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王炳坛为恩师加天爵悬“绛帐长春”贺寿颂德
加庄村因姓氏而得名。原名加家庄,以加姓先人居于此而得名,其后简称为加庄。加庄村加氏源于唐代李渊一族,隋开皇九年(589),为逃避隋朝灭李,其始祖从太原逃至稷山县,改李姓为加姓,始建加家庄;明正德八年(1513),加庄举人加睿在村中创建碧泉书洞教化后人;明末流寇猖獗,庄人在村西高岗之上筑堡,名叫加庄堡。咸丰十年(1860),庄人创建昆仑书院,学者聚此,敬业乐群。据村里退休教师加守义讲,解放初,加庄村仅有五百来口人,一百多户人家。村子被清清涧水围绕着,涉水的小桥就有八九座,在崖上经常见到野鸡狐狸。村南有个大池塘,可供全村牲畜饮水用,池塘鱼虾出没,旁边长满垂柳。南门外的大槐树下有石桥流水,妇女们就在桥下洗衣服。桥西有个满水井,井水常年不停地往外溢水。疙瘩庙下也是长流水,渠面宽阔水流急湍。因常年有水,加庄便把沟底也改造为水稻田,据县志记载,明清时期稷山的水稻种植约有近万亩,加庄就是稷山的小江南。
村落建在盆地的中心。出村便是沟,四面是疙瘩。有道是:一疙瘩、二疙瘩,三 疙瘩连着四疙瘩;堡子疙瘩、北疙瘩,蹩儿疙瘩村门下。合作化前单干时,田间地头散落着各家各户打下的水井,井水很浅。有钱的人家用斗子水车或“洋水车”套牲口拉着转圈抽水浇地。没钱的便在井上支起木头做的“旋奋”,四个人各撑一个月子把,用柳罐往上提水浇田。
加庄圪塔民国时期办有学校,培训“童子兵”。日寇侵华驻稷山加庄圪塔是个制高点,能控制县城,便在上面建了炮楼,的县城西城门楼上的哨兵,遥相呼应,控制八路军活动。加庄水库就在现在的民乐园北端,五龙吐水之处,当时水面面积达十亩之大,水深处约2米之多。中间有拱形门洞形石桥一座,水丰时,淹住石桥洞,因离县城近。夏季炎热时,县城群众学生在此游泳戏水,因为方便,多时达百余人之多。60年代叫“加庄五一水库”。
加庄村西北约300米是加庄堡址,四周皆为耕地。平面呈椭圆形,东西长140米,南北宽69.5米,分布面积9730平方米。是加庄村一处明清时期的民堡遗存。西南堡墙中部设1砖券门洞,顶部已毁,宽约2米,高约2.5米,深约8米。堡址内有土窑洞5孔,地表散布有残砖断瓦。2010年5月26日,被稷山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加庄村藏龙卧虎,明嘉靖1522年,加庄村加传中举,后任直隶广平府曲周知县。他为官清廉,治理有方,带领百姓整修道路,疏导河渠,为曲周百姓做了许多善事,可谓爱曲周如故土,敬百姓若父母。在家守孝期间因哀伤而卒,年四十四岁。加传母亲和夫人均荣诰封为太孺人。其事迹载于《山西通志》。
还有教坛名师加天爵(1787-1865),人称“碧泉老夫子”,他清嘉庆年间考取秀才,遂为贡生。清道光四年(1824)始,他在碧泉洞设私塾教书,治学谨严,寓情于教,嘉惠后学,泽被八方。原家庄王炳坛曾拜加天爵为师,就读于碧泉洞。王炳坛( 1819 至 1893)天资聪明,道光二十六年( 1846)考中举人,咸丰四年 (1853)京城会试成为二甲进士,供职兵部。咸丰六年(1856)正月,王炳坛不远千里归故里,为恩师加天爵七秩华诞祝寿,悬“绛 帐长春”之匾,以颂其德。
近代该村明贤辈出,有全国模范民事调解员马森旺,有优秀教师加明炎(1919-1995)和加守义 ,二人著书立传,名传河东。有枣树专家郭顺牛、阴稳学等名人。
明代隆庆年间,加家庄属邢家庄里辖;清顺治二年(1645)归并里甲时,属平和里辖;民国8年(1919),简称为加庄,属第一区辖;民国37年(1948)为一区加庄行政村;1953年属四区姚村乡辖;1958年为西社公社管理区,后为城关公社加庄生产大队;1984年属城关镇辖;2001年撤乡并镇,城关镇、管村乡、下迪乡、杨赵镇合并为稷峰镇,即为稷峰镇加庄村。
加庄东至西北街,西至平陇,南至西街,北至吉家庄。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403米。全村有居民310户,1324人,有4个居民小组,全系汉族。耕地面积1.26666平方千米,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红枣为主。
作者简介
作者:杨继红,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稷山县作家协会主席。毕业于广西大学中文系创作班。出版专著《稷山民间传说》(荣获运城市委五个一工程优秀文学奖)、《百家评述名医杨文水》。作品散见《广西文学》、《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名人传记》、《运城日报》等报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