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王洛宾的运城情缘

2093 0
发表于 2024-10-17 11:08:5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李新潮/文

有“中国西部歌王”之称的王洛宾先生的歌曲,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甚至大多数人都会哼上几句,如:《达坂城的姑娘》《半个月亮爬上来》《康定情歌》《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掀起你的盖头来》《玛依拉》等。先生创作或改编的众多优秀音乐作品,被人们传唱了几十年而经久不衰,有些还传唱到了国外。然而,王洛宾先生与我们运城的一段情缘,可能了解的人就不多了。

王洛宾先生一生可谓是命运多舛,经历波折,他曾因莫须有的“共党嫌疑”罪名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入狱4年;也曾在特殊年代里蒙受不白之冤达十多年,但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之中,唯一不改的是他的音乐创作初心。即使在国民党的监狱里,他仍能创作出十余首囚歌来。

一首《大豆谣》,与河东儿女有了不解情缘。

今年已85岁高龄的康杰中学退休教师罗力立,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她父亲罗云鹏是黑龙江人,早年参加革命,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一年后,被分配到陕北公学工作,1938年初被中央派往兰州任中共甘肃工委副书记。她的母亲樊桂英是安邑人,西安助产学校毕业后留在学校附属产院工作。1938年,住院产妇刘群先介绍她到陕西泾阳安吴堡青训班学习,其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学习结束后,被组织派往兰州八路军办事处,化名张英。报到后被分到甘肃工委所属妇委会,由此与罗云鹏相遇并一起工作。组织上为掩护罗云鹏身份和工作需要,经谢觉哉提议并与夫人王定国牵线介绍,张英与罗云鹏结为夫妻。1939年9月17日,他们的爱情结晶——一个可爱的女儿降生了,父亲为她取名“罗俐丽”,寓意聪明美丽。(后来,父亲在狱中给她改名罗力立,寓意长大后挺立有力量)。然而当小力立出生不到8个月的时候,厄运突然降临。1940年6月6日,甘肃工委遭到破坏,罗云鹏与正在他家开会的两位省委同志一起被国民党警察局抓捕,第二天,张英和8个月大的女儿也被抓捕了。

因为当时还处在国共两党合作时期,国民党为掩盖其罪恶行径,数次转移,最终把他们关在兰州李家湾东侧一处国民党中统特务组织设立的“特种政治犯看守所”,俗称“沙沟秘密监狱”。在这里,他们偶遇了因莫须有的“共党嫌疑”罪名关押的王洛宾先生。

沙沟监狱的牢房分大号和小号,所谓“小号”,即是在一个大牢房里隔出12个“牢笼”,排成两排,一边为单号:1、3、5、7、9、11;一边为双号:2、4、6、8、10、12。罗力立母女关在6号牢笼里,王洛宾关在对面5号牢笼里。转移到沙沟监狱时,罗力立已两岁了,是监狱里唯一一个可以活动稍自由一点的“小囚犯”。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小力立长得身小头大,狱友们都亲切地唤她“大头”。力立从小就活泼可爱,常常从牢笼递饭的小窗口里爬进爬出,深得众狱友喜爱。住在对面5号牢笼里的王洛宾更是对小力立疼爱有加,经常把她叫过去,教她唱歌、跳舞,小力立学会了不少歌曲和新疆舞。狱友们还教她识了不少字,26个英文字母她都能记下来。可恶的狱警不许她称呼狱友“叔叔”“阿姨”,聪明的力立就用英文字母来叫他们,她叫王洛宾为“W”。

8个月大就进了监狱牢房的小力立,从认知世界开始,面对的就是一群衣衫褴褛而意志坚定的“囚犯”和面目狰狞穷凶极恶的国民党特务、狱警。吃的方面就更谈不上了,狱警曾因她是小孩,以不是“囚犯”为理由克扣了她的口粮,是父亲带领狱友们绝食斗争后才给她争得了吃饭的权利。一日放风时,力立从墙角里捡到几粒蚕豆,尝过后,高兴地跑到放风的狱友和王洛宾跟前,问他们“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好吃?”在大家答出“巧克力”“馒头”“红烧肉”等时,这些都是小力立从没见过的,她一边摇头一边着急地把藏在口袋里的东西掏出来高高举着,神气地说“是大豆”。母亲听到后转身掉下了心酸的眼泪,王洛宾听了也是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回到牢房随即一边哼唱,一边记写,创作了一首儿歌《大豆谣》:

蚕豆秆,低又低,

结出的大豆铁身体。

力力对囚徒夸大豆,

世界上吃的数第一,

世界上吃的数第一。

小力力,笑眯眯,

妈妈转身泪如雨。

街头上叫卖糖板栗,

牢房里大豆也稀奇,

牢房里大豆也稀奇。

小力力,有志气,

妈妈的哭声莫忘记。

长大冲出铁大门,

全世界大豆属于你,

全世界大豆属于你。

这首儿歌在监狱里传唱了许久,并教会了小力立,激励罗力立受益终生。

1944年,王洛宾被保释出狱,去了青海。

罗力立母女在1946年2月22日罗云鹏被国民党杀害后,也获释出狱。按照罗云鹏临刑前的遗愿,本是要“回家”到延安去,无奈当时国民党军队正在疯狂围剿延安,难以成行,辗转两年后,她们回到了已经是解放区的运城老家。

从此王洛宾与罗力立母女天各一方,失去了联系,但彼此都在关注着对方。

1994年3月10日,年逾80岁的王洛宾和电影《往事歌谣》摄制组一行来到运城,专程看望他当年的小狱友罗力立。在运城康杰中学教师宿舍里,王洛宾和年过半百时已退休的罗力立时隔50年后再次相见了。他们相拥而泣,情不自禁地唱起了《大豆谣》。此行,王洛宾还特意给罗力立带来一包大豆,他们一边吃着大豆,一边回忆着监狱里的往事。遗憾的是,当时罗力立年过80的母亲樊桂英中风失语,瘫痪在床,已认不出人来。当王洛宾俯下身子告诉她“我是王洛宾,住在5号,您和力立的对门”。瞬间的记忆闸门一下子被打开了,已失语多年的樊桂英突然放声大哭起来。这里也许是勾起了她对丈夫罗云鹏和诸多同事的思念;也许有对当年的难友王洛宾时隔数十年来看望她的感动;也许包含了对她一生坎坷经历的感伤。

在罗力立夫妇的陪伴下,王洛宾游览了解州关帝庙,第二天返回西北途经西安古城时,又专程看望了罗力立在西安工作的女儿罗兰,向她讲述了外祖父罗云鹏在监狱里英勇斗争的事迹,勉励她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工作。

一曲《风陵渡的歌声》,原来早已与运城结缘。

今年以来,我们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与景雪变工作室合作,以罗力立老师讲述的亲身经历故事为原型,携手编创红色革命题材蒲剧《大豆谣》。因为剧中要用到王洛宾的《大豆谣》原创歌曲,在罗力立老师介绍下,我与王洛宾的儿子王海成先生取得了联系。王先生对运城把《大豆谣》搬上蒲剧戏曲舞台表示大力支持,回复说,“宣传红色文化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如果有需要我一定相助”。随后,又通过微信给我发来了“中国著名音乐家王洛宾艺术年表”“王洛宾和他的囚歌《大豆谣》”“王洛宾和他的《风陵渡的歌声》”等珍贵文史资料。

由此我才了解到早在抗战初期,王洛宾先生就与我们运城结缘,到过风陵渡,且有一段战斗经历,为抗战事业作出过贡献,同时还创作出了一曲《风陵渡的歌声》。

根据王海成先生的记述:1937年冬天,王洛宾跟随丁玲领导的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从临汾前线转移到风陵渡,他和战友们在这里参加了搬运物资、转运伤员的工作。风陵渡黄河渡口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一处战略要地,它的北岸是山西的风陵渡,南岸是陕西的潼关。当时黄河上没有桥,两岸来往的人员和抗战物资全靠木船来摆渡。这里每天都有从前线上撤下来的伤兵从风陵渡过河,再送到潼关野战医院去救治。王洛宾和战友们每天都忙碌在渡船上,他们把前线撤下来的伤兵装船转运到潼关。再把前线急需的炮弹和手榴弹从南岸装船转运到风陵渡。

那些在黄河激流中来回摆渡的木船,还要冒着被日本飞机的轰炸和扫射的危险,它们随时都会被炸弹击中,造成船毁人亡。王洛宾作为一名爱国文艺战士,他虽然没有真刀**地上过战场,却在黄河风陵渡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

他用歌曲记录了风陵渡的抗战历史,用潼关老腔的旋律为英勇无畏的黄河船工谱写了一首抗日战歌《风陵渡的歌声》:

哎咳,哎咳哟/我们是为了来抗战哪/咳哟!

大家齐上肩哪/搬运手榴弹哪!

伙伴们莫偷懒哪/咳哟!咳哟!

掌好你的舵呀/拉紧了你的帆呀/咳哟!

我们是为了来抗战哪/咳哟!

大家多流汗哪/我们是为了来抗战/咳哟!

大家多流汗哪/哎咳,哎咳哟!

1993年,王洛宾应邀前往台湾讲学。一天傍晚,他在台北公园散步,遇到了一位同样满头白发的老人。闲谈中,才知道老人是一名退伍的国民党老兵,当年曾在山西娘子关抗击过日寇,后来他的腹部受伤才撤下火线,经风陵渡过黄河,到潼关后方医院疗过伤。王洛宾当时恰在风陵渡帮助运送过伤兵。一说到风陵渡,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聊得热火朝天,王洛宾激动地说:“老弟,如此说来,也许当年我还背过你呢!”退伍老兵也笑着说:“我刚刚还在想呢,当时背我的是不是你这白胡子老汉呀?哈哈……”

为这次两个抗日老兵的邂逅,王洛宾写了一首短诗《两岸》:

半个世纪之前

在黄河两岸

我曾背运过伤员

头上敌机

脚下狂澜

心中只是想

让亲人提早进入医院

多少白天

多少夜晚

从潼关划到风陵渡

从风陵渡再到潼关

从来未感到黄河还有两岸

今天

漫步台北公园

一位拄杖的老人

走过来搭讪

说他年轻时

据守过娘子关

挂彩了才退下火线

我猛然想起往事——

说不定我背过他

说不定就是他的鲜血

染红过我的衣衫

我俩紧握着双手

默默无言

心中暗想

不该再有什么“两岸”

1994年运城团聚之后,罗力立一直渴望再次与她狱中的“W”叔叔相会。1995年12月28日,讲述王洛宾的大型纪录片《往事歌谣》首映式在北京举行,罗力立应邀出席。原想这是与王洛宾见面的一个机会,遗憾的是王洛宾当时去了新加坡,并未出席首映式。1996年3月14日,也就是王洛宾先生看望罗力立离开运城两年后,因患胆囊腺癌医治无效,在原兰州军区总医院不幸去世,享年83岁。

当罗力立闻知王洛宾墓碑落成暨骨灰安放仪式5月28日在北京金山陵园举行消息时,因母亲重病,她无法前去参加悼念活动,便撰写了一副挽联“一生为民歌,名扬中外垂千古;千里送英魂,三晋母女泪垂襟”,托北京友人将挽幛和花篮送到了洛宾叔叔墓前,表达了一对河东母女对王洛宾先生深切的怀念和哀思。

斯人已去,歌声依旧。王洛宾先生离开我们已快40年了,然《大豆谣》和《风陵渡的歌声》依旧在传唱着,王先生的这段河东情缘也必将为人们所熟知和传颂。
27456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