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读李云峰的长篇报告文学《绛州澄泥砚》_文评_申文军

2089 0
发表于 2024-12-5 09:53:5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前不久,读到运城市作协原主席、文学评论家李云峰的长篇报告文学《绛州澄泥砚》,犹如沐浴春光雨露,品尝琼液佳酿,沉浸万千风光。该作品及其表现内容的意蕴之雅、源头之古、知识之丰、事件之新、情怀之浓、品格之纯,给人一次难得的阅读体验,不禁要把所思所想,一吐为快。

跨文体与跨界

李云峰既写文学评论,也写古代人物传记,还写散文,其散文创作,又分为历史文化散文、生态散文等,可谓跨文体写作的能手。特别是,历史人物传记和历史文化散文又需要以丰厚的历史知识、资料的挖掘、研究为根基,就是某个方面的半个专家,而这又涉及跨界问题。在这些跨文体和跨界写作中,其件件作品展现出作者丰厚的学养储备、思想见识、淳厚文笔和情怀品格。我想正是有这样的条件和基础,他才能再担重担、重辟新境,完成长篇报告文学《绛州澄泥砚》的创作。这一次创作报告文学,作者是要为当代非遗文化产业及其文化名人留下历史记录,作品既有对澄泥砚历史源流的深度探险探秘,又有对非遗文化产业的当代创业人生传奇的真实展现。前者如上所言需要历史知识和学养,而后者又要求作者具备纪实性、非虚构写作所必需的深度采访功夫乃至田野调查能力。这是更比记者的一种采访调查。就是说,《绛州澄泥砚》作为报告文学的新闻报告性文体要素,又使作者展现出跨文体和跨界写作的更多素质。作者通过5年的辛勤劳作,终于克服所有障碍和难度,实现了自己在跨文体和跨界写作的又一宽度的“跨越”。《绛州澄泥砚》终于付梓面世,走向读者案头。李云峰的创作特征,在我市代表性作家王西兰等人身上也有突出表现,当能给我们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们提供很多有益的启示。主要的一点,便是通过“跨界”丰富自身的思想、知识、文化经验、情怀和技能等素养,并通过“跨文体”写作,把针对于相关内容进行开掘的,更富宽度、深度和适合度的合金式文本奉献给社会和读者。正如不久前来我市举办“科技与文学”讲座的著名作家叶梅所言,要尊重自己的内心,但内心要广博,要使自我内心的“小水潭”,变成一个“大海”。这其实是由“小我”到“大我”的写作伦理维度、写作能力维度等多向提升问题。

非虚构的典型

报告文学是一种新闻报道和文学相结合的合金式的文体,本身就有跨文体的性质。它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真人真事,因之不需要小说的典型化手法,就能在文本中进行典型人物、典型事件、典型情感、典型细节等的塑造和刻画,因为它来自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生成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就是说,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型”本身就具有某种典型性和代表性,而不必像小说那样进行虚构的综合以实现人物的典型化。如鲁迅说的,“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这在《绛州澄泥砚》中也鲜明地体现出来。作者先是发挥自己创作历史文化散文的特长,对澄泥砚的历史源流进行了调研和追溯,对其作为文房四宝之一、作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砚之一的自然、历史和人文文化意蕴及价值进行了深度发掘和展现,然后主要用叙事散文的笔法,杂糅“小说式”的心理叙述,以及议论、抒情和新闻报道笔法,围绕技术工艺失传300余年的澄泥砚在当代重放光华的典型事件,完整地展现了蔺永茂、蔺涛父子等人重续澄泥绝技的怀古重文、立志践行、勤苦奋进,披荆斩棘而不畏艰难曲折、向远而行的心路和创业历程,展现了蔺霄麟作为第三代传人的初露锋芒,展现了蔺氏澄泥砚从研制、重现、参展,乃至经营、获得党政领导和社会贤达相助、国内国际获誉等多条线索、多个节点上的故事。在写蔺永茂面临是否恢复澄泥砚抉择时,如何说服儿子蔺涛继承澄泥砚研发时以及蔺涛在选择中对父亲的理解,把其所思所想展现得很真切、生动,并运用了人物视角的叙述手法。总之,《绛州澄泥砚》展现出中国非遗文化产业创业者特有的精神风貌、智慧风采、人格品质、情怀追求和人生境遇,具有重要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且作为正能量,是一种榜样的力量,具有强有力的社会示范性和引领性。从蔺氏一家三代的身上,我们既能看到蔺永茂对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特别是砚文化的无限热爱、精湛造诣和献身精神,也能看到蔺涛作为非遗工艺美术大师的另一面,即作为改革开放新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文化企业家的智慧和善于开拓的经营才能,也能看到蔺霄麟更具现代意识的工艺美术设计理念和经营理念。他们一家三代对绛州澄泥砚这一非遗文化事业和产业的重现和传承,是顺利的,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且成效喜人,同时在接班人问题上也是成功的。这些,从民营事业和企业角度,都具有普泛的典型性、代表性和示范性,能为广大民营事业和企业主以及全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另外,作品所反映的政府对非遗文化事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党政领导和社会贤达对绛州澄泥砚发展的“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也应是对企业人所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典型环境”的初步展现。报告文学的典型塑造是规约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因而它也许没有现实主义小说虚构型的典型塑造更集中、更综合、更凸显、更富审美,其特有的非虚构真实性却有一种令读者觉得“我在其中”的现实生活本身带来的震撼人心、启发智慧、共通共情的力量,并可以生成一种特有的更贴近现实社会人生的,令读者更有代入感的审美品质和社会认知价值。因此,在这个网络虚拟时代,作为文学作品重要文体的报告文学,就是一种向现实生活原生态真实回归的艺术品,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学艺术价值。

主体的提升

马克思有言,“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没有对象”。读《绛州澄泥砚》,使我们对中国传统澄泥砚文化和砚文化有了更深入、更细致、更全面的认知和理解,无疑为我们添加了一双“有音乐感的耳朵”。这样,澄泥砚作为非遗文化产品对我们来说,才不是“没有对象的”,才不是对牛弹琴的。我们在享用这一文化瑰宝时,才能领略其文化艺术意蕴,与其共孕一种生命灵性和审美自由。马克思还指出,“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其根本要求。在新时代,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不断提升,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要求,我们正在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文艺、体育等事业和产业,尤其要认识和体悟“为对象生产主体”这个重要命题。人们从来是在生产实践中。同时改造和提升自己作为主体的精神世界和能力的。对于以上事业和产业来说,其作为精神产品的维度、要素更加突出,只有不断提升人民群众作为主体的文化素养、精神素质和欣赏体验能力,使每个人都有一双“音乐的耳朵”,我们打造的“音乐”,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一是要利用文化、旅游等事业和产业等本身的“生产性”,让群众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进行“主体”的提升。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实施各方面强有力的有文体美普通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以及开展多种多样的社会、单位、业余、老年等文体美活动等措施,而不断提升群众的“主体”素养,从而,让文化“生产”和“主体”之文化消费相互促进,让群众有享用文化产品的主体条件,让生活美学、休闲美学等真正落实于人生历程中,以实现自己更为美好的人生,更为幸福的生活。再就是,在企业管理营销上,要积极破解消费者培育问题。而在这些方面,我想,李云峰的《绛州澄泥砚》就能起到这样的文化认知、审美教化作用。而绛州澄泥砚等非遗文化产品的发展,也必将会不断“生产”出自己应有的越来越宽泛的粉丝“主体”,从而不断使自己发展壮大。愿这双向的文化创造,走向灿烂美好的未来!
280161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