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禹都南北安邑回望

2114 0
发表于 2024-12-5 11:33:28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说起禹都安邑,相当一部分人是一知半解,提起南北安邑,绝大多数人是一头雾水。

大禹治水成功以后,建都安邑(山西夏县禹王城)。北魏时期,分成了南北两个安邑。那么,禹王城到底是北安邑还是南安邑?

热爱安邑史的粉丝们,形成了三大阵营:第一阵营认为:按照指南针方位和史书记载,禹王城是北安邑;第二阵营认为:不管方位如何,史书明确记载,禹王城就是北安邑;第三阵营认为:有的古籍记载是北安邑,有些古籍记载是南安邑,给人弄得不知所措,迷惑不解。各方唇枪舌战,争论不休。

通过查找各种古籍资料,终于水落石出,得出比较满意的答案:大家说的都没有错。因为在北魏时期,两个安邑先后都曾被称过“南安邑”和“北安邑”。

《通典》载:“后魏神䴥元年(428年)别置南安邑城,在禹都旧城之西四十里,分安邑之东立夏县。”

《山西通志·卷五·夏县》载:“北魏,南安邑:太和十一年(487年),于禹王城十五里置。十八年(494年),改夏县以属河北郡。后周改安邑郡。”

《平阳府志·卷之十三·建置沿革·夏县》载:“夏禹所都之地。周,毕公高封于此,春秋时晋献公灭之,封大夫毕万至威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分晋地,魏斯为诸侯地属魏。秦为河东郡。汉为安邑县境。南北朝,魏太和中别置南安邑县,始置夏县以禹旧都名。隋初属虞州后属河东郡。唐属绛州。五代属陕州。宋仍旧。金元属解州。明仍为夏县隶平阳府解州。”

《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一》载:“夏县,州东北百里。南至平陆县九十里。本汉安邑县地,后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别置南安邑县,后周(951年-960年)改为夏县,置安邑郡。隋郡废,寻属虞州,大业初属河东郡。唐武德初属虞州。二年县民吕崇茂据县叛,自称魏王,裴寂讨之,为所败。贞观十七年属绛州,大足元年改属陕州,乾元三年仍属陕州。宋因之,金改属解州。今编户六十六里。夏城,县西北十五里,相传禹建都时筑,一名禹王城,城内有青台,高百尺,或谓之涂山氏台。孔氏曰,夏县东北十五里有安邑故城。”

《乾隆夏县志•卷之十一•古绩》载:“夏禹王城,在县西十五里,鸣条岗周围三十里西南遗址尚存。省志古迹内又载:夏禹宫、忘川宫、世室今俱无考。南安邑城,后魏神䴥元年(428年),置在禹都旧城西四十里。”
禹都南北安邑回望
《光绪夏县志•卷一•沿革》载:“县境在禹贡冀州之域本安邑地带。(帝王世纪)云:‘禹都安邑,今邑有禹王城,基址即旧都也’。周初封姬姓之国号魏,春秋鲁闵公元年,晋献公灭之,封大夫毕万至威烈王,二十三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地,魏斯为诸侯地属焉。秦为河东郡地。汉为安邑县。北魏太武帝神䴥元年(428年)别置南安邑,城在禹都旧城之西四十里,分安邑东之地立夏县,因夏禹旧都,故名,距禹旧都一十五里。按(通典)云:‘安邑夏禹所都,后魏神䴥元年(428年)别置安邑城,在禹都旧城之西四十五里分安邑,东地立夏县’。(山西通志)云:‘后魏太和十一(487)年别置南安邑县,隶秦州河北郡’。(明一统志)云:‘后魏太和中,别置安邑县改为夏县,以禹旧都故名’。顧景范(方与纪要)云:‘后魏太和十一年(487)别置南安邑县,后周改为夏县置安邑郡’。夏县之名始此以上诸说,创建之年代不符未知,就是并存以借考至(路史)谓陕之夏县,周成王封夏公在此本侯爵恐不足信也。隋隶河东郡。唐初属虞州,按(方与纪要)云:‘虞州即安邑县,开皇十六年置虞州,夏县属焉’。贞观十七年隶绛州,大定元年改属陕州,寻还隶绛州。考文中子予之夏城,注隋即属绛州不独唐也。乾元三年后复属陕州都督府。五代汉改属陕州。宋因之。金真佑三年改隶解州。元因之。明隶平阳府解州。国朝因之。雍正二年改解州为直隶州县专属焉。”

《大清一统志》载:“夏都安邑,战国魏都,汉置安邑县为河东郡治,后汉及晋因之,东晋移郡治蒲坂,后魏改县曰北安邑,太和十一年(487)属河北郡,十八(494年)年改曰夏县,后置安邑郡,隋开皇初郡废属蒲州,大业三年属河东郡,唐武徳初属虞州,贞观十七年州废属绛州,大足元年属陜州,寻还属绛州,乾元三年又属陜州,五代及宋因之,金贞祐三年改属解州。”

中华民国四十二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安邑县》载:“夏禹所都。春秋时魏绛自魏徙此。战国为魏都。汉置县。今夏县安邑县之地。后魏分安邑为南安邑、北安邑二县。旋改北安邑为夏县。故城在今山西夏县北。即汉旧县。禹所都也。隋改南安邑为安邑。即后魏分置之县也。清属山西解州。民国移治运城。寻復故。属山西河东道。县境有盐池。”

1979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安邑》载:“1.古县名。在今山西夏县西北。相传夏禹建都于此。春秋时魏绛自霍(今山西霍县西南)迁此。战国初为魏国国都。公元前286年秦攻魏,魏献安邑,即此。2.古县名。秦置,之所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分置北安邑和南安邑县。3.旧县名。隋改南安邑县置。治所在今山西运城东北安邑城,先后为虞州、安邑郡治所。1915年移治今运城。1918年移回旧治。1955年又移治运城。1958年与解虞县及临猗(1960年又析出)、永济(1961年又析出)两县的部分地区合并设运城县。境内有盐池,历为我国著名产盐区。

”2020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载:“【夏县】秦:安邑县。秦:河东郡。北魏:南安邑县。北魏:北安邑县。北魏:夏县。北周:安邑郡。唐:夏县。”“秦置安邑县,治今县西北为河东郡治。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分置南、北安邑县,十八年(494年)改北安邑县为夏县,治今县西北禹王城。秦、汉、魏、晋皆为河东郡治。北周建德七年(578年)迁治今址,为安邑郡治。唐武德初废郡存县。”

各种资料表明,神䴥元年前后,北魏正与占据关中的赫连氏作战,北魏在之前始光四年(427)的战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了保障盐池的安全,方便对盐池的管护与发展,决定就近别置另一个安邑城,意在更好地管控盐池。盐池,那可是关系到国家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更是和人们的生命、生活息息相关的命脉和战略资源,必须严加呵护。但后魏神䴥元年(428年)的战局一度不利,以及其它因素,搁置下来没能得到具体实施,直至五十九年后的太和十一年(487年),才正式实施南北安邑两县设立。夏县被命名为南安邑,新置安邑为北安邑。太和十八年(494),南安邑夏县,使用7年后,由于南北安邑方位错误,又把南北安邑名字互换,在北安邑别置夏县。此时,夏县仍在禹王城。属河北郡;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北安邑命名84年后,夏县迁移15里以外,现在的的夏县城,从此南北安邑取消,北安邑原址成为禹王城,南安邑成为现在的安邑。

斗转星移,岁月变迁。公元578年,夏县从禹王城迁走以后,威名显赫两千多年的禹都安邑古城,一下跌落谷底,失去了“华夏第一城”靓丽夺目的光环,丢失了“华夏第一都”五彩斑斓的桂冠。酷似一个金银满贯的大富豪,霎时,沦为一个一无所有的破落地主,寒酸可怜,失魂落魄;宛如一位饱经岁月剥蚀的老人,瞬间,孤苦伶仃,鳏寡孤独。一个如此繁华热闹的大都城,刹那间,演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禹王城逐渐废弃,被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这座规模宏伟的古城,变得瓦砾遍地,荒芜孤寂。变成茕茕孑立,一筹莫展的遗址,只能无助地沉默再沉静,鲜有人知道她当年曾经显赫的身世。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禹都文明历久远,南北安邑史灿烂。剥丝抽茧捋头绪,解疑释结破谜团。青龙河畔追往事,望夫台上思先贤。待到禹庙重建日,华丽古城笑开颜!

董明吉/文

作者简介:

董明吉 1957年出生在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大禹建都的地方——山西省夏县禹王城。曾经从事电影放映、健康教育工作。爱好美术、写作,曾在国家、省市县报刊杂志、微刊上发表作品。现为中国散文网学会会员、中国卫生摄影家协会会员。


280227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