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首阳山下访二贤(伯夷和叔齐)

2066 0
发表于 2024-10-23 10:14:47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首阳山下访二贤(伯夷和叔齐)
首阳山下访二贤(伯夷和叔齐)
刘存社/文

前不久,笔者回到故乡,忽然想去探寻仰慕几十年的二贤墓。

二贤墓离我们永济匼河村仅二里多,在相邻的长旺村边上。我们上小学时,经常去长旺村的供销社买文具。老人们说火车经过的路边有二贤墓,我们小孩子也不知道什么是二贤,只是远远望见两个大土丘,长大后才知此地埋的是影响世人3000多年伦理道德与价值观的两大贤人——伯夷和叔齐。

笔者的朋友郑平安就在长旺村,他家在距离二贤墓约30米处。得知笔者的想法后,他立即叫来村里对首阳山人文历史有研究的郑治民先生。

我们沿着房后一片杏树地中间的小路边走边聊,郑治民先生给我们讲了二贤墓的传说……

(一)

逊让国位。商代末年,孤竹国君子朝在位时,看到三儿子叔齐的聪明和才能,便立他为太子,使其成为孤竹国的法定继承人。国君驾崩后,叔齐觉得长幼有序,不愿违背立长子为王的规矩,让大哥伯夷继位。伯夷推辞说三弟继位是父王的遗命,不能随意变动。叔齐一再辞让,伯夷坚决不接受,为让弟弟安心做君王,伯夷便不辞而别,趁夜离开孤竹国。当晚,叔齐苦思冥想,父王遗诏如山,自己若留在国中,大哥如何继位?于是也趁夜悄悄离开了孤竹国,后来众大臣只好拥戴次子继位。

叩马谏伐。伯夷和叔齐竟然在路上相遇了,便隐居到冀北渤海边。在外流浪生活十分困苦,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兄弟二人便长途跋涉来到周朝都城岐山。恰在此时,周文王去世,其儿子即位,即周武王,武王尚未葬其父,便驾车载着父王的牌位,亲自率兵讨伐商纣王。伯夷和叔齐对周武王这一举动很是反感,就在孟津地带瞅准机会跑过去,叩马而谏说:“父亲去世了不埋葬,就动起武来!这能算孝吗?以臣子的地位讨伐君主,能算作仁吗?”武王侍卫要杀了兄弟俩,被军师姜子牙制止,并说:“这是两个讲道德的人!不要伤害他们!”侍卫只好放了他俩。

耻食周粟。后来,周武王与商纣王大战于牧野,并取得了胜利,灭掉了商朝,建立了天下一统的周王朝。但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不忠不仁不义,实为可耻,发誓不做周臣,再不吃周朝的粮食。

首阳采薇。伯夷和叔齐在西岐生活不下去,得知河东是古代圣君的家乡,尧天舜日,一定是太平盛世,十分仰慕尧舜禹三王,于是历尽千辛万苦,来到河东大地。二人来到中条山西南麓的首阳山(亦称雷首山)隐居,以采拔蕨菜为食。附近黎民百姓知道了伯夷叔齐的处境,给他俩送去食物,他俩坚辞不受。百姓说:“你俩不吃周朝的粮食,可这山上的野菜也是周朝地上长的呀!”伯夷叔齐听后连野菜也不吃了,还击节吟唱一首绝命辞《采薇歌》:

登上那首阳山啊!

采集蕨菜聊以充饥。

用暴虐代替凶暴啊!

武王是非不清。

炎、尧舜禹圣君转瞬即逝啊!

我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

即将命赴黄泉啊!

我们的命运已衰亡!

随后,二人绝食饿死于首阳山下。

(二)

我们走到一个转弯处,郑治民先生说没有去墓冢的路了,只能从杏树下面过去。他带着我们一会儿从树下钻,一会儿拨开树枝,忽见眼前出现一个足有两三丈宽、两三米高的大墓冢,紧挨着一片未耕种的农田中还有一个同样大的墓冢,两墓之间相距六七米远。

从墓角裸露的夯土看,两个墓冢的年代已十分久远了。究竟哪个是伯夷墓、哪个是叔齐墓,没有任何标记。郑治民先生介绍,20世纪30年代,这里称二贤祠或二贤庙,据《水经注》载:首阳山有夷齐庙。《十三州志》记:首阳山下独头山,夷齐所隐也,山南有古冢,陵柏蔚然……

史料记载,二贤祠始建于西晋太康年间,亦有首山祠,就是祭祀夷齐的祠堂。唐贞观年间,太宗祭祀此祠,并颁令禁止挖掘采摘,宋真宗也曾到此祭拜。清乾隆年间,地方官府对其多次修葺。这说明唐以后二贤庙逐渐兴盛,已成为祭祀夷齐的中心。

听长旺村健在的老人讲,二贤庙原有大门、二门、碑亭、廊房、经院和书院,庙的东侧是伯夷叔齐二冢,冢前有“古贤人之墓”巨碑,墓四周是茂密参天的古柏,绿树成荫,文人志士,来往不断。碑亭内矗立有汉钟繇,唐颜鲁公、韩愈、梁升卿碑刻四通,宋黄庭坚、司马光等石刻五块。《首阳山重修二贤祠碑》《二贤祠加封记碑》和明《采薇歌碑》,以及历代重建、重修、兴复碑记数十通。

1938年,日寇入侵首阳山一带,开了几辆汽车,用缆绳将庙内木柱捆住,用汽车全部拉倒,将木料及匾额拉走当了柴烧,整个庙宇被夷为一堆瓦砾。20世纪40年代,庙内碑碣还保持原貌,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一部分损毁,一部分被博物馆收藏,还有一部分碑碣和牌匾散落民间。

郑治民先生讲,《蒲州府志》有记载:二贤祠遗存历代碑碣丰富,说明首阳山的二贤祠历史亘古,是历代祭祀夷齐的主要场所,且有历代修葺碑记为证。再者,这些碑碣均出自历代名家之手,碑文对伯夷叔齐的行为及精神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评价。历代保持至今的文化记忆,使其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基因和图腾。且碑碣件件都是难得的书法珍品,颜鲁公、黄庭坚碑文流传至今,唯钟繇碑不知何代遗失,已无记载。

伯夷叔齐二贤人已在这方土地上静静地躺了3000多年,他们的尸骨应已化为泥土,但历代朝廷的祭拜,黎民百姓的敬仰,使二贤精神成为铸就中华民族脊梁的一部分。

(三)

伯夷叔齐二贤墓东边10余米是一座土堆,有一砖垛倒塌在那里,周边依稀可见瓦砾,走近看,发现砖已发黑,颇显老旧之感。郑治民先生说,这土堆是首阳书院遗址,这砖垛可能是日寇毁庙时遗留在这里的。

据《蒲州府志》记载:元初,河中人王无矜、王无伐兄弟捐献居宅及用地,在蒲州城西南的明远坊创建书院,得到蒲州府的恩准,并赐匾额“首阳书院”。书院当时名气很大,明初被废,后知府复建书院于宣化坊,遂又被废。清道光年间,知县莫兆文在首阳山二贤祠内另建首阳书院,自捐俸禄用于书院开支,请名师任教,并于每月三日亲自授课。莫兆文卸任后,自任院长,每年春节组织村民唱戏,起到高台教化作用。他把俸银存在当铺里,用利息支付书院和唱戏费用。莫兆文去世后,长旺村人扶柩将其归葬于原籍海南岛,来回历时一年之久。

郑治民先生说,他小时候听老人讲,书院当年竖着好多碑,已形成碑林,附近还有数不清的柏树,村民们都叫这些柏树“死不离,死不了”,意思是即便将其挪走枯死,原地又会长出新树来,就像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每逢清明,附近的学校老师都会带着学生到这里祭拜,讲述二位贤人的故事,以及莫兆文义办书院的事迹。他们高尚的品德流传下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伯夷叔齐二贤墓东边的公路旁有《伯夷叔齐墓碑》,是1996年立的,注明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同郑治民先生从杏树地返回到路边,观看了碑文的内容。

当时,一辆小汽车恰好在旁边停下来,车上的人满面笑容地跑到我们面前。通过交谈得知,他姓周,是陕西人,也喜欢研究文物。笔者问他:“外地还有四座首阳山,也都有二贤墓和首阳书院,你有何看法?”

周先生说:“甘肃渭源县、河南洛阳偃师区、陕西周至县、山东昌乐县的首阳山二贤墓我都去过,我认为长旺村才是二贤人埋葬的地方。追寻中华民族的根源,不能不提首阳山,几乎所有的中华典籍说到山就有首阳山,说到河就是黄河。这里是山之首,河之阳。黄河破壶口、跃龙门,穿过中条和华山转身滚滚东流去。黄河中游这近乎直角的最大一湾,是史书中最早叫‘中国’的地方,是首阳山在中华版图上所处的位置,也是尧舜禹最早生活的地方,这是我认为这里是真墓的依据。”我们点头称是。

南宋画家李唐的《采薇图》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记录了伯夷叔齐隐于首阳、采薇度日的故事。永乐宫壁画也绘有伯夷叔齐首阳山隐居图。这些,都是伯夷叔齐与首阳山关系的印证。

郑治民先生说,首阳山是块“风水宝地”,中条山西南丘陵梯田与中原的冲积岩在这里完美融合,延伸到黄河岸边一酷似“龙头”的绝壁,黄河岸边的人都称其“龙头”,二贤墓就在“龙头”之上。黄河千古流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龙头”上游和下游都因汹涌的黄河水崩塌,唯“龙头”的胶泥岿然不动。“龙头”护卫二贤墓,也护佑着墓后的黎民百姓。

郑治民先生的讲解,让我们对二贤的认知又上升了一个高度。

二贤墓从晋代建庙到存留至今,得益于历代仁人志士和黎民百姓对二贤的爱戴与敬仰。夷齐采薇,成就了首阳山的仁义之源。一边是自己宝贵的生命,一边是自己追求的理想,夷齐为了自己的追求,为达到自己的理想,毅然行义以达道,舍身成仁。这种为了理想与追求决不苟且偷生、决不委曲求全的行为,难道不是我辈所追求的吗?是两位贤人,让笔者知道除了生命之外,还有一种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理想与追求。

伯夷叔齐的精神境界,是中华民族熠熠生辉的篇章,对后世的影响无可限量。
275345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