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伯夷叔齐二贤首阳山_冯建国

59 0
发表于 2024-10-4 15:21:2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登录免费浏览更多你关注的信息。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中条山是一座文化山,更是一座有故事的山,诸如蚩尤、虞舜、嫘祖、汤王、吕洞宾等等,都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事迹。在永济境内有一座风景秀美的山,叫作首阳山,山上有一座二贤祠二贤祠里祭的是伯夷和叔齐,他们“不食周粟”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广为流传,许多仁人志士更是顶礼膜拜,奉为人生处世的楷模。也许时代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不尽相同,但是在商末周初那个时代,他们用生命向世人宣示,做人不应该随波逐流,而须坚持自己心中的“道”,始终有独立的人格和行为。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一带)国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名允,字公信,为长子;叔齐名致,字公达,排行三。父亲在世时想立三子叔齐为君,老君主死后,叔齐坚决要把王位让给兄长伯夷,伯夷说:“你为国君是父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叔齐认为废长立幼不合礼制,说道:“你是长子,按照世之礼法,国君应该由你来做。”伯夷不肯接受,便从国度逃走了;叔齐也坚决不做,便随同哥哥一起逃走。兄弟俩以国家相让,体现了一种天下为公的精神,国人无奈,只好立孤竹君的次子做了国君。
伯夷叔齐二贤首阳山_冯建国
伯夷叔齐兄弟二人结伴而行,隐居在渤海之滨。后来听说周文王十分优待老人,便决定去归附周朝。没想到等他们到达的时候,文王却已死了。恰逢殷纣王作乱,武王用车载着父亲的灵位,东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认为不合礼法,就在武王兴师出征时,上前勒住武王的马缰劝谏道:“父亲死了不安葬,却要动起干戈来,能说是孝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君,能说是仁者吗?”接着说道,纣君无道,天地自会讨伐。大王有德,纣王就会自行灭亡,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韪?武王左右的武士们想要杀掉他们,随行姜太公上前说道:“这是有气节的人。”让左右把他们搀扶开离去。

周武王没有听从他们的劝阻,一路穷追猛打,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商纣王败亡,周朝遂立。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再次结伴逃离了丰邑,渡过黄河来到蒲州的首阳山隐居起来。他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气节,连周朝guan员送来的粮食都不吃,每天只靠采薇(又名野豌豆)充饥,这就是著名的“采薇而食”。山中一名妇人对他们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米,但是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他俩听后羞愧难当,于是绝食数天。等到行将饿死的时候,他们作了一首歌,名为《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乙衰矣!”
伯夷叔齐二贤首阳山_冯建国
在他们的眼里,武王伐纣的“暴”与纣的酷虐的“暴”是相同的,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两位老人就这样带着无尽的悲叹,在饥寒交迫中离开了这个令他们失望的世界,留下了“不食周粟”的成语。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在首阳山修建起祠堂,祠门外有两株古柏,一株树干粗20围,高约2丈,树形特别奇怪;另一株稍小的,树干比大的细约三分之一。两株柏树的根部相距数尺,而树干上部如兄弟一样相交相倚。祠堂东侧伯夷叔齐二冢并列,冢前竖巨碑一通,上书“古贤人之墓”,为山谷老人(即黄庭坚)所题。

作为文化符号,“首阳采薇”的精神融入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骨髓。他们“宁死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的行为,不仅寄托了儒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精神,更是一种不屈的民族气节,从苏武到文天祥再到于谦、史可法等等,都是这种精神的时代反应,历代都给与高度的评价。孔子称其为“古之贤人”,在《论语》中评价其“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韩非子更是直接赞曰,“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第一次将他们抬高到圣人地位。至于后世的儒家士子更是评价甚高,以至成为中国人学习效仿的楷模,被尊称为“二贤”。
伯夷叔齐二贤首阳山_冯建国
avatar
272625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