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汉,1964年出生于稷山南梁村,2006年毕业于中国国家画院高研班。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文联委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运城市文联副主席,运城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中国画展、提名展及学术邀请展。获“庆祝建国55周年全国青年书画展”铜奖及2006年中国画家提名展优秀奖。曾在中国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举办个展,作品被国内多家美术馆及专业机构收藏。
杨光汉的花鸟画,可以说是有探索性的创造。在当今画坛,他的画风因其手法的新颖,而能给予人耳目一新的美感。
近百年来,就中国画题材而言,比较起人物、山水画,花鸟画的突破、创新幅度不是很大,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花鸟画取材多为自然界花鸟鱼虫的特写。这种“特写”式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画的媒材载体上(宣纸、毛笔、水墨),不仅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表达定式,而且,一旦突破起来,往往会损失传统花鸟画已有的诸如“以书入画”、“构成程式”等等方面的美感。所以,花鸟画的突破,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然而,杨光汉却找到了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不仅保持住了花鸟画“以书入画”的笔墨传统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构成程式”手法,而且,他还找到了一种作为背景手法语言的特殊的“有意味的形式”,使他的“探索性”的花鸟画,内蕴了一种中国人特有的宇宙情怀。
当然,杨光汉同时也画有一些“传统型”的花鸟画,而且画得相当高迈。这是因为,他步入画坛之时,起步的风格就是这种高迈的“传统型”花鸟画。譬如,他画的一幅画,表现茂盛的老松枝头,一只悠然自得的小鸟神采奕弈地向前方张望,此作笔墨、造型、神采、气韵、境界,都是极佳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传统型”的花鸟画中,杨光汉一方面保留了比较纯粹的笔墨功力,把这种风格的画,画得浑朴雄强、气脉贯通、生机勃发;另一方面,也就是因为他的心胸已经经过了上述“中国人特有宇宙情怀"的洗礼和锤炼、经过了上述“有意味的形式”的探索,所以,当他再次画这种“传统型”的花鸟画时,已曾是经历了诸多绘事路程,在眼界非常开阔的情况下,进行他的这类“传统型”的作品的创作了。
总体来说,他的作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探索型”,另一种是“传统型”。无论是哪种类型,他都画得极为生动传神,给人清新、豁达的美感。特别重要的是,从他不同类型的画作中,我们都能感受到他在作画过程中,能够融化物我,创造出一种远离尘嚣、超然世俗的意境,且无不给人以意境高妙、情感真切、生机勃发、气势恢弘的美感。
他画的《双清映照》,在继承、吸收传统绘画技法方面,有重大突破。从此作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所绘物象充满了深厚的情感,而且推敲其精,故能在画时意在笔先,使画面具有自然、清新、灵动的美感。
他的《悠然松风》,属于传统型作品,此作以书入画,笔法生动传神,不仅能将自然界的生物视为与人一样的有生命、有灵魂、有情感的活物,而且在技法表现上,放达中寓灵巧,恣肆宣泄中不逾规,有很强的表现性特征,故其形式美感极其令人赏心悦目,确实是一幅可以净化人心灵、令人神畅的好作品。
总之,杨光汉的作品,通篇从里到外透出一股清气。从他的画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直在寻找新的形式和语言,接纳与整合复杂变动的现代视觉经验,这是一种为了适应当代人复杂多变的审美需要而展开的艰难求索。这样的作品,无疑始终会具有充沛的生命活力。对杨光汉的花鸟画作品,我们应当作如是观。
杨光汉的花鸟画不仅有探索性的意味,而且还有陈子庄的味道,这说明他对逸气有深刻体会。花鸟画比较难于在出新中保持高品位他的画 品位不俗,笔法纷披中有静气,但他的画中最难得的品质,是那种刹那间就能够打动我们心灵的形式语言及表达方式。
在他的绘画作品中,无论是探索型,还是传统型,都无不充满了鲜活的诗意和情趣,流淌着充沛的中国文化精神血液,这也是他一以贯之的追求。对于一个优秀的中国画画家而言,在当代,一方面中国画必须根据中国文化既有的精神指向建构自己的视觉形式:另一方面,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也在发展变化。所以,一个有志向的画家,面对这两种情况,必须探寻新的语言形式并建构新的图式形态。于是,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他的花鸟作品,无疑可以说具有着特殊的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
王国维说:“非物无以见我。”海德格尔也说:“思想需要形象传达。”说的都是一个意思。纵观杨光汉的花鸟画作品,我们总能感到他的作品无所不在地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特殊灵气,中国人亘古以来对生命的体认,毫不犹豫地通过他的画面中形象,向我们直观地娓娓传达出来。通过他的画面,我们能够突然发现,生活中原来有那么多值得兴奋和关注的事情,在极为平淡的自然景观中,也有着这么多值得细细回味的生命意态-----在他画的一花一草中,我们常常会有惊喜的发现,他的画似乎无所不在地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不能仅仅把看到的自然物象视为一种感觉的真实;面对眼前的自然,我们必须忠实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具有主体意识而懂得诗化生活的人,才能够自信地生活在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生存空间。
在自然界,花花鸟鸟本无情,而经过画家的应目会心,依靠画家心智敏锐的目光,通过不同于别人的感受而在精神上进行升华,并用笔墨将这种升华进行强化性转化,最终才能能构筑并形成画家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其笔墨就是这样的虽出之于手、实根于心的产物。我相信,他的画带给我们的心灵惬意,无疑来源于他对中国绘画文化的深刻的理解与准确的把握。
要而言之,看杨光汉的画,能使我们很自然地回想到处于大自然充满温情的怀抱时的感受,在他的画幅中,我们似乎照见了自己生命中的最灿烂时刻,情感似乎有了皈依,心境似乎有了阳光,所以,看看他的画,不仅顿觉神清气爽,而且,还会有一种心灵的顿悟。因此,他的画,因能够填补我们精神情感的一些缝隙,而总是令我们过目不忘。
一般而言,在生活中,牢地把握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观察方式、理解方式,在处理画面上就会比较自由。杨光汉的绘画表明,他能够以“纯净意识”把生活的真实感转化为具有中国文化属性的语言状态,并使我们的心灵通过他的画面,重新回到纯洁、简约、明快、灿烂的自由境界。
所以,看杨光汉的画,即便是走马观花,也不会是走过场。这就有如我们在江南水乡摇撸泛舟,多少年过后,江南水乡的韵味还会慢慢从心灵的沉淀中闪现出来。这就是他的画不再以真实的质量感取胜,而是更性情化、更率意而为的魅力使然。于是,当我们看到杨光汉的那些似曾相似的画面,第一次接触时,就好像已经是第二次观看了,因为他的画唤起了久藏在我们心底的思绪与情感,使我们再一次读到了他的实实在在的画面形象背后,隐藏着的与我们心底思绪与情感能够共鸣的东西。我们因此而能够感到,他的画给我们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使我们享受到了十足的精神快意。
最后,我想说,在杨光汉的近作中,展示了一派清朗与隽永的心灵意绪,而且,表现得十分恰切与含蓄。尤应指出的是,近期他特别注意题旨的文化性和形式语言的净化与纯化,他剥离了那些遮蔽绘画的因素,突出了水墨艺术本体的美感与魅力。我们在他近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花鸟画创造融入了些许抽象的形式表现技法,从而使他的画面不仅苍润兼具,富于形式意味,而且精神意蕴更为丰富,使作品在整体感中溢出独特的中国文化的意绪,那是一种洒脱的、恣肆的、欢快的、空灵的、舒朗的、旷达的心灵意绪的形象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云,“变则其久,通则不乏。"杨光汉的画作,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既继承了传统而又有所变化的。以往,我们曾特别关注现象学和解释学意义上的绘学理论研究,而实际上,在当代大家更关心的是新构成主义构成。因为从哲学上来讲,人们逐渐发现人的世界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构成的世界”,所以,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面对杨光汉的画作,不必怀疑他作品的真实性,一如我们不必了解一颗远在天边的明星。我们只要欣赏他的作品所赋予我们的艺术魅力,我们只要以无欲而轻松的心灵接近他的画面,他画中的精神气息就会扑入你的眼帘,进入你的心灵。
总之,杨光汉把自己的花鸟画定位在小写与大写之间。他的近作,时而雷雨般的泼墨大写,时而又辅以精心地状物描画,形成了具象与抽象的对比。在他的画作中,浓与淡的对比,疏与密的对比,虚与实的对比,都无不围绕着具象与抽象的互补关系而显现,他是以此表达盘桓在他内心的情感和意绪的。在某种意义上讲,杨光汉是花鸟画家,但同时,在杨光汉的“构成的世界”里,他也是时代的歌手、生活的歌手。
文/傅京生 《中国画苑》杂志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