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初揭绛守居园池影壁的匾额似篆非篆缪篆之谜

2106 0
发表于 2024-11-5 16:14:0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初揭绛守居园池影壁的匾额似篆非篆缪篆之谜
嘉庆十年(1805年)出版的《金石萃编》

初揭绛守居园池影壁的匾额似篆非篆缪篆之谜
绛守居园池“影壁神字”

初揭绛守居园池影壁的匾额似篆非篆缪篆之谜
“万鸟舞庭”缪篆体

新绛,古称绛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中“绛守居园池”是我国北方现存最古老且唯一的一座隋代州府园林。

绛守居园池有一青砖砌成的影壁,影壁中间是一个六角形门,门两旁与上方有镂空的花墙,门前有一座假山石。六角门的上方,有一方由四块刻石对接的匾额,上书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古朴而深厚,清晰但很难认。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学士在这里驻足良久,百思不得一解。因为这四个字,至今仍无确切答案,被称为“影壁神字”。

韩海安/文

匾额之谜

绛守居园池原为州府衙门的后花园,当地人称“一中花园”。20世纪80年代,我在一中上学,它是我们学校的后花园,与之朝夕相伴了6年。

据《新绛大观》记载:“整个花园以子午梁为分界,分为东西两园。东园有宴节楼、望月台、苍塘、六角门洞影壁、梁公祠,西园有半亭、虎豹门、洄莲亭、洄莲池。东园北部嘉禾楼的左前方,有一道青砖砌成的影壁,上书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古朴而深厚,清晰但很难认。许多文人学士对此匾额避而不谈,因为这四个字,至今仍无确切答案。”

如今已经80余岁的几位老者回忆,70年前在绛垣中学读书时,一位国文教师曾说过,匾额上的字是“人闲若雀”。

又据《天南地北新绛人》记载:“六角门洞的建筑叫影壁,影壁前有怪石堆起的两座假山,曲径通幽。在造园中采用影壁划分空间,利用影壁的门洞使空间形成半隔半连的局面,增加风景的层次与深度,形成曲折回旋之感,最引人注目的是影壁门洞上镶嵌的四个大字,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至今它仍是绛州十大谜之一。”

因字体古怪,难以辨认,多少文人墨客、专家教授望文感叹,至今无一准确说法。据初步断定为“紫气无疆”或“绛守无疆”两种说法。

随着网络的普及,掌握的资料越来越多,科学论证、交叉论证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其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文字猜想,应该研究包括谁是书写者、为什么这样书写等在内的综合考证。就好比当年的哥德巴赫猜想,经过一步步的分解,猜想终究会成为定论。“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逐步撩去蒙在绛守居园池的神秘面纱,探究并还原出历史的真相。

人闲若雀

若说这四个字是“人闲若雀”,那可与匾额上的字差别太大了。为什么几位老者回忆他们在读中学时的老师认为是“人闲若雀”呢?会不会是另一块匾额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我找到了北京林业大学赵鸣等发表在《中国园林》杂志2000年第1期上的《绛守居园池考》,文中写道:“莲池东北有小土山,土山东为一照壁,面西,上有‘人间若雀’砖刻横匾,旁有牡丹台。下甬道东行有假山,再往东有照壁,门顶有石刻篆额‘紫气无疆’四字。”

由此可见,园内应该有两座照壁,其中,东园的照壁即为现存的照壁;西园的照壁位于莲池东北处,上面题为“人閒若雀”,“閒”与“間”相似,赵鸣老师记录成了“人间若雀”。后来西园的照壁毁了,那位国文老师说的“人闲若雀”应该是西园的照壁题字。

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时,阮仪三教授的名字进入我的视野。阮老是平遥古城的守护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努力促成平遥、周庄、丽江等众多古城古镇的保护。阮仪三教授的《绛守居园和新绛县城》《隋唐名园之城》,记载了他与“绛守居园池”的渊源。“西墙依壁有半亭,东面有一影壁以相对应。池东北有小土山隆起,周围树木茂盛,绿草茵茵。”正好印证了我关于西园另有一影壁的猜想。

之所以有人说这四字是“人闲若雀”的谜底解开了,应该不是东照壁所题,而是已消失的西照壁所题,东照壁四个字“人闲若雀”应该是个张冠李戴的误传。那么“人闲若雀”是什么意思呢?它和东园的照壁匾额又有什么联系呢?

照壁谁建

如果能找到是谁建的照壁,从其生平事迹或诗文日记,甚至书信来往中会直接发现这四字答案,或是至少能发现蛛丝马迹,总比单纯考证文字要丰富有趣一些。

1962年,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的王冶秋亲临园池,拜读樊宗师的《绛守居园池记》,写下《拨开“涩”雾看园池》一文,并刊于1962年2月13日的《人民日报》。他写道:“直到光绪二十五年还有位州官李寿芝重新修过,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些建筑规模和奇形怪状的碑刻,大约就是这位‘风雅’之士的遗留。”

《中国园林》上《绛守居园池考》写道:“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园池又几毁坏殆尽,知州李寿芝‘以园池遗址,缭以周垣,重加建筑,亭榭渠塘,一如旧制。’”

《新绛大观》记载:“查唐代绛州刺史樊宗师所作的《绛守居园池记》,未提及此事。有人推测隋唐时代尚无此建筑,不然,樊公连虎豹门内的壁画都详为描述,岂能不将此处石额提上一句?据说是清代光绪二十五年绛州知州李寿芝修园时加筑的这一影壁。”

种种记述均指向了这位绛州知州李寿芝在光绪年间整修了绛守居园池。

《新绛县志》记载:“宴节楼面宽三间,楼高二层,歇山顶,屋顶琉璃瓦装饰。檐下有清代李寿芝题写‘远山如黛,大河前横’的匾额。”

北京林业大学赵鸣等发表的《绛守居园池考》写道:“穿门而过到达嵩巫亭,亭周围迎春花很多,亭上对联写道:‘值春光九十日最好是几杆竹几朵花;与良友二三人消遣在一局棋一樽酒’”。

2018年9月团结出版社陶琦编著的《张掖对联》介绍,清康熙年间,靖逆侯张勇在张掖任甘肃提督。请李渔千里迢迢来到张掖,为其修建“一园”。而若干年后,李寿芝仿照李渔所建的“一园”,又在一旁修建“又一园”。

据《中国书院楹联》介绍,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修建觻得书院,院后有一园,名“又一园”,有《又一园修禊序》,介绍园中胜景,参与过创修觻得书院、曾担任过张掖县知县的湘人李荇仙发起并在书院建起了周公祠。其中“又一园”联:数行柳数丛花料当九十春光,别绕雅趣;一局棋一壶酒好与二三良友,共畅幽情。

可见,湘人李寿芝(字荇仙)先是在张掖当知县(1885年),后在绛州当知州(1899年),是他把两地的官府花园“联”结在一起。

在重修绛守居园池(1899年)之前的14年(1885年),李寿芝是张掖县知县,主持修建了“又一园”和“觻得书院”。他有修建园林的经验,也有题匾题对的雅好,所以在重修绛守居园池时增建照壁并题写匾额,很符合其一贯风格。再结合东园东北处宴节楼他题写的“远山如黛,大河前横”匾额,可以说浑然一体了。

我的答案

2018年11月,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汾阳温学鹏书友,知道他对古匾额很有研究,于是与他探讨这四个字。他由于习过禹王碑,认为是“万寿无疆”。但是又觉得不太对,封建皇权社会一个州府花园怎么敢挂“万寿无疆”?那是要杀头的呀!这样,研究又搁置起来了。

时间进入2024年,我8月份去银川出差,破解了银川承天寺的残缺砖雕匾额,这大大激发了我想彻底解决绛守居园池匾额之谜的兴趣。

于是,有了我前一段时间的系列考证文章《跨越时空的“联”结》,对重修绛守居园池的绛州知州李寿芝本人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

在寻找李寿芝有关资料时,发现了他任赵城知县时为赵城广胜寺题写了“宝筏金绳”。当时他用的篆体就不是传统的小篆而是缪篆,想必这位老先生也是位文字大家。从他三哥李寿蓉《致李眉生同年书》,知道了李眉生与他的师生情谊,李眉生也是一位金石大家。

《新绛大观》记载:“据悉,全国至少还有两处有似符似字、似篆非篆的神秘符号,一是在贵州西北部的赫章县,名曰《夜郎天书》。一是在绍兴禹庙(原在衡山)的岣嵝碑。”

那么就从岣嵝碑(又称禹王碑)入手!我先后找到了四个版本(分别是湖南岳麓山、浙江绍兴禹庙、四川北川禹庙及八大山人临摩)的禹王碑,这四个版本均出同一母本,但均找不全这四个字。

李寿芝老先生是如何学禹王碑呢?他会选用哪个版本呢?会不会不是用禹王碑的拓本,而是某本书中的禹王碑帖呢?于是我又遍寻《秦印文字汇编》《古玺文编》《增订汉印文字》《缪篆分韵》《战国文字编》及《金石萃编》。

果然,从嘉庆十年(1805年)出版的《金石萃编》找到了“禹王碑又名岣嵝碑”的另外一个版本,其中明显有两个字的写法异于其他版本,更接近于绛守居园池的匾额写法,而且这四个字都能对应找见。我把这四个字剪贴在一起,与原图仔细对比,果然相似度90%!

查《金石萃编》中杨慎的对应翻译,发现这四个字是“万鸟舞庭”,它是何意?

联想到西园的“人闲若雀”,会不会东西园的两个照壁,凑成一个对句?“人闲若雀,万鸟舞庭!”再配上东园宴节楼的横匾“远山如黛,大河前横”连起来,远景、园景都有了。

远处的峨嵋岭如窈窕淑女的眉黛,近处南向而西折的汾河静静地在眼前横流;园内迈着雀步悠闲的游人,万鸟和鸣,时而飞起,时而落枝……构成一幅山水园林图,这也许正是绛州州官的苦心造景之意。
27659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