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后稷既曾服事帝舜、夏禹,而他们的都城都在今山西西南角涑水流域的夏县、虞乡一带,故稷的所在地,当在其附近。《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治兵于稷”杜预注:“稷,晋地,河东闻喜县西有稷山。”亦即《山海经·中山经》所载:“又东五百里曰𥞷山。”华沅曰:“𥞷当为稷字。稷山在今山西稷山县。”亦即《太平寰宇记》所指的:“安邑县稷山,…后稷播时百谷于此,遂以名山。”《稷山县志》载:“稷山,一名稷神山,后稷始教稼穑地也,俗呼稷王山,跨闻喜、万泉、安邑、夏县界。”《读史方舆纪要》说“在稷山县南五十里,一名稷神山,俗称稷王山。相传上古后稷教稼穑于此,上有稷祠,下有稷亭。”在山下的闻喜县东镇区一带,几乎村村有稷王庙及稷王娘娘庙。相传稷随母姜嫄常来往于此山,教人播种,故后人崇奉,今犹有马蹄人足存焉。稷的母家相传在今闻喜县之山白池村及稷山县之小杨村。据《闻喜县志·沿革门》引翟凤翁《涑水编》中《姜嫄墓记》说:“邑西北三十五里,有冰池,世传后稷弃此,诗云:“寘之寒冰’是也。池东为姜嫄之墓。山后荒垄数十亩,为有邰氏坟。…稷播 谷于此始,故其山曰裂。上有后稷陵下有姜嫄墓。”祠旁有蛇虎涧,俗传为姜嫄弃后 稷 之处,今属运城县七里坡乡。稷王山今正位于稷山、闻喜、万荣、运城(原安邑县)四县交界处,海拔1279米,东南不远即夏县,西南不远为虞乡,东面有地名周家堡、上下周村及畖底等地名,与周人有关系。
王玉哲认为:“周族本为夏族的一支。他们一则曰:'用肇造我区夏’,再则曰:‘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三则曰‘乃伻我有夏,式商受命’,这是他们自称周为有夏。山西既为夏族早期的发祥地,原属夏族的周,夏亡之后他们在山西理应仍有其活动地盘。”论证精确,发前人之器。周人与夏人同出于黄帝族,系有亲缘关系,其始居点当在夏都附近的稷山一带无疑。
后覆之母姜塬,乃有邰氏之女。有邰氏,罗泌《路史·国名记甲》列为姜姓国,写作骀,说是“骀,后稷母有骀氏,后太王复取于骀。”罗苹注:“《盟会图疏》云:邰,炎帝之后,周弃外家。”钱穆《西周地理考》谓邰即台骀。据此,邰、台、骀古通用,且即一名。《左传》昭公元年:“昔金天氏有裔子曰味,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 而 灭 之 矣。由是观之,荆台验,汾神也。"姒乃夏族之姓,可见有邰与夏、周的密切关系,他们都出于古羌族。允格之后为允姓之戎,皆出于姜姓,有邰氏乃姜姓,姜、允正是亲族,台骀所居之太原,即今汾水和涑水之间的原地,即古之姜塬,今夏王山南麓有地名塬上,在运城县北,正是姜塬故地。后稷之母姜嫄恐系居于姜塬而得名,她们的出生地和遗迹也都分布在这一带地方。台骀当系助禹治水,以宣导汾水、洮水有功,才被舜帝封之于汾川,死后为汾神。洮水兼称涑水,见于《水经·涑水注》。“是台骀居汾、涑之域也。”《山海经·西山经》有丹水西流于稷泽,郭璞云:“后稷神所凭,因名云。”又“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又“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郭璞云:“后稷生而灵知,及其始,化形逐此泽而为神。”毕沅云:“稷泽,稷所葬也。”《海内西经》说:“后稷之葬,山水环之,在氐国西。”氐国在今呱底,其西正是后稷葬地的稷王山,氐人为姜姓,是有邰的亲族,以后才西迁为氐族。当汾、洮未宣泄时,其下游入黄河之上,广泛分布了一些沼泽,如邬陂、董泽、蒲泽、及稷泽等,今涑水上游尚有一条叫洮水河,下游在运城境内渚为稷泽,即今之盐池,古代范围比现在大数倍。乐游之山即洮水发源地的横岭,位于今闻喜与绛县交界处,洮水下游注入稷泽,正是指今之盐池。丹水正指今绛县境内的紫家峪水,水带暗红色,注入涑水而渚于稷泽。这样,稷王山便被周围水泽所环绕,更说明《山海经》所记载的传说时代的历史地理确实有很多是仍然可能的。所以,《淮南子·坠形篇》说:“后稷垄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后稷垄正是后稷之裔发展区垄耕作法,即周字的象形,后来由稷部落发展为周方国,就是以这种局字形区垄耕作法取名的,这点已另文论述,不再赘言。正因后稷之继承者仍名为稷,故被后人误认为“其人死复苏”者,稷部落之地半为稷泽,故有鱼。
考台骀的地望,《路史·国名记乙》谓合,“台骀,宜以国名,或即汾川,一曰台骀障。”
罗苹注:“《九域志》:祠、障并太原”。太原即汾、涑之间的原地。又“汾,骀封汾川,以处太原。绛州正平之汾水也,故曲沃有骀神。”注:“《通典》:绛州曲沃有台骀神。《元和志》:台骀祠在曲沃西南三十六里。”沈、姒、蓐、黄既守台骀之祀,必在其附近之地。沈,即实沈。“故国在汾川。”姒即禹之姓,在夏县。蓐,即蓐收,决不会远在河南郏鄂的耶山,那是蓐人后迁之地。蓐收乃该之号,该、亥音同,转音为解,即《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内及解梁城。”在今永济县北伍姓湖北面的解城。黄在今河津县 汾 水北之黄村。台饴之地即今侯马市汾水南面的东台神、西台神一带,即古曲沃西南之台骀神祠所在地,姜姓分布于汾水流域,如吕、申、许及姜姓诸戎。根据姜嫄、有邰氏所分布之地,则后稷的始居地在稷山县之稷山,不在陕西武功之稷山。武功之稷山,乃周人于商代时被商所迫而逃窜到他的祖先黄帝的始居地姬水,也把稷山、邠和姜嫄墓等祠祭地名带去。
后稷后受封于外家邰之地,从《史记·周本纪·正义》引“《括地志》云:'故麓城一名武功城,在雍州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古邰国,后稷所封也。有后稷及姜嫄祠。’毛苌云:'邰,姜嫄国也,后稷所生。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因封于邰也’。”稷封于邰,地在侯马市汾水南的东台神、西台神一带,即台骀故地,并没有远到陕西武功。所以,当周灭商时,周武王便把亲弟叔虞封于稷之故地唐国,赐以殷人七族,又把姬姓亲族封于汾水、涑水流域的夏、周故地,建立了霍、虞、贾、郇、芮、扬、随、魏、耿、韩、冯、梁、应、解、鄝、燕等众多的侯国,以巩固周朝始祖后稷的发祥地,这不是偶然的事,正因这一带还自夏商以来尚留居着众多的夏周旧族,才可能在拥有自己本族人民的基础上来建立这样多的姬姓诸侯国,这无疑是巩固周朝的统治政权,向东可镇抚商族遗民的反叛,向西可拱卫镐京,向南可屏障成周洛邑,向北可抵御戎狄等游牧民族的南侵,占据着广阔肥沃的汾涑平原和谷地,在周初是一个人烟稠密和物产丰富的繁荣农业地区,而且是控扼黄河之曲,是汾、浍、涑、泾、渭、北洛等河流交汇之地,交通发达,周围有中条山、吕梁山、龙门山环绕,又是一个军事要地。
《史记·索隐》引“《帝王世纪》云‘后稷纳姞氏,生不窟’,而谯周按《国语》云‘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言世稷官,是失其代数也。若以不窟亲弃之子,至文王千余岁唯十四代,实亦不合事情。”姞姓,亦为黄帝之裔十二姓之一。这个娶姞氏的后稷,生不窟,决不是第一位后弃,正如《正义》所引“《毛诗疏》云:‘虞及夏、殷共有千二百岁。每世在位皆八十年,乃可充其数耳。命之短长,古今一也,而使十五世君在位皆八十许载,子必将老始生,不近人情之甚。以理而推,实难据信也。"这种怀疑是有道理的。这个娶姞氏生不窟的稷,当是弃的后裔,以服事虞、夏而世为稷官的稷。从《集解》引“韦昭曰:‘夏太康失国,废稷之官,不复务衣,“来看,原来自夏禹传子启至孙太康时,被东夷族后羿夺取了政权,致使 后稷失去了农官。这个后稷当即弃之第三、四代稷官,相隔达百余年之久。故《索隐》引“《国语》云“弃稷不务’。…言夏政衰、不窟去稷官,不复务农者也。”这段史实指明了稷传至不窟,丢了农宫,再也不用稷作部落名称,以后便改用周的名称了,同时从不窟时代起,先后被东夷族后羿、寒浞所迫,逃离稷山故地,开始向西北山区迁徙,和同族的游牧民族戎、狄相杂居,形成了先周部落,一直到商末以前,仍在山西境内,被称为周方,继续联合羌、戎、黄帝集团如土方、龙方、马方、鬼方、吕方等诸夏部落,和东夷族的商朝作頑强的斗争,直到最后灭亡了商朝。
《国语·晋语》有“至于稷桑”之地,注:“稷桑,皋落翟地,当在今山西太原府乐平县东有皋落山。”今昔阳县,当为太康失国时的稷迁此所留下的地名。至于春秋时齐国都临淄西门叫稷门,是因稷坛祭祀之地而名。周代诸侯国都在国都西门建稷坛以祭祀稷神,齐乃助周武王建立周朝的姜太公所建之国,尤其更忠诚地崇拜周朝始祖后稷。临淄西南十三里有稷山《齐乘》云:因“上有后稷祠,故名。”临淄北又有稷邑,有稷下馆,为齐人讲学之地,@亦即《左传》昭公十年“战于稷”之地,注:“稷,祀后稷之处。”又定公五年:“秦子使楚人 先与吴战,自稷会之。”这个稷地,是在楚国境内,今河南桐柏县境,古为昶伯国 之 地。又《春秋》桓公二年:“公会齐侯、陈侯、郑伯于稷。”这个稷地则为宋邑,在今商邱 境 内。这 两 个稷地,也和齐国之稷一样,当系后稷祠所在之地而得名,也可见两周时期,诸侯国普遍按周朝的礼制祭祀后稷,形成了上下必行的风俗习惯,一直延续到民国时代,自中央到地方州县均建有稷坛和先农祠,每年都要举行一、二次祭祀,可见后稷农神对中华民族的影响至深了。
(原载《农业考古》1987年第2期,由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农业出版社出版。
作者:何光岳,1939年11月生,中华民族史专家。2015年1月29日9时10分,何光岳因病在长沙逝世,享年75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