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夏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无数勤劳智慧的人民。其中,有一个特殊的说法:“二八一毛八”,成为了夏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前几天,我们一帮夏县同学老乡在一起吃饭,大家自觉不自觉地就说起家乡土话。比如下雨,我们的土话发“哈雨”;调侃下留村的同学,却不按照夏县方言说哈留村,而是说普通话下
留村;白糖包,靠近运城的说pia糖包,张郭店等靠北的则说pie糖包。当然,期间不可或缺的要说到“二八一毛八”。
“二八一毛八”这个说法挺有趣的,就我小时候听说的,有两种类似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刚有自留地和包产到户的时候,我们大吕公社和庙前公社平川部分靠近运城的村子地表水都比较浅,适宜于种菜,有不少人脑子活,有的以种菜为
生,有的种菜除过自家人吃以外,多余的部分也拿到运城市区去卖,换点钱贴补家用。冬天,有一个老汉去运城卖白菜,遇到了一个讨价还价难缠的小市民。老汉为了快点结束这场争
论,就半开玩笑地说:“好啦嘛,你就别再讨价了,白菜二分钱一斤不贵,八斤多了,我给你桉八斤算,二八一毛八,我再给你便宜点,少给一分钱,我收你一毛七算啦。”城里人听了
一愣,一时之间也不知道哪里不对,但又觉得好像占了便宜,拿上白菜高高兴兴地头也不回的回家去了。抠门货回到家遭到老婆数落后才掂量过来,不对呀,应该是二八一毛六哇。算
了,分钱不值得再跑一趟。
另一种说法和这个差不多,说是有一个老汉春天去运城卖韭菜,只见那个卖菜的夏县人将韭菜在秤盘上放好,称勾挂好,秤杆高高扬起。夏县人高声喊道:“二斤多,按二斤算吧!”买
主问:“多少钱?”准备掏钱。夏县人一边利索地将韭菜装好,一边说:“好哥咧,二斤高高地,一斤八分钱,二八一毛八,你掏一毛六就行咧,当叔的还能亏你!”这个故事就这样流传下
来,成为了夏县人自嘲和外地人逗乐的标签。
因夏县地理是七山二坡一平川,自古人多地少,地上一亩地种两亩地的效果,那块地里都是套种出多种庄家和蔬菜瓜果,一茬接一茬。在经济不太发达的那个年代,人们挣钱都不容
易,每一分钱都很珍贵。无论是购物还是做生意,大家都在为了生活精打细算。典出几十年前,至今仍广为乐道。邻县人拿这个故事笑话夏县人小聪明、不实诚、不大气。但是我觉得
其实是说夏县人善于讨价还价,又说夏县经商者会绕弯能忽悠。细品之,其中蕴含着朴素的商业智慧,也饱含着生意、生活的艰难。所以,“二八一毛八”不仅仅是一个笑话,“二八一毛”
八,这个说法更是民间笑谈,生活智慧。
其实,所谓夏县“二八一毛八”,应该是由是“二八一十八”以讹传讹而来的。
“二八一十八”是一句地道的当地“言子话”,又称“言话”。“二八一十八”在“言子话”里多是谈到“形势”“行情”“资金”之类的行话,一般有自我贬责之意(客套中兼有谦卑),相当于“形势不妙、
行情不好、生意不行、资金不灵”之类的客气话,而且在“言子话”中应该是有一套完整的说辞来进行系统性表达,如“二八一十八”“三八二十三”“四八三十四”等。如,“流年不语,二八一十
八”(意思是行情下跌,资金周转不灵):“三八二十三,里脊下一些”(意思是薄利多销,减少库存,里脊指的是库存)之类的对话,尽管在大庭广众之下,外人却一概不知其对话意思,足见“言
子话”之深涩难懂,商户们为了维护商业机密,也可谓煞费苦心。
“二八一十八”是来自“东浒言子话”还是别的行业可以继续探究,但它完全是商业场合的一句秘语,只在内部交流,并不是面向普通顾客说的。由此可以断定,一是精于生意的夏县买卖
人,一定是在一些场合使用了“言子话”中的“二八一十八”,从此以讹传讹,直到"二八一毛八,好哥哩只收你一毛七"成了定制,再加上民间刻意描绘个别无良经营者的段子,吃人嘴软拿
人手短,从此再也说不清了。二是完全可以坐实“二八一十八”并不是什么夏县商人惯用“二八一毛八,只收你一毛七”的一种秤杆子上缺斤短两的小诈术,而是另有它意,完全是商业场合
的一句秘语,只在内部交流,并不是面向普通顾客说的。所以,所谓“二八一十八”,不仅不是代指夏县人的狡黠,而恰恰相反展示了他们秤杆子谋生中隐藏的聪明才智。
简要分析一下“二八一十八”。
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言子话”是在晋南方言的基础上衍生而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这种隐语并不是随意创造的,而是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和民间智慧
的结晶。它通过对普通语言的变形、隐喻和借代等手段,创造出一种只有内部人员才能理解的交流方式,其特点在于私秘性、封闭性、口语性、多样性。“言子话”作为秘密语的一种也
仅限于在他们之间内部进行交流使用。如戏剧界言话、理发界言话、乐户唢呐艺人言话、盐商言话、石匠言话,具体比如,“同”指“贵”、“范”指“便宜”,“乃”指“买”、“讲”指“卖”,“廉”指
“不好”、“到”指“好”,“广营”指“市场”、“齿”指“人”、“广营齿儿”指“市场管理人员”。又如短句,"行齿,齿儿乃本哩,响范了不讲”,意思是“伙计,有人来买席子了,钱少了不卖”;"行齿,
广营本范,饷讲同些”,意指“伙计,集上席子少,钱卖贵些”;“老阳归行了,溜罗一下,有齿就讲”,意为“太阳下山了,看看有人来买就卖了吧”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盐湖区和夏县两个区域因特殊地域条件和特定商业活动长期孕育酝酿,形成了属于各自独特、独立使用、独具特色的“言子话”体系。一个是围绕运城盐池的盐商团体,一
个是夏县禹王乡东浒村青龙河畔一带的编苇席卖簸箕人群。下面仅简单述说东浒“言子话”。
其次,“言子话”的形成与夏县的商业活动密切相关。
现在,说起夏县,别说全国各省市2千多个县份,就是山西119个县市区,真的沒几人说的来。从县域户籍人口角度看,其在全省百十多个县区里刚好处于前三分之一的尾部,夏县也可
算得上个中等人口县,但是经济不发达,财政收入少,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也才不过几年。但是,翻开历史,保准吓你一跳。
夏县禹王台
华夏二字,夏县占了一半。
黄帝的元妃嫘祖,是种桑养蚕第一人,是人类农耕文明的伟大先驱之一,其传说故事发生在夏县西阴村。
鲧是大禹他爹,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造城郭的人。而鲧所建立的这个城郭,就是安邑城,而安邑正是夏县的古称。后来,三家分晋的时候,作了魏国国都近百年。直到北魏孝文帝时
期,将北安邑(原安邑县)迁移至东十五里,更名为夏。这一叫,夏县之名一直叫到了今天。当年的北安邑遗址,在今天山西夏县禹王乡的禹王村一带,现称“禹王城”,至今尚留城垣
残迹,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历史巨人大禹,是山西省夏县人氏。为了治理天下水患,他“七年闻乐不听,三过家门不入”,最终治水成功。大禹更大的的历史贡献,是他融合了各个分散的民族和部落,推进了中国
社会的进程,从野蛮向文明的过程。他划九州,铸九鼎,完成了部落联盟向国家的过渡。他建立了帝制,帝位世袭,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当时来说是划时代的历史进步。
还有卫夫人、司马光......不一而足。
所以,今天的夏县人才敢号称“华夏第一城(都)”。说起“华夏第一城(都)”这个名号,许多人肯定都嗤之以鼻。你山西一个小小的县城都敢号称“华夏第一城”,都不怕大风闪了舌头。
就山西这个小小县城,就敢号称“华夏第一城”,如果是别的地方人,或许不会和你叫这个真,你说不是就不是了。但是夏县人不会,如果你熟识这个县城的上了点年纪的人,一定会在他
滔滔不绝地讲述中点头称是,一定会让你心服口服地认可。
正因为禹王在历史上长期作为政治中心城市,如国都、州府衙门所在地,所以经济繁荣、地方富庶,流动的人口多了,做买卖的人多了,就把烟火生活的各类事儿传播了。
在近代,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夏县禹王乡东浒村一带,包含东浒庄、秦家埝、营里等村,地处夏县白沙河、马道河、青龙河交汇处,地势低洼,潮湿多水,到处长满茂密的芦苇
和藤条,为当地人世代从事簸箕苇席手工编织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当地部分群众借此营生谋利,养家糊口,挣点辛苦钱。他们甚至经常背箕卷席赶集,行迹遍布晋陕豫甚至更远
的甘肃一带,为了保护行业秘密,维护自身利益,也便于当着顾客面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议价定策、统一行情,他们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言子话”,也因此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固的社会群
体,他们的秘语即称“东浒言子话”。
第三,“言子话”还体现了夏县地区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俗传统。夏县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隐语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仅融入了当地
人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还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智慧。“二八一毛八”,乍一听,似乎有些晦涩难懂。然而,在夏县人的口中,这却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词
汇。它代表着一种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也体现了夏县人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在2022年夏乐西瓜开园仪式上,李县长对“二八一毛八”文化做了新解读,他说这是夏县特有的一种经济
文化。它有两层含义,通俗点讲,一方面,别人买我们东西的时候,我们这样算账,这其实体现了我们的货好、自信、精打细算。另一层意思,我们在买别人的东西的时候,我们也会
这么算,这个体现了我们大方、识货,热情好客。欢迎大家到夏县投资兴业,“二八一毛八”,你发我发大家一起发。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言子话”作为一种口头语言交流体系,在夏县地区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尽管现代社会息信交流方式日益多样化,但这种隐语仍然在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身份认同的标志。“二八一毛八”,虽然通常带有自我贬低的意味,或者是外地人嘲笑我们夏县人小气、抠门、狡黠、认死
理、不吃亏,但是更多体现的是我们夏县人内心透亮,做事情明,体现我们夏县的风趣文化,大智慧。我们应该向万荣人那样,把“荣河甑”打造成万荣名片一样,把“二八一毛八”也打造
成靓丽的夏县名片。
夏县的“二八一毛八”们,大多生活在乡村。他们拥有着一颗纯净善良的心,在夏县的田野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生活。他们或是挥汗如雨地耕种,或是欢
声笑语地收割。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满足和喜悦,仿佛这片土地就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他们用自己的双手,辛勤耕耘着这片土地,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在他们的眼中,每一粒稻
谷、每一片绿叶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都值得他们去珍惜和呵护。
夏县堆云洞
夏县的“二八一毛八”们,在夏县的街头巷尾,他们聚在一起,谈论着家常里短,交流着国际国内大事,分享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语言朴实无华,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他们或许
没有高深的学问,但他们却拥有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谛和价值。
夏县的“二八一毛八”们的生活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智慧和力量。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拥
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我们如何用心去感受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所以,他们既投资兴业大项目,又赶集穿村小生意。他们的生活态度,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夏县的“二八一毛八”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知足常乐”的道理。他们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恩生活中的每一个恩赐。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用自己的双手去呵护这片土地,
与自然和谐相处。
夏县的“二八一毛八”们,用朴实无华的生活方式和深刻的生活哲学,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启示和感动。他们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并不在于外在的繁华和喧嚣,而在于内心的平静和
满足。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学会像他们一样,用心去感受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一颗感恩和满足的心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机遇。
“二八一毛八”,这个看似普通的词汇,却蕴含着我们夏县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追求,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真谛和价值。在未来的日子里,愿天下所有的人们都能像我们夏
县的“二八一毛八”们一样,用心去感受和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一颗感恩和满足的心去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
以夏县贴吧里的一首打油诗结束此文,让我们共同体会夏县人民的风趣幽默。
二八一毛八,
给一毛七算球啦,
老少爷们可是沾光咂,
哈县人生意经值得夸。
二八一毛八,
哈县人的口算成佳话,
逗乐了多少人的脸颊,
掏出票子哗啦啦。
二八一毛八,
骑洋马带篓子,
大街小巷来吆喝,
哈县人的嗓门就是大。
二八一毛八,
讨价还价家常饭,
好哥哩,
对着哩,
就算叔照顾你吧,哈县人精明的话,幽默文化的奇葩。
二八一毛八,咱哈县人闻明华夏。
作者简介:
王勤忠 山西夏县人,曾任中职学校数学老师、高级讲师、副校长。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山西日报》《生活晨报》《现代人报》《山西青年报》《学习方法报》《文史月刊》《广播电视教育》《运城晚报》《山西新闻网》及部分网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