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消逝的大河桥(曲浮桥、蒲津桥),怎么会找不到呢

2103 0
发表于 2024-10-28 12:13:0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消逝的大河桥(曲浮桥、蒲津桥),怎么会找不到呢
在山西省永济市一带的黄河上,偶尔还能看到传统的渡船。从对岸陕西省过来,机动船也需要40分钟。在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六七百年前,这里曾经有一座巨型浮桥,一眼望去,就好像长虹在天,巨龙戏水,上面车轮滚滚,人喧马嘶,昼夜不绝,前后沿用了上千年。传说中,那座桥的两岸有八头大铁牛,令鬼神低头,让洪水肃静。

那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黄河,中国第二大河。由于其中下游流域遍布中华文明的历史遗迹,被视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当她流经山西、陕西两省交界时,呈南北走向。传说那座浮桥就在这段河的东西两端。河东就是山西省的永济市。

要找到那座桥,首先必须确定它的位置。史书中说,1200年以前,古人曾经在蒲津关又名蒲坂的黄河两岸,铸造八头大铁牛,它们夹岸以维浮梁。浮梁即浮桥。蒲坂就是后来的蒲州城,而蒲州城遗址就在永济市西郊的黄河东岸。出了古城向西不远,就是名为蒲津渡的黄河渡口。史书中记载,那座大浮桥就叫蒲津桥,这一切似乎都和历史记载相符。蒲州桥就在蒲州城西门外黄河岸边。

然而,蒲州桥作为宏伟的黄河第一桥早已被载入史册,它的兴衰演变应是中国历史难得的见证之一。因此,多少年来久闻蒲州桥大名的有心人,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在寻找着蒲州桥的遗迹。但是,与其说是要证明黄河第一桥的存在,不如说是要从那些蛛丝马迹中触摸到黄河文明的历史辉煌。

1927年,原永济县县长赵祖汴组织民工上万人,开挖数月,无果而终。1952年,中国现代桥梁泰斗茅以升先生来到蒲津,他断言:浮桥地锚中,以蒲津桥的铁牛锚最为著名。然而,他却没能亲眼看到被他推崇备至的大铁牛地锚,以致成为终身遗憾。六十年代,山西省文管会甚至用仪器探测过,终因缺少可靠线索放弃了寻找。

从此以后,永济市西部空荡荡的黄河滩涂一下子沉默了三十年,难道蒲津铁牛真的像传说中的神牛一样远走高飞了?

说来有些奇怪,既然黄河还在,蒲州古城还在,蒲津桥铁牛又大又结实,轻易没人能搬得动它们,怎么会找不到呢?殊不知今天的黄河已经不是古代的黄河。更准确地说,黄河虽然还是黄河,但黄河河道已经搬家了。

八十年代,永济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一套清代乾隆年间编修的《蒲州府志》中,找到了一副关于蒲津桥东岸的铁牛图。从图中看得出来,四头铁牛已经成了有劲没处使的摆设,而且牵牛的铁人也已经被泥土埋到了膝盖部位。更有趣的是,在变成了涓涓细流的黄河干道上,居然架着一座石拱桥。尽管如此,黄河东岸铁牛的位置关系还是很清楚的,它们就在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岸边。

按古书记载,蒲津桥在当时的黄河东岸,离蒲州西门不到100米,今天的黄河东岸离古城西门已经相距5公里了。今天的蒲津城西门,从外边看,城墙实在是不高大,但要进入瓮城,却先要下阶梯六七米。站立在瓮城内,才恍然大悟,不是城墙不高大,而是黄土埋身,英雄气短。这样说来,东岸铁牛就应该深埋在蒲州城西门外不远的土层中。

虽然古人在古籍中对蒲津桥有许多描述,不少诗文甚至形象生动、神采飞扬,但却都有一个通病,不够具体和精确。按今天的话说,就是缺少可以量化的描写。《蒲州府志》中记载:“蒲西郭外黄河之岸侧有铁牛四……”。然而,黄河有变,蒲州城西城墙也不短,铁牛的具体位置又在哪里呢?它们到底有多重?蒲津桥到底有多长等等,这都是让人琢磨的事。难怪前人寻找蒲津桥遗迹的努力一次次落空。但,据考古工作人员了解,现今蒲州城东的村庄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回忆,他们小时候还曾经见过铁牛。真是令人兴奋。

经过有关部门批准,1989年,正式的文物勘探工作开始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大铁牛竟然埋没于地平七米以下,依然光滑发亮,肌肤完好。它们距离蒲州城西门约110米。至此,和蒲津桥相关的许多悬念被一一解开。

从文物保护角度看,这未必是科学的选择,但热情的人们忽略了这些。尽管有些遗憾,但这些铁牛、铁人仍然是在中国发现的最大的铁质群,它们从厚重的历史中破土而出,轰然震撼了整个世界。然而,它们真的是蒲津桥的一部分吗?

当代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参观出土的蒲津桥铁牛地锚后,竟然手舞足蹈起来。他说:“自五十年代起研究中国古桥,对此尚一无所知。七十年代编古桥史,只从典籍上略知梗概。对此已向往久之。今日睹食物,哪能不为之雀跃。”或许是过于激动,以至于当晚他就病了一场。

专家认为,这些泥沙中的铁器群,都是史书中所记载的蒲津桥的桥头设施。但是,正式的考古工作还没开始,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实它们真的就是蒲津桥的组成部分。

1991年,第一次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了。清理出土的那些大铁牛栩栩如生,铁人像逼真传神。但人们很难把它们和一座浮桥联系起来。相比之下,倒更像一组完美的雕塑群。它们是否就是一组艺术品呢?有人发现,这些大铁牛的头饰和当地耕牛的头饰非常近似,它们有没有关联呢?

牛,力大无穷,擅长耕耘土地。土,又能筑堤垒坝,阻断洪水。古书中说,牛像坤,坤为土,土胜水,所以,牛历来被当作镇水之宝。在中国有很多地方把牛当作镇水之物的。在铁牛群北角有根粗铁柱,它们呈天上北斗七星状分布,好像某种宗教色彩的象征物。它们是蒲津渡桥天地乾坤、阴阳平衡的标志。唯一难于猜测的,在每头铁牛的尾部都有一根粗铁轴,它们既不像艺术的必须,也缺少象征性,似乎有某种实用的功效。再看铁牛的姿态,它们面朝黄河,前腿蹬,后腿蹲,身体后坐好像在进行着拔河比赛。它们要拉住什么呢?必须寻找更 有力的证据。有迹象表明,铁牛周围渡口河岸上的石铺路面下,埋藏着更多的秘密。但,由于地下水不断涌出,考古工作只得停止。

八年以后,历尽沧桑的大铁牛已经锈迹斑驳,大规模的发掘又一次展开。有关人员在铁牛尾部的后轴上发现了凹凸不平的痕迹,很像浮桥铁索长期缠绕在上面摩擦造成的。然而,要想比上次考古真正有所突破,就必须揭开河岸遗址面上的石板,向更深的地下挖掘。经过真空降水,地下水终于得到控制。随着一块块厚重的石板被小心翼翼地揭开,也揭开了铁牛身下神秘的面纱。

不久,人们惊奇的发现,每头铁牛底下都连着铁。一口气挖下去,居然是六根长约四米的粗铁柱。此前,经测算每头铁牛的重量都在30吨以上。如果它们仅仅是艺术品或都是镇水兽,那么这些铁牛完全是多余的.答案只有一个:铁牛另有所用。

铁牛身下的铁柱向下倾斜,插入地下,显然是为了抵御来自黄河方面的巨大拉力,使铁牛像落地生根一样牢固。铁柱的深度和倾斜的角度,加上重体60吨的自重。都有说明它们出自于一项庞大的工程需要。这需要很可能来自于传说中的大型浮桥。然而,铁牛是怎样满足浮桥需要的呢?

史书中记载的蒲津桥就是曲浮桥。如果铁牛是蒲津桥的地锚,那么铁牛尾部的横轴就应该是缠绕铁索的地方。浮桥跨度越大,则它承受的拉力就越大,铁牛要沉重,就必须深深地扎根在两岸地层中。蒲津铁牛作为蒲津桥的地锚已毫无疑问。这结果在考古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但考古工作并未结束,只有把所有出土铁器的用途研究清楚,才能把那座巨型浮桥的地锚结构完整的展现出来。

2000年初,桥梁专家唐寰澄再访永济。他更关心的是蒲津桥铁器群的研究进展。

蒲津铁牛出土时,每头牛旁都紧挨着一个铁人。但从他们身上很难找出承受浮桥拉力的痕迹。唐寰澄认为,铁牛是以当地耕牛为原型的,那么有牛就应该有牵牛人。牛的力量大,还是要靠人的力量(智慧)去指挥它。

尽管考古工作人员工作起来认真细致,但在所有出土铁器上都没有找到一个有关的文字。铁牛地锚到底铸造成于什么年代呢?

公元前541年,秦国公子针在母亲娇宠下势力大增,受到其同母兄长秦景公的猜忌。一山不容二虎,针只好借故前往黄河以东的晋国。由于行李太多,装了上千车,过河就成了大问题。船运太慢,于是便搭建一座临时浮桥。这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在黄河干流上修建的第一座桥梁,它的位置就在蒲津关。

中国古代有许多震惊世界的大工程,像绵延近万里的长城、贯通南北的京杭大运河、谜一样的秦始皇陵……它们都是出于某种迫切需要而完成的国家工程。用铁量达到古代桥梁之最的蒲津桥也必须具备同样的条件。

蒲津桥是由河东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可以断定,铁牛浮桥很可能是以长安为国都的某个强大朝代建造的。中国历史上,秦朝以后在长安建都的几个朝代中,以1200年以前的唐朝最为强盛。当时,长安作为全世界最为强大的城市,具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西北有丝绸之路,西南有千里栈道,东南有运河水路,东北就是蒲津桥所在的秦晋通道了。从蒲津桥往东不远,就是盛产食盐的运城,因为大量往出运盐,后人才称为“运城”。运城盐又名河东盐,唐朝时经销整个北方,人口众多的长安城是它最大的用户。再者,当时流传着“唐之富庶,盐税之半”的说法,如果修建蒲津桥应是顺理成章的了。

在蒲津桥附近,有一座门庭若市的古寺庙普救寺。因为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故事而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爱情圣地。故事也发生在唐代,崔莺莺随母亲送父亲灵柩从陕西长安返回河北老家,刚过黄河就因为道路有阻在普救寺暂住。而张生正要前往长安赶考,途中来到蒲州看望同窗好友,心中烦闷时游历普救寺巧遇莺莺。崔家由西往东,张生由东向西,却在普救寺不期而遇。可见,普救寺正好处在迎亲关中和河东的交通要道上,说来张生和莺莺算得上是狭路相逢了。《西厢记》中有一段唱词:“这河带齐梁,分秦晋,隘幽燕,雪浪拍长空,天际秋云卷。竹索缆浮桥,水上苍龙偃。”“竹索缆浮桥”一句指的就是蒲津桥。

普救寺就位于蒲州城东的峨嵋塬头,而蒲州城历史上记载就是舜帝的都城,所以古代蒲州又名“舜都”。传说舜帝故里就在蒲州城北的舜帝村。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古帝王之都多在河东、河北。”即黄河以东、以北的山西省西南部。蒲州城的辉煌还是在唐代,尤其“开元盛世”时期达到了高峰。

终于,专家在史书中找到了可靠证据:开元十二年,唐玄宗下旨诏令改建蒲津桥,易竹索为铁缆,铸铁牛为地锚

一切担心,烟消云散。

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意外再次出现:铁牛身下的铁柱并非放在唐代地层上,而是放在宋代地层上,于是,又有人大胆猜测:铁牛是宋代铸造成的。这在考古界又引起巨大反响。经过科学地分析,在比铁牛身下铁柱还要深八米的宋代地层以下两米,发现了明显代表唐代地层的标本(瓷片、钱币)。疑团终被解开:铁牛在宋代移动过。全国通用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上有一篇怀丙捞铁牛的课文。专家认为,宋代怀丙捞的铁牛就是蒲津铁牛。

唐代,一个梦幻般的时代,是蒲津铁牛最理所当然的归宿。同时,更让后人呼吸到了同样的荣耀。然而,这座气贯长虹的大浮桥是如何建成的呢?

在我国河北省,有一座建于1400年以前隋代的赵州桥,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之一,也是世界共认的一座土木工程里程碑,然而,它的长度也仅只有50米。相比之下,蒲津桥虽然晚了一百多年诞生,但是长度要比赵州桥长的多。唐时,日本一个名叫圆仁的和尚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载:浮船造桥,阔二百步许……

掌握了有关蒲津桥的史实和数据,唐寰澄明确指出:唐以前的蒲津桥都是用竹子编成索绳,然后并排穿船,两岸以柏木作为地锚牵拉的。而唐开元改建后的蒲津桥则更加牢固,八头大铁牛戏拽铁索,并排穿船,船上铺木板。原理是:铁牛连舟,河水漂浮。当时黄河蒲津渡桥被一座沙洲天然地一分为二,河洲名曰中潬。于是,这座“一桥锁三城,连接秦与晋”的铁索桥建成了。它是古代黄河规模最宏伟、工艺最精良的第一桥。时间是公元724年。

根据史书记载和科学推算,改建后的蒲津桥有八根直径30毫米的铁缆,总长度约5400米,总重量约50吨。怎样把这沉重的铁缆固定在两岸呢?当然是更加牢固的地锚。那八头实心铸铁的大铁牛就作为地锚应运而生了。蒲津桥铁牛的总重量达500吨。再加上铁人、铁柱、铁山等重量,蒲津铁缆浮桥耗铁锡量在800吨左右。好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国富民强,全国铁的产量达1000多吨,改建蒲津桥绰绰有余。

铁虽然不缺,但要把铁变成如此庞大而沉重的铁牛,并且安装到位却绝非易事。从出土铁牛的脊背上可以看出浇铸铁水的人工痕迹。一本300年前的图书《天工开物》揭开了唐人浇铸铁人的秘密。桥梁泰斗茅以升先生在《中国古桥技术史》一书中说:“铸造千万斤的铁器,多半在现场。”可以想象,当年的施工现场上千人往来穿梭,喧嚣一片,空气在汗水中沸腾,夜色在铁水中燃烧,那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啊!

铸造好铁牛和铁缆,改建后的蒲津桥就可以长命百岁了。然而统治者们还是不放心,又派出军队专职镇守蒲津桥。《西厢记》是一出爱情戏,但其中唯一一处剑拔弩张的情节,就是蒲津桥守将孙飞虎率领五千人马包围普救寺,要抢莺莺为妻。多亏张生请来蒲津关守将杜确赶走了叛军,否则,《西厢记》就没戏可唱了。不过,一座浮桥五千人马守卫,恰恰证明了蒲津的重要。因此可以说,正是文明发展的需要使蒲津桥成为名副其实的黄河第一桥。

从黄河蒲津桥第一座浮桥始建,至今已有2500多年,唐代铁牛浮桥正好位居其中,成为蒲津桥伟大的转折点。然而,那座神奇的被当作永不沉没的大浮桥在建成五百多年之后还是付之东流了。

中国民间有句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比喻世道变迁、盛衰无常。偏偏这句话就诞生在蒲津桥的黄河两岸。

据史书记载,公元1222年,蒲津桥在金、元争夺蒲州城的战火中被焚。然而,七百年前那场大火之后,蒲津桥再没沿用过。但是,铁牛至今还在,并没烧掉或破坏,重建蒲津桥并非难事。那么,如此说来蒲津桥的毁灭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回顾蒲津桥的历史,就会发现从2500年前诞生到1200年前唐朝把它改建成铁索浮桥,几乎所有建桥的朝代都把首都建在长安附近。因此,作为通往长安的交通咽喉,蒲津桥的兴衰很可能跟长安城的命运息息相关,位于长安城旧址上的西安市,虽然是中国七大古都之首,却在唐代以后再没有成为中国的首都。近一千年来,中国著名的都城都设在东部地区。长安城沉静了,蒲津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从蒲州城沧桑的容颜中,我们不难想象当年蒲津桥的失落。

然而,蒲津桥真的就这样衰亡了吗?没有。北宋朝廷为了加强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控制,还是非常重视对蒲津桥的维护的。宋真宗就曾亲自到蒲州渡河桥、观铁牛,并多次下令清除河道淤泥,加固黄河堤岸,植树造林。然而,随着南宋朝廷南迁杭州,蒲州城成为金朝的辖地。虽然金朝也有专管蒲津桥的guan员,但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已经有些力不从心。终于,随着元朝军队的南下,蒲津桥在战火中毁于一旦,就连蒲州城也因无兵把守而缩小了近一半。

蒙古铁骑踏进中原,战争频繁,黄河上游大量的森林植被遭到了破坏,黄河下游的泥沙不断顺水而下,致使“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变成现实。从那以后,蒲津铁牛置于黄河两岸也就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年长日久,人们竟然不知它们到底有何作用,都把它称为“镇河铁牛”,神奇的传说也应运而生:铁牛叫,水来到,不是淹城池,就是毁禾苗。站在城楼用目观,八个铁牛镇河湾,河神水怪吓破胆,秦晋百姓保平安.....

.蒲津桥的毁灭虽然命中注定,但还是摆脱不了人的责任。蒲津桥所在地紧邻中条山,据考证,黄土高原曾经都是森林密布,水源丰富,由于战争以及人类无休止的砍伐,才仅剩下少有的绿色家园。难怪专家认为,气候变化后,水土严重流失才是蒲津桥毁于一旦的罪魁祸首!

黄河虽然神圣,却又是桀骜不驯、脾气古怪的。从远古传说的大禹治水一直到近现代,黄河水患始终是人们谈虎色变的话题。

蒲津桥东岸铁牛沉埋了近一个世纪破土而出,重见天日。然而西岸的铁牛它们又在哪里呢?或许,只有找到它们,才可能得到蒲津桥跨度的正确答案。但,据史书记载,西岸的铁牛在400年以前早就隐没在黄河不见了踪影,再也没有露头......

蒲津桥,一座飞架天险奇迹般的大桥!有了这样的桥,人类才跋山涉水走到今天。蒲津桥作为黄河第一桥已经成为了历史,它既有人世间的世态炎凉,也有大自然的翻云覆雨,它犹如一条巨龙在洪水中挣扎了一百余年,终于消失了,它的一世英名也变成了若隐若现的传说,但后人仍然分享着古人的智慧,在铺设着更宏伟的桥梁。

夕阳西下,铁牛雄姿依旧,蒲津桥似乎在晚霞中闪现......
275775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