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日的纯净的暖阳中,一位老者赶着四只肥壮的绵羊从檀道庙山门前经过,老人面如土地一样的古铜色,而羊正如他的亲人,老人走,羊也走,老人停下来,羊就停下来,非常和谐,非常自然唯美。这场景是从历史深处穿越而来吗?在这样的氛围中瞻拜檀道庙,有一种莫名的亲切和感动。
这檀道庙非常罕见,一庙跨两县,庙宇的中轴就是芮城、平陆两县的分界线,中轴线东侧属于平陆县洪池乡南王村,中轴线以西属于芮城县陌南镇檀道村。
檀道庙就是历史的风雅。风雅之一呢,就是“檀道”之名来源于《诗经·国风·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是流淌的诗意风情。檀道,顾名思义就是“伐檀林之道”,说明古时这一代生长着茂密的檀林。《诗经》是中国人千古吟唱的精神风雅颂,这块土地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檀道庙风雅之二呢,是产生并流传了让人非常舒服和敬仰的典故:虞芮让畔。这是见诸于正史的有人文情怀的典故。《诗·大雅·绵》载:"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史记.周本纪》亦云:"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皆让长。”说的是周初二封国虞国和芮国为边界的一块土地争得不可开交,遂决定找西伯侯姬昌评断。但当他们来到周地界时,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耕田的人都相互谦让田界,民间风俗都尊重长辈。虞芮二国君还没见到西伯,就都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很惭愧,于是互相谦让着离开了。所争之地就成了一块“闲田”。虞、芮相让的那块“闲田”,在现今的平陆县洪池乡南后沟西,仪家沟东。这里土肥物富,地平垄直,特别是春季,野花烂漫,蝶飞雀舞,村村庄庄全在绿树掩映之中。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把这巧夺天工的“闲田春色”列为平陆县的古八景之一。这应该就是平陆最美的人文之一。
大家都知道周代是采用分封制的政治体制,那么虞、芮又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呢?经查阅有关历史虞国是周初武王所封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省南部夏县和平陆北一带。公元前六五五年被晋国所灭;芮国是西周、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前11世纪,周武王把卿士芮伯良夫封在芮邑,位置在山西省芮城县,但并不能算是诸侯国。周成王在位时正式建立芮国,国君被称为芮伯,曾在周王室担任司徒的职务。春秋时期,秦穆公灭亡了芮国。那么这就存在着一个问题,“虞芮让畔”说是让“西伯侯姬昌评判”就不符合历史史实,而应为西周的某一位国君。或者是西伯侯当政时,这两地还没有被封为芮国和虞国,后来有了封号才正式被称为芮和虞。
檀道庙山门前是一座影壁,山门两侧有一对石狮子,山门右侧为1984年10月1日被芮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县保碑”,左侧为2017年11月21日被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市保碑”。
进入山门是一对虬枝纵横,树杆笔挺,绿叶葱茏的古柏树。据传周武王得知“虞芮让畔”的故事后很感动,便在这里建造了檀道庙,并种下这两棵柏树。可惜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毁庙宇,东侧的雄柏被小将们砍去了树冠,若不是闻讯赶来的村民合力保护,恐怕这两棵古树也难以幸存。檀道庙正殿也在浩劫中被毁,后于1994年原址重建。
柏树的后面就是献殿。据庙内的文字介绍:献殿与正殿同时重建于元代,为祭祀三位圣母(后土圣母、虞君圣母、芮君圣母)放供品之殿,曾于明天启二年(1622)清康熙五年(1666)清嘉庆十三年(1808)清道三年(1823)清道光十三年(1842)等多次重修.改革开放后.於2003年再次重脩。2011年又重修献殿的看台,增铺了石板、石栏。献殿外东西两边原本各放有一丈长的大供桌,东边为虞、西边为芮。每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圣会期间,东西两方轮值之社各在自己供桌上摆满整猪、整羊、整鸡、整鸭、花馍、麻花、油糕等祭品,两方主持人各在自己供桌前烧香英酒行三叩九拜大礼。
献殿背后是正殿。庙内的文字介绍为:斯地原本建有虞芮二君庙和后土庙,然沧海桑田,金兵入侵中原,虞芮二君庙及后土庙皆毁于兵焚。元代闲原百姓改二庙为一,祀虞芮二圣母于后土圣母两侧。今庙供奉三位圣母者:居中者为后土圣母,执掌人间地狱,善恶回报,生死轮回;东者为虞君圣母,乃送子娘娘;西者为芮君圣母,乃司药娘娘。斯庙曾于明天启二年(1622)、清康熙五年(1666)、清嘉庆十三年(1808)。清道光三年(1823)、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等多次重修,文革期间正殿再次被毁。改革开放后十社三村及信士捐资,于1994年在原址重建起今之正殿。
正殿两侧建造有钟、鼓楼。
正殿后面是圣母大殿,巍峨壮观。殿内塑有后土圣母、芮君圣母、虞君圣母塑像。后土圣母及二侍者塑像据中,虞、芮二君圣母分列两侧。后土圣母前还塑有百仙圣父和财神赵光明塑像。
后土圣母信仰,可追溯至中国原始宗教信仰中,先民对土地的崇拜和神化。“后”,最初有“王”的意思。“土”意为万物生长之主,故称后。檀道庙奉祠后土圣母反映了人们朴素的信仰。而本来芮君和虞君应该为男性,而庙中却以女性的形象出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笔者觉得,一是对土地的崇拜和敬畏,二应该是受母性社会的影响,所以便以女性的形象被神话被敬拜,更具亲合力,圣母风范,泽被后世,光耀千秋。
正是由于檀道庙是芮城、平陆二县的分界线,庙内的两棵柏树分属两县,甚至庙里的虞君、芮君娘娘,也是两县人民各供奉其一。这就非常有意思了,体现出一种和谐相融社会观,和合统一的人文观。
据介绍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三,以及农历三月十八日后土圣母诞辰,这里均要举行隆重的庙会。人们迎神赛社、祷告祈福,走亲访友、买商品交流,热闹非凡。
站在檀道庙的山门前极目选朓,沟壑纵横,历史的沧桑和厚重感扑面而来,这块土地不仅生长风雅的典故和人文,也生长文明、果树、庄稼和牛羊,一如历史五线谱上最激越最长情的音符。由山门前走过的放羊老人,我想到了这块土地上生息的万千百姓,他们也一定被深深地烙上这块土地人文印记,生命里流淌着不一样的精神!比如张安康,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对自己的要求极低,用他的话说就是:饭吃饱就行,衣穿暖就行,住房子不漏就行,车能开就行。他创办飞跃果品进出口公司,坚持服务果农,给村民提供300余个家门口的工作岗位,带领大家一起致富,积极投身公益事业,敬老孝亲为老年人捐款捐物等等,数十年如一日。古有“虞芮让畔”,今有“安康让利”,他为这方热土增添了新的精神风貌,他续写着方热土峻拔的风雅。
至此,我想最好的风雅就是乡风和谐,繁荣发展,祝福平陆,祝福洪池!有檀道庙耸立的地方,就是有故事有自信的地方。历史和现实都给出了坚定的回答!
胡春良/文
作者简介:
胡春良 男,山西夏县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夏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作品千余篇。诗文入选《中国青年作家年鉴(2017-2018诗歌卷)》等选本,出版诗集《溪水是有艺术的生命》(合集),出版文集《夏县这方水土这方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