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看起来极普通的稷山饼子,制作时却不简单。
所用小麦面粉,产于峨眉岭旱垣。而小麦这个东西,秋播,冬眠,春长,夏收,恰恰经历了一个四季轮回,乃是天地间最具中和之气凝结的粮食精华,好粮食才能打出好饼子。
面粉发酵使用的老酵子,也是在烈日下暴晒发酵再暴晒的老传统做法。再说和面也是个技术活,要和得不软不硬像牛筋。和面也是力气活,似乎和面者的力气与力道也揉进了面里,所以饼子吃在嘴里才有嚼劲,越嚼越香。
打饼子是门辛苦活、体力活,三更起五更眠,日日暴烤炉子前,从早到晚站一天。还要揉面、擀面、烘烤,哪一道工序不是人工来掌握?为的就是保持传统饼子的原汁原味。
打铁看火色,打饼子靠火候。
非名师高手,难达“炉火纯青”的地步,所谓“三分案子七分火”、“火中求财”,是打饼子师傅多年火中淬炼出的。有句行话:“学会打饼子,先看三年火,再和三年面,入门要十年”。好饼子的背后,无不沁透着一代代打饼子师傅的老道技艺。
撑起一块油亮木案板,拿一把两头尖、中间鼓的小擀面杖,和好一大盔本土面,案上放一碗椒盐一碗芝麻一把菜刀,摆一盆棉籽油,用一桶炉火,打饼子的元素就算齐备了。从盔内和好的大团面上揪一小撮面,放秤上秤准分量,用擀面杖一字擀成条,一手捏一小撮椒盐,均匀抹在面上,再快速合成一团,小擀面杖又飞快地把面团擀成圆形,“啪”地贴到火烫的鏊子上。为招揽生意,会用小擀面杖的两头敲起“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好听的节拍,连同火炉内取饼子时,“叭叭叭”两手合拍的掌声,还有四周浓浓麦香混着椒盐香味,彰显了稷山饼子老传统的魅力。
正是:
和者为缸,酥者为油,用十分力道,揉搓拉擀,好让它案板儿、劲头儿,打来雪白千层脆;
燃之以火,佐之以料,赢四海嘉名,色味圆方,且凭我铁鏊子、火烧子,烤出金黄百载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