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蒲州张允龄墓探访记

2120 0
发表于 2024-10-12 18:16:5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明代的蒲州文化繁荣几乎超过盛唐。何以见得?最近读宋万忠先生的作品《进士名录》一书,发现唐蒲州一代进士42人,而明代蒲州进士多达77人。这当然与明代蒲州经济的繁荣有关,一方面也证明了此处文化的繁荣。
蒲州张允龄墓探访记
众所周知,明代蒲州出了许多重臣,如三朝阁老杨博、尚书韩楫、韩爌、内阁首辅张四维,还有尚书孟时芳,以及这几大家族的后人。但因种种原因,几大家族在蒲州留下的遗迹并不是很多,除了孟家有相对集中的墓地,其他几家的墓地不多,当然更遑论故居与民间传说。

4月18日,前往蒲州故城采访,经过乡间小道,拐过几个小弯,穿行柿树林之间,往城南行走不远,蒲州镇侯家庄村附近的一片柿树地旁,一通运城市级文物保护碑赫然映入眼帘。碑上写着“张允龄墓”,而张允龄正是明代内阁首辅张四维的父亲。

御赐巨碑

蒲州张允龄墓探访记
时值晚春,柿树叶片浓密茂盛,遮挡住了行人的视线。往树林深处走,几通巨碑巍然立于柿树之间,细数之下竟然有十通之多。难能可贵的是,这些碑均比较完整,碑首、碑身、碑座基本保留了原貌。从碑的体量和形制看,均是御赐巨碑。

据同去的永济市博物馆副馆长吴军昌介绍,这几通石碑是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发现的。听村民说,以前的墓地规模很大,有几座大塚,有甬道,甬道两边有各种石像生和神道碑。现存石碑上的字迹比较清楚,内容均是大明皇帝褒扬墓主人张允龄功绩的。为什么明朝皇帝要不遗余力地表彰他,当然是因为他儿子张四维在朝的功绩。

明朝末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内阁首辅张居正实行“一条鞭法”改革,虽然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但是伤害了既得利益集团,引起了不小的风波,尤其是隆庆皇帝与李太后对他十分不满。张居正因病去世后,张四维接替了他的工作,根据隆庆皇帝的旨意,中止了改革。

张思维担任内阁首辅期间,在发展商业经济和促成封贡互市中起到了进步作用。可随着许多改革措施的废止,朝廷政局越来越混乱,经济受到重创,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这也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名记家史张四维是进士出身,但据历史记载,在他之前,蒲州张家以经商为业。

他的父亲张允龄,幼年丧父,而张允龄的父亲亦是早年丧父,张家两代寡妇含辛茹苦带大了张允龄和他的弟弟张遐龄。张允龄从小就深知祖母和母亲的不易,决心外出经商,壮大家业。他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贩运各种生活物资,因为为人爽朗,又精明强干,很快为张家积累了丰厚的家资。

正因此,张允龄的儿子张四维才能够读书进学,并且考中进士,一步步跻身要职,成为国之栋梁。

因为儿时过得艰苦,张允龄经常告诫儿子,要谨言慎行,敬人敬事。要知道,是张家两代母亲毕生的心血才造就了张家的一切,着实来之不易。

可能因为祖父与父亲均早逝,所以才有了张允龄和张遐龄这样的名字。从字面意思看,“允龄”意为可以拥有相当的年龄,而“遐龄”则意为可以有很长久的年龄,年高寿长。

张家富裕后,给儿子起名四维,“四维”为礼义廉耻,彰显了张家的道德追求。

据记载,蒲州张允龄家最早在今盐湖区蚩尤村,后来因故迁至当时的蒲州县风陵乡(今芮城县风陵渡镇)。家资充裕后,张家曾在蒲州孟盟桥修造了房屋。世异时移,至今未在孟盟桥村发现遗迹。
蒲州张允龄墓探访记

儿孙功业张四维任内阁首辅期间,父亲去世,他丁忧回蒲。在蒲州,他与先他致仕的舅舅、明代三边总督王崇古曾出资修造了邻近的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至今,万固寺多宝佛塔上还有他们两个人的名字。

不幸的是,在老家为父亲丁忧期间,张四维的母亲胡夫人和两个弟弟也不幸先后去世。因为痛失亲人、悲伤过度,未等到丁忧期满,张四维也溘然长逝。隆庆皇帝接到消息,非常震
惊,下令旌表、慰问,葬礼十分隆重。

根据宋先生的《进士名录》记载,张四维的儿子张泰征、张甲征及孙子张辇均中进士。其中,张泰征,字懋同,明万历八年(1580)中进士,官至湖广参政,陕西按察使,著有《阳纾
山房集》。张甲征,明万历十一年(1583)中进士,官工部郎中。张辇,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考中进士,官至陕西按察司副使。

关于张四维的后裔,志书记载到他的孙子而止。那么他的后裔至今还有没有呢?朋友的妻子张凌宇女士,是永济清华人。据她讲,他们张家祖上与张四维关系密切,因为她的老爷爷就
安葬在蒲州,虽然没有具体说是什么村子,但是爷爷、父亲及她的哥哥过去清明时总要去蒲州上坟。去年,她的哥哥还去蒲州上过坟。

在蒲州侯家庄村的柿树地里,十通巨碑高高挺立,还有一座巨大的墓塚。墓塚上有高大的封土堆,但那封土与普通墓塚上的不一样,不是光秃秃的土堆,而是长满了大大小小的树。其
中,有些树木已经很高大了,与封土一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风景,告诉人们,古老的墓塚原来是这样一种景象。尤其是在土地肥沃的蒲州,连墓塚上都会长出小树林一样的风景。永济
一带有一说法,先祖的墓上长满草木,象征后代绵延不绝。从这个意义上讲,张允龄先生的后人应该不少,只是现在知之甚少而已。

传承文脉


前文已叙,蒲州张允龄一支原本住在盐池旁的解州,具体地址为蚩尤村。蚩尤村村民大多姓张,与蒲州张家渊源颇深。后来,张家一支迁至蒲州风陵乡,家中从商,家业趋旺,又出了张四维这样的朝廷命官,遂从普通人家走入志书与历史之中。

离开张允龄墓地,已是十二点多,火红的太阳当空而照,即使身处柿树林中,依然能感到那种炎热。柿子只有纽扣大小,耐心地在山风水润中积攒成长的能量。路上有农民经过,看着我们一行人从地里走出,脸上露出不解的神色,好似在说“专程来看墓碑的”?是啊!寻访古人的大墓又是为了什么呢?传承文化意义何在呢?

回望历史,思考得失,从先贤的功业中感悟人生,匡正人生追求,修正精神思想,传承他们的道德情操,丰富与续写历史的细节与深度,让先贤的情怀与追求照亮后来者的路,这也许正是我们传承文脉、梳理过往、保护文物的意义所在。
273742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