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盐湖区累德村杨姓与河津市樊家庄村杨姓渊源考

2087 0
发表于 2024-10-30 11:13:35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盐湖区累德村杨姓与河津市樊家庄村杨姓渊源考
累德村杨氏家谱局部

盐湖区累德村杨姓与河津市樊家庄村杨姓渊源考
“创建纽孝子祠引”碑

盐湖区累德村杨姓与河津市樊家庄村杨姓渊源考
清乾隆十二年,累德村杨氏合族所立始祖杨公之墓,碑上部中间书“水源木本”四字。

盐湖区累德村杨姓与河津市樊家庄村杨姓渊源考
累德村的古杨树

盐湖区累德村杨姓与河津市樊家庄村杨姓渊源考
累德村的孝子槐

杨文斌/文

盐湖区泓芝驿镇累德村,是一个由我国古代帝王赐名的村庄。

(一)

据安邑县志记载:纽因,南北朝北周时人,性至孝,父母丧,庐于墓侧,负土成坟。庐前生麻一株,高丈许,环围合拱,枝叶郁茂,严冬不改,有鸟栖其上,因举声哭鸟即悲鸣相应,时人异之,周武帝表其闾,擢授甘棠令。

其子纽士雄,生于隋朝,质直孝友,父殁,亦庐墓侧,负土成坟。庭前有一槐,甚茂,及士雄居丧,树遂枯,服阕,还宅,槐复荣,文帝闻之,叹其父子至孝,下诏褒美,号所居为累德里。

这段话中提到:“纽因,南北朝北周时期人,极尽孝道,父母去世后,在墓地的旁边搭建一所简易的住所,住在里面服丧三年。住所前长出一株麻,高一丈左右,将住所环围合拱,遮阳挡风,而且枝叶繁茂,严冬不衰。有鸟落其上,纽因在放声大哭时,连鸟都被感染,随之悲鸣相应,当时人们都感到奇异,周武帝对其进行了表彰,任命他为甘棠县令。”

甘棠县后为寿安县,即现在的河南省宜阳县,当时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属战略要地,可见周武帝对纽孝子的器重,同时说明纽孝子的精明强干。

文中又说,纽因之子纽士雄,生于隋朝,为人朴实正直,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善于与同僚朋友相处,从不说伤害别人的话。父亲去世后,他也在墓地的旁边搭建了一所简易住所,住在里面服丧三年。他家庭院前有一槐树,长得很茂盛。在他服丧期间,槐树枯萎,服丧三年回到家中,槐树重新发芽恢复到原来那么茂盛。隋文帝杨坚听到后,感叹父子二人至孝、两世俱善,下诏褒奖与赞美,将他们父子居住的村子赐名累德里,有德孝承传积累之意。

上述庭前古槐,现仍茂盛地生长在累德村村西门口大巷南,树高超10米,主干高5米,胸径超1.3米,冠幅超13米,已被收入《山西古稀树木》一书。

纽因父子的孝行事迹,《北史·孝行传》《隋书·孝义传》《四库全书》《万姓统谱》等均有记载。

此后历朝历代,累德村人不仅以居住本村为荣,而且为人至孝,代代传承。

为人之道,以孝为先;为官之道,以德为重。只有孝顺父母、忠于国家才能算是有德,才能称之为好人、好官。

举孝廉是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纽氏族人由于重视读书和德孝,都先后考取到各地为官。

根据史料记载,由于元朝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到元朝末年,全国人口锐减,一个村仅有一户人家的情况很多,累德村变成了空村,皇帝赐名的德孝村将会消失,先辈们倡导的德孝之风在这里将无法传承。为此,累德村与河津结缘。

(二)

河津市位于运城市西北隅,黄河、汾河交汇处,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皮氏县改为龙门县,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改龙门县为河津县,1994年河津撤县设市。

河津地形由北及南,两端高中间低,似一马鞍。中间县城周边及河槽的几十个村庄,由于黄河和汾河的作用,水面很浅,人畜用水方便,农业具备园畦灌溉条件,旱涝保收,因而人口稠密。北边吕梁山山根下的几十个村庄,由于有瓜峪、神峪、遮马峪三股山泉水自流灌溉,方便人畜用水,农业旱涝保收,人口也很稠密。

而处于河槽和吕梁山中间的樊家庄村却极度缺水,地下水离地面100多米,人畜吃水要用30毫米粗、100多米长的麻绳绑上荆条编的柳罐,用轱辘来绞,且需要两个壮劳力配合,一人绞一人拽绳,绞三柳罐才够两桶(即一担),用水浇地是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农业生产完全靠天,因而人少地宽,比起该县其他的樊姓村(如樊村、樊家坡、樊家峪等),条件逊色很多。隋朝初年,樊家庄村本就不多的人,全部迁徙了。

此后,便由隋朝皇帝杨坚的后代在的樊家庄繁衍生息,直到今天。

隋朝开国皇帝杨坚生了5个儿子,隋炀帝杨广排行老二。杨广登基后,将大哥杨勇及其儿子全部赐死,老三老四老五对杨广极为不满,有的被杨广削减爵位和关押,有的为了保命就隐居民间,其中一个(也就是笔者的始祖)来到了当时龙门县的樊家庄村,之后杨氏独姓在此生活。

始祖到樊家庄村后生了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又生了4个儿子。随着人口繁衍增多,杨家后辈早已出了五服。为了便于家族管理,杨家族人将杨家设为南北两部分、东西四支,以早期的四家为首设立4个祠堂,分别是东北支、东南支、西北支、西南支,各支都建了专门的祠堂,且有祠堂用地,凭借地租来保证祠堂的开销。

每年清明节,族人都要到祠堂集合,按辈分排好队、上祖坟。回来后,会给每人发一个大白馍。蒸白馍时,会在上面中间立一个鸡蛋,鸡蛋上面盘一条用面捏的小蛇。这是专门在清明时节为男性做的馍,领了馍就分开上自家的坟了。

东面两支的老人去世后,由西面的两支人敲锣鼓。西面两支的老人去世后,由东面的两支人敲锣鼓。由于是无偿的,所以叫送锣鼓。

儿女结婚,本祠堂人是必然通知的,其他祠堂人是选择性通知的;男孩娶亲的次日,要给本祠堂每家都磕头。

(三)

明朝初年,杨家4个祠堂中年龄最大、辈分最高的一个族长,晚上梦见有位老者对他说“安邑累德”“安邑累德”,说了好几遍。老族长有文化,知道安邑,知道累德,也知道杨家有位先帝赐名累德里的故事,但理解不了老者对他说这些的用意。

第二天晚上,老族长又做了同样的梦,早上起来,他反复琢磨:“难道说,这是杨家先帝给我的什么指令?”老族长凭借阅历和责任心,决定到累德看看到底咋回事,便约了几个有见识的族人,坐上马车到了累德村。

他们从西门进村,首先看到相传的那棵槐树。虽然槐树看上去有几百岁,但依然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再往里走,看见一间间房子都落满灰尘,像是许久未住过人了。他们把这个小村子转遍了,却未见到一人,也未发现人畜生活的痕迹,最后在村子的最东面,发现一棵刚长出来的杨树,虽嫩枝嫩叶,但长势旺盛。

看到这里,老族长及几个族人一致认为,杨家祖先文帝在点化他们:累德里不能消失,德孝之风需要杨家传承!

从累德村回到樊家庄后,老族长与族人商定,从杨家找一位身体好、有文化、有孝心、懂礼数的年轻人去累德村居住,将那份德孝文化传承下去。最后,他们将选定的杨均礼派到了累德村。

杨均礼到累德村后,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首先将朝廷拨款所建的孝庙进行了修复。同时,对其他姓氏所留的祠庙作了管护。有个黄家祠庙,杨家后人就管护了好多年。为了让大家记住累德、知道累德的来历,杨均礼在村西门口矗立了一通“纽孝子故里辩”石碑,碑文载明:“累德里者,隋文帝旌纽氏父子之孝,而特赐其号。即余所居之累德村也,沧桑变而里名如左,所谓流芳百世者,其人之墓在村之北,原俗呼为麻茂坟……即所谓麻壮鸟悲,古槐复荣……而余村则童稚亦悉其事如道家常……”此碑现在完好保存于累德村村委会。

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在累德生员杨雁举、杨雁淳二位贤士倡导下,村里为纽孝子父子建祠一座。“创建纽孝子祠引”碑中写道:旨建坊入祠,誉为旷典,夫安邑为神禹旧都,历代以来,忠孝节烈,后先接踵,载在史册,考周隋时孝子纽公讳因暨子讳世雄,两世俱善,居丧负土成坟,庐于墓侧,一则栖鸟声哀,一则古槐再茂,当时旌表其里号为累德,至今千有余年矣,赫赫若前日事,余曰:“此盛德事也,君子过孝子之闾必轼。”此碑现在完好保存于累德村村委会。

杨姓在累德村已传到第23代,现在全村人口接近900人,80%为杨姓。几百年来,累德人以德孝为荣,也以德孝规范个人行为,妻贤子孝、邻里和睦,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前,累德村一直是“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原运城县知识青年下乡点。改革开放初期,村“两委”就发动群众种植王过酥梨,带领村子成为早期致富的村子。现在,全村种植王过酥梨和红香酥梨,已达2000多亩。
27599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