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名片
主角:陶朱书魂瓶
出生时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尺寸:通高17.7厘米,口径9厘米,肩宽13厘米,底径9.6厘米
藏宝地:运城博物馆
一件形制颇为规整的陶瓶,瓶身外却布满朱红色文字……在咱们运城博物馆,有这样一件独特的文物,其与名字一样颇为神秘,它就是来自东汉的陶朱书魂瓶。1993年,专家在临猗县东张乡街西村考古时发现了它。
这件陶朱书魂瓶,为我们了解东汉时期的丧葬文化、丧葬制度,以及当时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提供了生动宝贵的信息。它不仅是一件艺术品、一段历史的见证,更承载了古人的信仰、情感和对生命的思索。
魂瓶又称“谷仓罐”“魂魄瓶”“镇魂瓶”等,是东汉以后很常见的一种随葬明器,由汉代的五联罐演变而来。相传,魂瓶的起源与伯夷、叔齐有关。
二人当年忠于商朝,发誓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后,靠采集野菜为生,最后饿死在那里。乡亲们感念其高风亮节,安葬他们时特意将“五谷袋”“粮罂(古代用来盛放粮食的陶器)”等一同放入墓中,以安抚他们的灵魂,自此形成了魂瓶随葬的习俗。
有专家在研究中认为,魂瓶是我国古代农耕民族所特有的以信仰为目的制作的陶瓷随葬明器,反映了农业民族以谷祭魂、以谷引魂安魂的原始灵魂观念,用以表达对灵魂的敬畏和对生者平安的愿望。
朱书陶瓶便是魂瓶的一种,因为是用朱砂在陶瓶上书写解除祸殃的祈福之语(也叫镇墓文),所以又被称为“解殃瓶”,目的主要就是为生者除殃祈福。考古发现,东汉以来盛行用朱书陶瓶作随葬品,最古老的记录可追溯至东汉和帝永元十六年,最晚则至北魏神龟元年,西安、洛阳地区尤其多,其他如山西、山东、江苏、甘肃等地也有出土。其上的文字用朱砂书写,部分用白粉书,字体由隶书渐渐向楷书演变。
仔细观察这件珍品,通高17.7厘米,口径9厘米,肩宽13厘米,底径9.6厘米,全身呈土褐色,盘口浑圆厚实,束颈折肩,腹部自上而下渐渐变窄,底部平稳。瓶身从右至左竖着用朱砂写了16行、96个文字:“延熹九年十月丁巳,朔五日辛酉直开,移五部中都二千石,丘丞、墓伯、塚侯、司马、地下羝羊,令韩袱兴塚中前死安,千秋万岁物(勿)复相求。动伯:生人自有宅舍,死人自有棺椁,生死异处,无与生人相索。填塚雄黄,四时五行可除咎去央(殃),富贵毋(无)极。如律令!”
这段话尽管不足百字,但却让我们了解到,东汉延熹九年,一位名叫韩袱兴的人去世,生者悲痛,希望能让韩袱兴的灵魂得到安定。
“四时五行”在道教均被奉为神祇,“如律令”是道教模仿官文书的结尾用语,这些都是在表明,人们希望能去除灾祸和罪过,后人也能得以庇护,富贵无极。
同时,瓶身字体苍劲有力、结构严谨规整,对于后世研究东汉时期的书法风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朱砂颜色鲜艳夺目,与瓶身的质朴形成了鲜明对比,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东汉时期,儒家、道家等各种思潮交错,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观念。无论是对“鬼神”的敬畏,还是趋吉避凶等美好的祈愿,都是人们对生命的认知和探索过程。陶朱书魂瓶,就以有形的实物,寄托着古人无形的思想观念,生动反映了当时的丧葬习俗、宗教信仰及艺术风格。
穿越一千八百多年岁月,再看这件文物,它所承载的对死者的思念和对生者免除灾祸的祝福,让我们看到了一段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历史过往。
王捷 文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