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六尺巷承载着何种历史智慧?

1492 0
发表于 前天 10:1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网上资料:

  历史沿革

  六尺巷 - 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全长100米、宽2米,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巷道两端立石牌坊,牌坊上刻着"礼让"二字。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6年,桐城市对六尺巷片区进行开发升级。

  历史典故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为一段历史佳话,源于张家与邻里之间的土地纠纷。

  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供双方出入使用。后来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双方争执不下,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这时,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要求他出面解决。张英看了信后,认为应该谦让邻里,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明白其中含义,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guan员,六尺巷典故主角。

  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

  文化价值

  "六尺巷"作为一个文化的新载体,其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的"宽"不是宽在"六尺"上,而是"宽"在人们的心灵境界与和谐礼让精神上。六尺巷文化意蕴生发的根源,虽然局限在张英与吴家的个人道德层面上,但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

  社会评价

  时任国务委员唐家璇:六尺巷里曾诞生过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们经常拿出来量一量;更是一种人生修养境地的隐喻,值得我们经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人民日报》

  我的评价:

  人物身份  网上说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安徽桐城人,清朝guan员,六尺巷典故主角。清康熙年间,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

  邻居吴氏,历史未载明其身份,一般多认为是经商或读书的平民。

  我看,吴氏不是平民,也不是小康人家,而 巨商大賈或绅士之类的“名门望族”。巷子100米长,两户人家,与对面张英官邸对应,吴家的宅院也不会小,不可能是平民百姓。

  一家封建官僚一家封建士绅,都属封建统治阶级。两家为争一块“隙地”打官司。“隙地”指空着的地方,是不属于任何一方的官地,实际是两家院落之间一条巷子,吴家要建新房,想占这条路,张家人不同意,是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文化价值  网上说,典故所包含的谦和礼让精神实际上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它凸显的是官方怎么对民众的态度和利益之争的立场,以及解决矛盾的方式,是一个时代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它昭示中国人民追求和谐的传统美德,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故事告诉世人,大度做人,克己处事。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我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有两种,一种是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剥削阶级的思想文化,一种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劳动人民的思想文化。封建剥削阶级对劳动人民不会”谦和礼让“,劳动人民在剥削压迫之下只能忍气吞声,逼急了也会造反。封建剥削阶级内部常有狗咬狗的內横,少数表面上的”谦和礼让“并不是”处理官民关系的范本。“不会”闪耀着超越时空的思想光辉。“要劳动人民”大度做人,克己处事“,”修行正己“,就是不要反抗统治者的剥削压迫,也不会”走出人生天地宽,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无愧后人的历史评说。“

  社会评价  网上说的是一些高级guan员的评价。六尺巷,建成于清康熙年间。1985年,桐城市政府将"六尺巷"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4月,"桐城文庙-六尺巷"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16年,桐城市对六尺巷片区进行开发升级。这些都是改开后的政府行为,《人民日报》更是喉舌,当然反映当局的思想意识。

  网上说,1956年,毛泽东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说过一句诗:"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在与苏联驻华大使尤金的会面中引用这句诗,可能是毛泽东希望以一种委婉的方式表达对国际关系的看法。当时中苏关系处于特殊时期,虽然是同盟关系,但也存在一些需要协调的问题。毛泽东可能借此诗暗示,国家之间的关系不应过于计较一时的得失和利益纷争,而应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待彼此的合作与发展。

  也有可能是毛泽东在表达一种对待事物发展的乐观态度。尽管当时国际国内都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但就像长城历经岁月依然存在一样,中国的发展以及中苏关系的发展只要秉持正确的理念和态度,也能够在历史的进程中持续发展,而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或者矛盾所困扰。

  我认为,这些看法或许有一定道理,但毛主席绝不会违背唯物史观赞扬封建伦理道德的”谦和礼让“。可从毛主席读史词得到证明: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歌未竟,东方白。

  这里涉及到如何看待道德。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道德观念,没有任何一种道德是永恒不变的。恩格斯还指出不同行业也有不同的道德,但都受阶级性制约。所以,我们不能把封建剥削阶级的伦理道德,”谦和礼让““君子和而不同”等,当作圭臬。

尚天林 · 2024-11-22 · 来源:乌有之乡
27897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