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我在河津赶大集(she会)_散文_贺楠

2151 0
发表于 2024-9-28 16:56:33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如果你到了一处地方,这里的人们把“西红柿”叫做“西番肆得”,把“猫耳朵”叫做“搓碗子”,把“麻花”叫做“扭股”,那你大概率就是到了河津。
我在河津赶大集(she会)_散文_贺楠
我从永济蒲州嫁到河津僧楼,在初到河津的日子里,镇上的大集帮助我快速融入了这片陌生的土地。

我自小就爱赶集。

我家是路口第一家,五六岁的时候,我在门口玩耍,有一天路过的人特别多,大家都骑着二八大杆自行车,碰到相识的人互相问候“上集去呀?”“是呀,买点萝卜南瓜。”“走,我也去,咱们相跟上。”

什么是上集?小孩子的好奇心最盛,我也不例外,看见爷爷推着二八大杆往外走,想来肯定是上集,我吵闹着也要去。爷爷拗不过我,把我放在前面的大杆上,我喜滋滋地去上集。

集市上人真多呀!各式各样的摊位,来来往往的人群,还有高高低低的吆喝声。那天买了什么我已经忘记,只记得我喝了人生的第一碗豆腐脑。

爷爷买完菜,领着我去吃饭,小小的摊位人满为患,好容易有了空位,爷爷一把把我按在凳子上,长长的矮桌,比我大腿还要矮一些;长长的矮凳,并没有高过我的膝盖。一张矮桌,两条矮凳,就是一张简单的餐桌。很多矮桌和矮凳摆成一圈,中间就是操作间了,老板在一片热气中忙碌。大家面对面坐着,每个人的面前都摆放着不同的食物——豆腐脑、油茶、油疙瘩、韭菜盒子——当然了,当时的我并不认识它们,吃的次数多了,才知道了它们的名字。

不多时,我的饭来了。白嫩嫩的豆腐脑躺在浓稠的臊子里,上面点缀着些许油炸葱花腌韭花,用勺子一搅,大块的豆腐脑碎成满碗的碎玉,韭花葱花沉溺不见,藏在臊子里的黄豆、豆皮翻了上来,与之一起的,还有扑鼻的香气。配着刚出锅的油疙瘩,我狼吞虎咽,风卷残云般消灭了眼前的人间美味。一脸满足的看着爷爷喝油茶吃油疙瘩。

从此,上集成了我日思夜盼的事情,“蒲州一四七,文学二五六,韩阳三六九”,你敢相信,还没有上小学的我就已经记住了各个乡镇有集市的日子。在我成长的岁月里,只要在村子里,我是逢集必上,每次上集必吃豆腐脑。

后来我参加工作,在另一个我并不熟悉的镇子上教学,吃住都在学校。某个午后,正当我为不能赶集而惆怅时,突然听到一声熟悉的呼唤“有人上集去吗?”我瞬间蹦到房门口“我去我去。”我激动的心情,不止因为豆腐脑,更因为心心念念的集市。

我又开始了逢集必上的生活,雷打不动豆腐脑。

后来我进城教学,赶集没有那么方便了,早餐店的豆腐脑吃起来,也总不是记忆里的味道。我只能在假期里翻看日历,去赶文学的集市,满足空落落的味蕾。

就这样抽取时间的间隙填补回忆的空虚,直到我嫁到河津。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虽然知道这里将是我生活到老的地方,但仍有诸多的不适应,假期回河津老家,也是待在家里看书打字。直到有一天,婆婆问我:街上有会,你要不要she会?

she会?那是什么?我迷茫了。经过婆婆一番生硬的普通话的描述,我终于明白“she会”就是“上集”,我瞬间来了精神,快速整理着装,和婆婆一起奔向集市。

一想到这里也有集市,陌生的土地瞬间亲切了起来。婆婆告诉我,我们僧楼镇每月阴历逢五逢十会有集会,这里的集市是周边最大,好多附近镇子的人也来这边赶集。因着对集会的热爱,我这个“异乡人”不再觉得孤独。

印象最深的是除夕当天的集会。那天的集会虽然只有半天,却堪称一年之最——摊位最多、货物最全、顾客最多、场面最喜庆。

除夕当天的集会,从路口的红绿灯一直延伸到另一个路口,各式各样的摊位占领了一整条街,各式摊位排成南中北三路纵队,通常中间是各种干果年货,左右两路分别是日杂玩具和服装水果。即使这样还远远不够,街道的尽头,又沿着道路各自延伸出两条东西走向的摊位——东边主营蔬菜生肉,西边主营炸货小吃。那天的街道,比过年还要热闹,好多城里的人们也特意过来赶集。车辆极难通行,但鲜少有人鸣笛催促,仿佛都在享受这份热闹。

天刚亮,老板们便紧锣密鼓地布置好自己的生意门面,恭迎各位顾客,当然,其中必定有我。

顺着人群南上先去饸饹摊吃一碗饸饹,然后走到尽头往南拐买点菜割点肉,再顺应人群北下,买对联买干果买爆竹买柏枝,再给孩子买些烟花,满载而归。

只是这边的集市上没有豆腐脑,好在饸饹面弥补了这份遗憾。饸饹面的摊位在镇政府广场的对面,防雨帆布搭起来的棚子又防风又暖和,与童年一样的矮桌矮凳围成一圈,把灶台围成在里面,老板两口子忙碌着。桌案上的方盘里摆着煮熟放凉饸饹面,黄色的是荞麦面,褐色的是莜麦面,还有凉皮和面筋。食客可以自由选择,自由搭配。通常我是两色饸饹混搭。

饸饹面分凉调和热汤两种吃饭,凉调起来的味道和凉皮相似,只是口感比较软糯,热汤饸饹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美——

荞麦饸饹莜面饸饹各抓一把,放在碗里,转身从小煤炉上面的翻滚着小水花的汤锅里舀一勺热汤,用勺子压着饸饹快速又小心的转动碗,对饸饹进行预热,然后把冷掉的汤水倒回锅里。接着转身,往饸饹里加入各种调料放一撮韭菜段,然后又是一次转身,舀一勺汤,从调料上冲下去,让调料的味道充分融合和汤汁里,一碗饸饹面就完成了。

看碗里,黄色的荞麦面、褐色的莜麦面、翠绿的韭菜段、红色的辣椒油,真的是色香味俱全。尝一口,酸香鲜辣,冬日的寒意瞬间褪去。如果爱吃丸子,还可以加一份农家自制的菜丸子,泡在碗里吸满汁水,神仙来了怕也会挪不动脚。

这个小小的老板夫妻的“食府”里,还设有一个水煎包的摊位,五块钱十个的水煎包,真的是物美价廉,配着饸饹面一起吃,又是另外一种风味。饸饹面代替豆腐脑,成了我逢集必吃的美味。

赶集的次数多了,我开始发现了河津集市和永济集市的一些不同。永济的集市上通常有活鱼,现场宰杀,而河津的鱼是炸好的成品鱼,买回家二次加工以后就可以吃。永济人民喜欢买莲藕回家自制凉菜,而河津的集市上可以看到现成的凉菜,比较方便。永济的集市上有酸汤面、豆腐脑、油疙瘩、油茶等,河津集市上的是饸饹面、水煎包、沾串,各有风味。

后来我把我的发现告诉身边的人,他们都笑着调侃我“真是走到哪里都忘不了吃”,可我觉得吃的背后是不同的地域文化。

关于赶集,网上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集市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曾经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每当我厌倦城市生活的压力,我总不由自主的想起小时候的看到画面——人们骑着二八大杆相伴而行,留下一串串欢声笑语,集市上热闹熙攘,满是对生活的热情与盼望。那时候的生活虽然拮据,但欢乐很多。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人们不用再等待固定的时间去赶集,随时都可以游逛富丽堂皇的商厦,在装修精美的饭馆里品尝各种美味,乡镇里的集市也逐渐有削弱的迹象。消失的集市,是否也带走了一些乡土的亲切气息。

还好,我在河津的集市上又找回了童年的印象,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热度。

作者简介:

贺楠,手执我笔写我心,不许韶光空自流。初中语文教师,运城作家协会会员。教学之余,笔耕不辍,有作品散见于《河东文学》《运城日报》《舜都》《意林》等,小说《郝老师》获“全国廉政主题微小说大赛”三等奖。
272143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