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东汉绿釉陶井再现汉代古井风貌

1440 0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东汉绿釉陶井再现汉代古井风貌
文物名片

主角:东汉绿釉陶井

出生时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尺寸:高40.5厘米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井,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变迁息息相关。早在先秦时,就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记载。那么,我们对井又了解多少呢?

在运城博物馆的展厅中,陈列着一口珍贵的东汉绿釉陶井。该陶井通体施绿釉,整体由井亭和井圈组成,亭内有井架、辘轳,井架两侧有龙头形装饰。凑近一看,井沿上还有一只汲水用的小水罐,小巧精致。这口凝固的绿釉陶井,浓缩还原着古代水井的样貌,也流动着千年的时光。

看着这件精致的文物,不禁联想到这口水井的“真身”来自哪里?它也许就在古河东城边或者村落的某一处。对于那里的人们来说,它是朴实无华但又至关重要的存在。水井上方的亭子,为前来取水的人遮蔽风雨和烈日,也让井中的水免受污染。一只水罐静静地搁置在井台边,也许里面早已盛满了甜甜的井水,方便过路的人们取水解渴。

井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饮水的重要设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后逐渐发展为农业灌溉的设施,普遍应用于人们生产和生活之中。

据资料显示,我国的原始水井最早见于长江下游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第二文化层(距今约5000多年),河南汤阴白营、河北邯郸涧沟也都发现了原始水井遗迹。田野考古发现,最早的古代水井是那种临近地面水源的渗水井,如浙江余姚河姆渡的水井,就是一种以圆木搭成井字形井干支护的渗水井。夏商周时期的古井也多为土坑井,而战国秦汉以后的古井,则分别出现了井甃和榫卯砖、楔形砖及普通砖支护的井壁。

进入汉代,由于相继采取了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与农业密不可分的灌溉技术也有了极大的发展。1951年,在河南省泌阳县板桥村就发现了11个东汉晚期水井。这些遗迹的发现和陶井的出土,说明当时的农业灌溉规模和造井技术已有一定的发展。运城博物馆馆藏的这件绿釉陶井,就是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面貌的生动写照。

水井的发明使用,使人们不再依赖于地面的水源,扩大了定居与活动的范围,水井的存在也意味着有相当人口的聚落的形成。水井的普及为周边居民生活带来了便利,也使手工业生产和城市布局发生了变化。过去必须建在河边的手工作坊,有了水井之后,就可以建在远离河流的地方,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市井的热闹和文化的繁荣。

“石头旋顺井中间,枣木腿儿站两边;四把月子木轴挂,八只柳罐分上下;井台四边四壮汉,羊肚手巾好打扮;乌黑裤子白褂褂,圆口布鞋白袜袜……”在稷山国家板枣公园中,就有这么一口甘棠井,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也映照着河东人民辛勤劳作的气质。

在古时,当地灌溉大多用北山上的涧水,但十年九旱,极大影响了本地农业的发展。明万历年间,时任稷山知县刘三锡,在此破皇禁而凿井四眼,使当地枣园旱情顿解,村民受惠。而时间走到今天,当地村民除了枣园里的日常耕耘,还会在甘棠井旁进行传统的汲水表演。在一声声号子声中,村民们边唱边劳作,将从古井里打出的水浇灌在千年的枣树旁,演绎千百年来村民劳作的场景。

井是古时人们生产生活的中心,也是社交生活、信息传播的中心。这里盛满了人们生活、生产所用的水源,流传着英雄佳人的故事,吟唱着传承百年的歌谣,也源源不断地滋养着一方土地一方人,滋养出文化上的一脉相承。

杨颖琦 文图
27831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