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高家十五世高钦天,因兄弟6人不和,只身背井离乡,来到豫西舞阳县王家店,每日靠担挑卖食油,或用油料换食油为生。
小本生意积累了一部分盈余资金后,他设立了一个门面和榨油作坊,取名广盛合”。他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服务热情,并采取秋后将当地老乡芝麻储存入号,陆续提取使用的方式,使生意很快火爆起来,由豫西扩大到豫东“归德府”一带(今商丘市),由经营单一食油,变为多种经营,如经营杂货、京货、药材、布匹及钱庄。他的“广盛合”店铺发展到20多个,广字号分店在豫西一带颇负盛名。
当时官府集资建“兴国寺”,要高家商号出资捐款,高氏写了个条子,吩咐到商号去拿好几万。因东家出手大方,官吏当时就惊诧赞曰:你真乃“高百万”。雅号正是由此而得名。
“广盛合”聘用人员,皆为稷山乡党,知根知底,不怕出错。在人股方式上采用了“银六人四”比例,即年终所得东家占六成,掌柜的、员工占四成,员工及掌柜的尽心尽力,兢兢业业,把商号作为自己的生意,因此生意越做越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除了河南外,翟店镇、新绛县城内,及乡宁县遍及广字号店铺。
清末至民国年间,高家大兴土木,购置土地,堂兄弟7人分为7宅,除老字号“广盛合”之外,每宅都有自己的店铺2至3个。
大家族各自独立经营后,有的不务正业,吸食鸦片,坐吃山空。
有的注意后代子女的教育,子女有留居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的。
七宅高焕凉之子在台湾新竹高科技实业公司任经理,经常来大陆洽谈业务。
在白池村有句口头禅:“劣西巷,烂后巷,财主出在西南巷。”说的便是高百万。
进人西南巷,高氏家族院落房屋十分讲究,一连数座雕龙画凤,粗椽大檩,二院子,盖整整三年,用工用料均精挑细选,外观呈四檐八滴水,内望前厅后院,书房客房,各俱其位。
文/段志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