金者”中,万达集团无疑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军角色。虽然他身上凝聚的眼光不仅有来自中国人的期许,也有来自西方媒体的好奇,更有政界、商界和文化产业观察者的警惕和焦虑。
万达在 2012 年以 26 亿买下了电影公司 AMC,随后 AMC 以 14 亿收购了卡迈克连锁影院(Carmike Cinemas),万达于是拥有了全世界最大的连锁院线。
不仅如此, 2016 年万达还收购了前面提到的出品了《长城》的传奇娱乐,并准备以10亿美元收购电视制作公司Dick Clark Productions。
除了收购,万达还和青岛市政府制定了一个大型激励计划,用每部影片拍摄费用 40% 的补贴吸引好莱坞公司来入驻青岛东方影都拍摄。万达抛向好莱坞的这个绣球价值 10 亿 —— 每年 10 亿基金,为期 5 年。
2016年8月23日,北京,万达董事长王健林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谈到了收购两家不具名电影公司的计划。/视觉中国 其实好莱坞本来就有大概 30% 左右的电影在美国本土以外拍摄。包括一些很好莱坞的好莱坞大片,如《绿巨人2》就全部是在加拿大拍摄。欧洲和新西兰也是比较热门的海外拍摄地点。所以这个补贴还是很有诱惑力的,那么未来 5 年之内,我们或许可以亲眼鉴证这个迁移过程。
万达们的资本撬动好莱坞并非没有阻力。毕竟当一个国家里 8380 块大荧幕都被另一个国家控制时,担心和反对是难免的。
今年9月,16名议员致信要求政府重新考虑一个名为外国在美投资委员会的联邦委员会的作用,以确定像万达收购AMC以及卡迈克这样的交易是否影响了国家安全。 普通民众的置疑和反对声音也一直不断。时报广场的AMC影院外就出现过举牌抗议者。
所幸的是,到了 21 世纪,好莱坞电影里中国人的形象已有所改善。
好莱坞记住的只有功夫
从 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李小龙”为代表的华人形象终于摆脱了中国男性在荧幕上猥琐、软弱的形象。虽然李小龙本人在 32 岁时就英年早逝,并只拍摄了 5 部影片,还都是在香港拍摄,但是“李小龙“这个形象在他去世后仍然影响深远。
首先,很多好莱坞的很多影星就是李小龙的粉丝,甚至有一些老牌明星就是李小龙的徒弟。比较出名的有代表作《胜利大逃亡》中的史蒂夫·麦奎因,《猛龙过江》里的查克·诺瑞斯等等。
其次,李小龙风格深深影响了整个动作电影类别,至今很多功夫片中都可以看到李小龙的影子。还记得《杀死比尔》中身穿黄色紧身服的乌玛·瑟曼吧?非常明显的是致敬 1978年《死亡游戏》中的李小龙。
《杀死比尔》里女主角经典的黄色紧身服,致敬李小龙。/Flickr 不可避免的,另一位靠功夫片起家的成龙,也是从模仿李小龙到发展出自己的风格的。刚刚拿到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成龙,可以算作靠功夫片得到好莱坞承认的最高成就。
好莱坞星光大道上的记录了三位华人影星:黄柳霜、李小龙、成龙。虽然大屏幕上华人的形象仍然相对简单和标签化,仍靠着”中国功夫“一招打遍天下,但可以从这三位影星身上看到华人在好莱坞形象的正面化、丰满化。
像《花木兰》这样非常中国的故事得以搬上好莱坞大荧幕,虽然这也还是一个很能打的中国姑娘。从面黄肌瘦的病夫到身手不凡的功夫巨星,这一过程历经百年,背后是几代电影人的努力。
但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似乎比万达们的买买买更深得人心。毕竟,电影不仅仅是资本的游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