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回复

正史关公记载 缘何不足千言

2229 0
发表于 2024-12-5 10:22:11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正史关公记载 缘何不足千言
关新刚/文

关公作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应当是西晋初期著名史学家陈寿编撰的纪传体史书《三国志》。也就是说,陈寿撰写的史书《三国志》,不仅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还是中国文学史上首次出现关公形象的正史资料。因而,后人称其为一部承载着三国历史的史学巨著和文学大作。

可让人遗憾的是,在《三国志》全套65卷、总共36.7万字、涉及440余名三国历史人物的篇幅中,《魏书》占有30卷,《吴书》20卷,《蜀书》只有15卷,曹魏的内容几乎等于蜀汉、孙吴两家的总和。相比较而言,蜀史最为简略和单薄。诸如蜀汉军中关公、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如此重要的历史人物,都被揉到了一个列传里,而不是单独列传。尤其是在仅有的一个列传《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中,《关羽传》正文仅有950余字,《张飞传》780余字、《马超传》660余字、《赵云传》480余字、《黄忠传》250余字。就连曾为关公帐下主簿的廖化,蜀汉建立前他就在刘备军中,蜀汉快要灭亡时,他还在率军出征。对于这样一位贯穿于蜀汉历史、见证着蜀汉兴衰,且以“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而闻名的风云人物,他在《三国志·蜀书·邓张宗杨传》中的记载,也仅有短短的100余字。

由于《三国志·蜀书》简略单薄,《关羽传》中的记载仅有寥寥数语,使得许多重大事件和人生历程记述不详,也无从考究。究其原因,史上说法较多,归纳梳理应为4个方面。

一是蜀国不设史官,也无专人撰写蜀史。

有史料记载,曾协助刘皇叔统管天下的丞相和执掌军中大权的军师诸葛亮,执意在蜀国不设史官,也无专人撰写蜀史,从而造成蜀汉资料严重匮乏。

正如陈寿在《三国志·蜀书·后主传》中所述:“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

我国历朝历代很少有不设史官的,诸葛亮这位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军师谋士,在其主政蜀汉政权期间,为何“国不治史,注记无官”呢?分析研判后基本找出了问题的症结及原因。

其一,丞相本是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国政大事的guan员,相当于后来的总理、首相或行政院长。诸葛亮作为辅佐协助刘皇叔处理国家政务的蜀汉丞相,却主持朝政,执掌国事大权,这应是修史中的明显障碍。为免人诟病,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不设史官,不撰蜀史。

现实生活中,尽管诸葛亮勤勉谨慎,料事如神,但还是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差错。如马谡失街亭一事,诸葛亮“违众拔谡”,派遣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担当前锋,结果惨遭失败,诸葛亮无奈挥泪斩了马谡。

再如,《隆中对》只是诸葛亮对天下大势所进行的预测和规划,势必存在着不足和遗憾。然而,正是这些遗憾,导致荆州被袭,张飞遇害,刘备倾尽其兵伐吴,最后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使得蜀汉大伤元气,《隆中对》战略以失败而告终。毛泽东主席在点评诸葛亮《隆中对》时曾讲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主席说了,毛病出在隆中对。

其二,诸葛亮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治理国家和军事战略上,主观上他又过度谨慎,事必躬亲,大小事都要亲自处理,可能因为他自己顾及不到、不能亲自过问而放弃。

其三,蜀汉以光复汉朝为己任,自命为正统。如果修史,就等于承认魏、蜀、吴三国已取代“大汉”的客观事实,不应当自我否定修国史。

其四,我国历代大多是修前朝史,罕有修当朝史。即使修史,也是“盛世修史”。当时蜀汉并非盛世,没必要去修国史。

事实上,蜀汉在刘备和诸葛亮时代没有设置史官,但到了中后期就设有观阁令史和东观秘书郎史官了。《晋书》中曾写道:陈寿做过蜀汉政权的“观阁令史”。《华阳国志》中也写道:陈寿做过蜀汉政权的“东观秘书郎”。这两个官职都可以视为史官了。

就当时来讲,陈寿编撰《三国志》时,魏国已有由曹魏时期官修的王沈《魏书》,吴国也有三国时期官修的韦昭《吴书》等可作参考。而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官修史书可作参考和借鉴,使得《蜀书》记载十分简略。

有趣的是,虽然《蜀书》单薄简略,但在《魏书》中涉及到关公的有6篇;《吴书》中提到了关公的有9篇。或许这是陈寿拟通过他人话语或事件进而塑造关公形象,以弥补其《蜀书》单薄简略之缺陷。

二是西晋初期,拥曹魏为正统,尊魏贬蜀为主流,使得《蜀书》作为列传,只占帝王本纪《魏书》卷数的一半。

东汉末期,群雄割据,战乱不断,三国鼎立,作为蜀汉刘备来说,自认为出自汉室宗亲,从承接汉朝基业来讲,蜀汉应为正统。但对于曹魏来讲,则认为其政权是通过汉献帝“禅让”获得的。尽管“禅让”的真实性和自愿性有待考证,但至少曹魏有了这层合法的外衣,似乎从法理上赋予了曹魏继承汉朝的合法性。

况且从当时的地理位置上来看,曹魏雄踞中原,建都洛阳,而我国历史上又习惯把中原地区视为国家政治中心,象征着王权和正统,所以视曹魏为正统,似乎名正言顺,顺理成章。同时在那个时期,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形式上汉献帝刘协在曹魏,大汉政权在曹营,其后西晋又是接受了曹魏“禅让”而来的,如果曹魏不为正统,那司马氏政权就不合法了。

因而,陈寿作为西晋朝臣、史学家,当然要拥曹魏为正统,以尊魏贬蜀为主流了,因而在《三国志》中,《魏书》写有帝王本纪,而《蜀书》《吴书》就记为列传了。这是因为史上纪是帝王用的,传是臣子用的,所以曹操用的是纪,刘备和孙权用的是传,进而称曹操为武帝,刘备为先主,孙权为吴主。这种按等级划分的记述方式,表明了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所以,武帝与先主的地位差异,决定了本纪与传记的篇幅和字数的不同,所以《蜀书》作为列传,只占帝王本纪《魏书》卷数的一半,是有其原因的。

其实,对于拥曹魏为正统,称“大汉”,历史上也是有争议的。据记载,东晋时期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在述评三国史时,曾认为应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他甚至在临终前,还向东晋皇帝上表,系统地阐述了“晋承汉统”的思想。

三是蜀汉灭亡后,魏军钟会之乱造成蜀地成都混乱,大量皇帝诏书及皇宫文献被哄抢烧毁,蜀汉史料所剩无几。

公元263年,蜀汉被曹魏灭亡后,第二年驻守蜀地成都的魏军内部发生了“钟会之乱”,造成邓艾、钟会两位灭蜀统帅相继被害,蜀地成都乱作一团,大量蜀锦、金钱被抢,一些皇帝诏书及皇宫文献也被烧毁,就连蜀汉最后一位皇太子刘璿也没有保住性命,被乱军所杀。其后,西晋一统天下后,司马炎令其为三国修史时,陈寿所需求的蜀汉史料,已经是所剩无几了。

四是陈寿曾在蜀汉军任职,其父也为蜀汉军将领,但其身世际遇,可能会造成个人情绪上的负面影响。

陈寿生于公元233年,卒于公元297年,出生于蜀汉巴西郡安汉县,就是现在的四川省南充市,可谓土生土长的蜀汉人。

陈寿父亲曾为蜀汉军将领,本是马谡军事参谋。《晋书·陈寿传》中提到,在马谡损兵折将失街亭被诸葛亮斩首后,陈寿之父受到牵连,被处以髡刑,铁圈束颈,剃光头发,当众羞辱惩罚,之后回到家乡郁郁而终。

陈寿老师谯周,身为蜀汉人,却一直希望蜀汉被曹魏所取代,甚至还劝说过刘禅主动降服曹魏,因而在《三国演义》中被定义为投降派的反面典型。谯周老师的“亲曹”误导,或许会给自己的学生陈寿带来负面影响。

就陈寿本人而言,《晋书·陈寿传》也曾记载,三国时期蜀汉大臣黄皓和诸葛瞻都看不上陈寿。陈寿父亲去世后,他在守丧期间生病,因为让婢女送药,被当作桃色新闻,受到乡党贬议。此后蜀汉灭亡,司马氏号称以孝治天下,陈寿遂因此事,多年未被录用。

因而讲,陈寿个人的身世际遇,可能会给他编撰《蜀史》带来消极情绪。

事实上,造成蜀史相对简略偏少的历史缺憾,恰被后世王朝和先贤志士给予弥补。陈寿《三国志》出品27年后的东晋初期(317年),史学家王隐也编著了一部记载三国蜀史的《蜀记》。

陈寿《三国志》出品136年后的南朝宋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刘义隆以陈寿《三国志》过于简略为由,遣使史学家裴松之(闻喜人)为该书作注。裴松之聚焦于事实的增补和考订,并引用东晋史学家王隐的《蜀记》加以辨析,使《三国志注》与其他史料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链接,终将形成了一种“读《三国志》,必读裴注”的现象,并成为后人了解三国历史的重要史料和依据。
280174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