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讲运城读运城
›
临晋关,一关通秦晋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临晋关,一关通秦晋
2090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4-10-23 11:43:50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笔者来到临晋关遗址,被这里特有的魅力陶醉:黄河北上波牵云天,南下浪打终南。鹳雀优雅地伸展着它那细长的柔颈和秀腿在粼粼波光上盘旋。黄河西岸,银色芦花茫茫,金色荷塘片片;黄河东岸,中条山淡抹东天,鹳雀楼轻落堤畔。
临晋关鲜为今人所知,但于古代是道名关。宋末元初史学家胡三省认为:西有陇关,东有函谷关,南有武关,北有临晋关,西南有散关。秦地居其中,故谓之关中。临晋关在古代对关中影响巨大,其以河作为屏障,与笔者之前采访的主要以山为屏障的关隘迥然不同。
因宋真宗经过 改称大庆关
从大的方位上看,临晋关位于陕西省大荔县赵渡镇和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交界处,但具体位置,则随时代不同有所变迁,而且名称也多次变化。
根据《竹书纪年》《帝王世纪》《史记》等史籍,临晋关最早大约设于战国期间魏国占领时期,位于黄河西岸大荔一带。由于黄河东岸永济时称蒲坂,因此取名蒲坂关。秦惠王时期,连战连败之下,魏国将黄河西岸大荔等地方送给秦国。秦国为了自身安全,在黄河西岸设关据守。黄河西岸大荔时称临晋,关名称临晋关。至汉朝,汉武帝多次由京都长安经大荔过黄河前往山西万荣祭祀地母后土,为了保证渡口安全,重新在此立关。因该关位于通往时称蒲坂的津渡上,故称蒲津关,又简称蒲关。临晋关是以黄河为天堑的关隘,故亦称河关。至宋朝,宋真宗赵恒西出潼关,然后通过临晋关前往万荣祭祀后土。此行回去后,宋真宗十分高兴,不仅给文武百官加薪,而且准许臣民聚会饮酒三日。于是,宋真宗曾经过的临晋关改称大庆关,黄河西岸仍设有关卡。明朝万历年间,黄河向西摆动,到了大庆关的西边,人们只好在黄河西岸建新的大庆关,称东岸的为旧大庆关。
赵渡镇大庆关村李苏民回忆,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大庆关还作为乡名存在。
“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
临晋关位置,为何会选在赵渡镇和蒲州镇一带,而不更北或更南?
临晋关所在位置为华夏腹地。黄河西岸,是自古就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关中盆地,而黄河东岸是素有“山西粮仓”之称的晋西南盆地。宋代的陕西路辖有今晋南地区。晋南地区不仅方言和关中一样,而且有“房子半边盖”等“关中八大怪”风俗,足见这两块盆地间的交流十分广泛。从地形图上看,关中盆地和晋西南盆地合起来,像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晋西南盆地为这只雄鹰的右翼,临晋关正好处在此翼和雄鹰身体连接部。
细查具体地貌,临晋关之南,黄河东岸有中条山之阻,西岸有洛河、渭河之限;临晋关之北,黄河两侧为黄土高原,与黄河河道高差悬殊,行走困难,而且临晋关所在位置,黄河相对水面窄,水流缓,易于过渡,因此,此处是连通关中盆地和晋南盆地最佳位置,守住此处,就扼制住了关中盆地和晋南盆地构成的雄鹰。
唐朝诗人张说吟有诗句:“关城雄地险,桥路扼天津。”
“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
《读史方舆纪要》《关中胜迹图志》等文献记载,魏晋南北朝、隋、宋时期都分别建过临晋关城,直到明朝嘉靖年间还重新修复过关城。李苏民认为,临晋关肯定有城墙,因为关在黄河滩上,黄河发大水,就会淹没滩地。城墙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防洪水,避免洪水淹没城内,他儿时,位于大庆关西边的平民县城就依靠城墙防洪,可惜笔者查阅多种文献未能找到明确的临晋关城描述。
赵渡镇鲁豫村位于大庆关西五公里左右之处。该村76岁的李广恩说,大庆关掉黄河咧,他都没见过大庆关的关城。过去黄河河道不固定,东西来回摇摆,把大庆关淹到水下了。
不过有一处很有可能为现存的古关城之一。根据宋朝时期撰写的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临晋关距永济市蒲州古城仅为“二里”,如此之近,不大可能在蒲州古城西另建关城,估计蒲州古城就是当时的关城,或起关城作用。文中所说关,当指渡口关卡。
根据《永济县志》,古蒲坂县城,现已无迹可寻。现存的蒲州古城始建于北魏,始建规模不详。明初重筑内城垣,周长俗称九里三,城高三丈八尺,用砖裹堞,建城门四座,门上皆有三重城楼。面向黄河的西城门称蒲津。据现存遗址测量,全城东西长2250米,南北宽1650米。蒲州古城遗址尚存西门、鼓楼、东门以及部分城墙。
唐朝左丞相张说赞临晋关:“隔秦称塞,临晋名关,关西之要冲,河东之辐辏。”
“铁牛相泊处,明月印城巅”
早在西周时期,临晋关就是陕西通往山西的重要通道。秦始皇时期,经过临晋关前往山西的临晋道,是秦朝著名的九条驰道之一。然而过黄河,除了船只摆渡,还有用船连接而成的浮桥。临晋关处建于春秋秦景公时期的浮桥,是史载黄河上最早的浮桥。由于浮桥容易损毁,以后各朝代均曾因军事或经济、政治原因重建过浮桥。最有名的当属唐开元年间建的浮桥。当时为了使浮桥坚固耐用,将过去竹质的缆索换为铁链,两岸各造四尊铁牛、四策牛铁人、四座铁山、铁柱36根,作为地锚固定浮桥。宋朝时,黄河发大水,浮桥被冲毁,铁牛全部没入水中。陕西都转运使张涛组织人力,将铁牛拉上岸,重新恢复浮桥。宋仁宗时期黄河再次发洪水,西岸四只铁牛被冲入河中。僧人怀炳出主意巧借水的浮力,用船将三只铁牛从河底泥沙里拖出来,并拖上岸,重新连接成了浮桥。有篇题为《捞铁牛》的小学课文就是根据这个故事编写的。
据记载,至1886年浮桥已不存,只留下东岸的铁牛等。到1911年,黄河再发大水,东岸的铁牛等也被泥沙掩埋。1989年永济市在蒲州古城西门外距城墙51米处发掘出铁牛等。那四尊铁牛鼓般大的头颅面向西,人脸大小的双目圆睁,四蹄前蹬,雄壮的身体向后倾斜,一副用力拉索的架势。
陕西大荔县范家镇有村名乌牛。该村支书范王建说,他们村人古时居住在大庆关附近,因关上渡口的铁牛为黑色,故名乌牛村。
清朝诗人杨万清有诗:“铁牛相泊处,明月印城巅。”
“遐标碧空,影倒横流”
人们对临晋关可能陌生,但对被誉为黄河第一楼的鹳雀楼一定熟知。唐朝诗人王之涣那脍炙人口,融景物、情感与哲理于一体的五言绝句《登鹳雀楼》,让鹳雀楼名扬天下千余年。
鹳雀楼就建在蒲州古城外西南角。根据《永济县志》等,其建于北周,距今1400多年。人们登此三层的楼上,“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有一种凌空入云的感觉,而且楼建成后,常有于黄河中食鱼的鹳雀在楼上栖息,因此人们称其为“云栖楼”或“鹳雀楼”。为何要在黄河边上建这么一座“遐标碧空,影倒横流”的高楼?有学者认为,尽管鹳雀楼后来成为文人墨客登高望远、吟诗抒怀的中国四大名楼之一,但当时却不是为了增加一个供人们游览的景点。那时正处在战乱年代,东部面对死敌北齐,北周没有心思在边疆耗巨资建供人游赏的景点,主要出于军事目的。鹳雀楼的具体作用,
就是为保护北周东大门临晋关和事关蒲州存亡的蒲津浮桥。可以说鹳雀楼和蒲州古城一样,因临晋关而建,为临晋关而存。
鹳雀楼存在了600余年,至金末元初,两军在此对阵。金兵守将侯小叔在败退时,担心被蒙古军利用,一把火烧了鹳雀楼,同时烧了浮桥。鹳雀楼被焚毁后,一些文人墨客将蒲州古城的西门当作鹳雀楼。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
站在蒲津关遗址之上,黄河横亘眼前汩汩流淌,似乎娓娓诉说历史上曾经发生在这里的征战。
早在商代末期,周文王带领人马浩浩荡荡在临晋关一带东渡黄河,灭掉位于今山西省长治市的耆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东魏权臣高欢带领20万人马,趁冬季黄河水面窄和关中正遇饥荒,由临晋关西渡黄河,攻打西魏。西魏宰相宇文泰带兵不足万人,装着三天的粮食,北渡渭河,分两队隐蔽于东魏军队南边的芦苇之中。高欢听说宇文泰过了渭河,便以自己人多势众,不顾一切向芦苇丛中扑去。结果战鼓突响,西魏军奋起,杀了个东魏军人仰马翻。此战成为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隋朝末年,时为太原留守的唐高祖李渊在山西起兵,为了攻打隋都长安,从临晋关渡过黄河后,驻扎在临晋关西南原边上、始建于北周的长春宫修整。
长春宫遗址位于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北寨子村。该村63岁的韩扩社说,安史之乱时,长春宫被安禄山一把火烧咧。
唐代诗人李山甫有诗称临晋关“地锁咽喉千古壮”。唐玄宗赞临晋关:“地险关逾壮,天平镇尚雄。”
临晋关
,
一关通秦晋
,
秦晋
,
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风陵古渡连秦晋
•
蒲剧名旦冯三狗名冠秦晋
•
中共运城市委组织部关于拟任职干部的公示
•
河津举办秦晋围棋交流赛
•
张俊祥:“秦晋之好”源于政治交易 ──兼议秦晋韩之战
•
永济秦晋之源农业开发推进小麦秸秆回收利用
•
秦晋烽烟孟盟桥(孟明桥)_杨兆民
•
秦晋分野蒲津渡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68051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