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后稷故里稷王山脚下的太阳乡有个小山村——西王村,村里有家“老勤豆腐坊”,豆腐坊的主人叫刘勤岳,做了50多年的豆腐。近日,谈到制作豆腐的往事,已经年近七旬的刘勤岳脸上洋溢着滿脸的笑容,他打开了话匣子对我道来…
1971年,刘勤岳他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就开始跟着父亲给生产队磨豆子做豆腐。做豆腐是个技术活,当时一个壮劳力的工分是10分,而他一天的工分只有六七分。
刘勤岳说,做豆腐是件苦差事,熬夜受苦,就是挣几个辛苦钱。晚上就得先把黄豆泡在水里泡几个钟头,然后凌晨两三点钟起来,吆喝起小毛驴拉石磨,直到天亮 就要豆子全部磨成豆浆。然后煮豆浆,点豆腐,制作的一盘豆腐有二、三十斤。豆腐做好了,套上毛驴架子车,开始走村串巷卖豆腐。当时生产队只有一盘石磨,队里安排4个人轮流制作豆腐、卖豆腐。在当时的年代里豆腐也是“看家食品”,老百姓能吃到它也得逢年过节的时候了,吃的人不多,一盘豆腐卖完也得两天,大概可以赚2块钱。卖豆腐的钱还得交给生产队,计工分,算是集体收入,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三中全会后,市场大放开,老刘有了施展手艺的机会。他就向亲戚朋友们东借西凑买了石磨,备了原料黄豆,在自家院子里就支了一个大磨盘,开始自己“创业”。又买了个旧的28型自行车,每天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四处叫卖,靠的坚韧不拔的吃苦精神,解决了全家的温饱问题。
1995年,刘勤岳添置了小型机械磨浆机,用不着小毛驴拉石磨了,小毛驴卖了,石磨闲置一旁。刘勤岳说:“用上机器,送上电,从泡黄豆到出成品,省了不少力。以前一天磨一盘豆腐,后来一天轻轻松松能磨三、四盘豆腐,当天做,当天就能卖完。” 靠做豆腐,刘勤岳翻盖了村里自家的房屋,住上了新房,添置了各种家用电器,养大了几个儿女,孩子们现都有了自己的幸福家庭。
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2016年的春天,全家带着浓浓豆香的传统手工浆水豆腐技艺来到了稷山县瞅住了这个大市场。
刘勤岳制作的传统浆水豆腐,由于原料地道,加上传统的“纯浆水点豆腐”手工艺制作技术,做出来的浆水豆腐色泽白中泛黄,味道鲜美,老远就能闻到豆腐的清香,引来不少人购买。
刘勤岳细心地介绍,1斤黄豆出两斤半豆腐,制作一盘豆腐得选用近20斤上好的黄豆,豆腐不能出多,不能用添加剂,就连杀沫都还是老办法用稠油。选豆、泡豆、磨豆、过滤、烧火熬豆浆、再过滤、压制成型,传统工艺哪个步骤都不得含糊。做豆腐最需要的是水,咱稷山出好水,水好豆腐就好,生产出来的豆腐光滑、细嫩。比绛州的泉掌豆腐味儿好多哩,现做现卖,新鲜诱人。
刘勤岳用传统浆水兑水的方法制作的浆水豆腐深受群众喜欢的美食,过事的都要提前几天预定。他的儿子刘林飞儿媳张红玲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就各分城东、城西去早市售卖去了。 刘勤岳自豪地说:“儿子儿媳继续将他的传统浆水豆腐味道原封不动地搬到了稷山县城,现如今儿子一家也因此过上了幸福快乐地日子,豆腐“都福”造福了几代人,自己也心满意足了。”老刘一家的本事就是做豆腐,那可是汗水摔八辦挣下的辛苦钱、血汗钱。幸福来之不易。
子承父业,为了传承西王豆腐的品牌,如今,主力军成了老刘的儿子刘林飞和儿媳张红玲两代人几十年不变的品质背后,有着手艺人的精益求精、有着他们本分的辛苦付出,有着尽善尽美的匠心制作。他们用真材实料、精耕细作以及对食物的敬畏和感情,让“传统浆水豆腐”的手艺不断传承。
年方不惑之年的小刘俩口,给自己的豆腐坊起了个商号,叫“西王(豆腐)都福缘”。你问伢一年下来能挣多少钱,问不出来,原来是“商业机密。”西王豆腐我试过,用个绳绳能提回家!硬壮,实在,浆水味诱人。
文/ 安新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