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管理
物业交费
切换到宽版
首页
社区
数商
商圈
商城
优惠券
登录
立即注册
运城社区
»
社区
›
运城故事
›
河东文学
›
那些年父亲挑起一个家_散文_晓暮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那些年父亲挑起一个家_散文_晓暮
2117
0
社区1号
Lv.9
发表于 2024-12-11 15:43:09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
×
母亲离开我们时,弟弟刚满5岁,我和两个姐姐都相差两岁,大姐那年12岁。一日三餐的劳作并没有随母亲而去,日子总要过,父亲责无旁贷地接替了这项义务。下学吃饭依然是那么按时准点,失去母爱的悲伤随着时间慢慢淡去,并没在我心中长留,只是苦了时年36岁的父亲。
一
父亲是个军人,参加过解放战争,退伍后到大西北当了石油工人。祖父的地域观念特别强,性格十分倔强,怕父亲留在外乡娶了外地人,一封接一封的家信催促着父亲回家相亲。父亲无奈选择了忠孝两全,请了半个月的假,回乡与母亲闪婚。20世纪50年代,交通极为不便,大多是徒步,赶到家时,已是假期的第七天,祖父迫不及待地让父亲在极其简陋的土窑中和初次见面的母亲结为夫妻。第三天,父亲和母亲就在舅姥姥一家人送别的眼泪中去了西北戈壁滩。之后不久,父亲的焦点又转向了东北的黑土地。
平凡的结合,不平凡的经历,又结下了硕果。在富饶美丽的关东平原,我们姐弟四人相继出世,给这个远在异地的家庭带来了短暂的欢乐,时代的脚步并没有因香火延续的喜悦而改变。物质的匮乏,生活的艰难,使愉悦中的父亲肩膀上增加了几倍的重担。
军人生涯把父亲历练得遵守纪律、一丝不苟、工作认真、铁面无私。身职钻井队队长的父亲常年忙于油田工作,即使晚上也难得回家,一家人的日常开销就靠父亲50元的工资,在母亲精打细算的操持下,日子还算过得顺风顺水。
母亲是个农村妇女,没有文化,只认识双手代表的十个数字,但她集贤惠、纯朴、勤劳、善良于一身,让人无可挑剔。她把这些无形变为有形,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全家人身上,尤其是在饭桌上。大姐的回忆很详细,她记事起从没在外面吃过饭,更没吃过零食,即使是别人做东邀请。在物资相对匮乏的那些日子,母亲粗粮细作,捞面、烙饼、米棋子、炒菜饭……从没让我们烦味。正是这些花样繁多的可口家乡饭,让我们在那艰难的岁月中一直健康地成长。她的精打细算和心灵手巧在职工家属中是出了名的,嫉妒的称她“山西的,抠门……”,羡慕的去掉了“抠门”。
太阳东升西落,日子就这样安静过着,然而肥沃的黑土地并不滋养母亲这位外乡妇女,也没因她的勤劳善良而眷恋她。在大庆油田生活了12个寒冬的母亲,不幸患了不治之症,弥留之际她提出:让她回归家乡,落叶归根;希望父亲再婚,但一定要善待她的两双儿女。母亲的声音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悲凉,更带着一种浓浓的希望。即将永别,握过枪的和做过饭的四只手紧紧地攥在一起,在泪水止不住地滑落中慢慢松开。
这一切都是多年后父亲讲给他的孙儿和外孙的,言语中大多是叹息和感慨。
二
母亲去世后,弟弟虽被送到家属托儿所,但早送晚接是每天的日常任务。那时,父亲骑着自行车,先送吃过早饭的弟弟去学校,后去上班,每天往返十多公里,寒风刺骨,甚至冰雪封天也不例外。
大姐的日记中曾记述,那一晚正是东北雪后最冷的时候,已是晚上7点多了,天黑得像锅底一样,伸手不见五指。往日这个时辰,正是我们叽叽喳喳地吃着父亲早已做好的晚饭,互相交流着学校的见闻,而此时的家里却是冷冷清清。大姐吩咐我看好弟弟,不要出门,包裹了全身,和二姐拿起手电沿着父亲上班的必经之路去寻。路上的积雪被汽车碾压得缩进地面,稍不注意就被摔得四脚朝天。两个姐姐小心翼翼行至离家约一公里处,路边一堆行李挡住了去路。大姐认出了横躺在路上的自行车,急忙上前解开行李堆里那人的围巾,确认父亲无误。大姐着急去求救,一路摔倒、爬起,又摔倒、爬起跑向附近的电话亭,拨通了救护车电话……那一夜,我们姐弟四人在医院守护了一宿。第二天父亲醒来,大声吵着要他的衣服,我把满是汗味的衣服递给他,他掏出了干瘪的钱包握在手里久久不放。后来才知,父亲的钱包从未放过钱,只是有一张有母亲的全家合影。
事后,大姐拟了一个值日表贴在客厅,一个星期我们姐弟三人轮流接送两天小弟,好在托儿所就在学校附近,我们只是顺路罢了。但大多时候小弟还是由父亲接送,因为他实在放心不下。
不久,单位领导为照顾父亲,把他安排到总部办公室,做些宣传之类的工作,父亲可以腾出较多的时间照顾我们了。尽管如此,那些年的日子里,父亲的日常也并不轻松。我们姐弟每天都是在甜蜜的梦中,被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碰撞声和切菜声叫醒的,那声音就像是时钟上的定时铃声准确无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父亲换了轻松的工作,有了更多的时间在家,除了一日三餐外,浆洗缝补,繁琐的家务都由父亲承担。一家人朝夕相处,三餐同食,倒也安然温馨。但同时,父亲的高额野外补助也随之失去,最重要的是他和同事的干部级别有了距离。父亲延续母亲的节约习惯,除给两家爷爷奶奶的额定生活补助外,全家人的生活又进一步节俭。
好在时代的步伐一直向前,家里条件比初到石油基地时好多了,但父亲依旧沿着母亲的生活模式,粗粮细作,细粮巧作,定期改善,以求让我们营养均衡。在我的记忆中,火锅、羊汤、小米面旋子、刀削面是我们星期天的
美食
,全是地道的家乡味。
如此特殊的10个春秋就是这样度过的。有几年,大姐、二姐都在老家上山下乡,每逢过年都是父亲领着我和弟弟相约在老家团聚。父亲老说:“那里有你们的妈,有妈的地方才是家。”
三
岁月的脚步不停向前。2000年岁尾,已是爷爷、姥爷的父亲身体依旧硬朗,只是岁月的痕迹在脸上愈加明显,上级安排他进特殊养老院,但他婉言谢绝。除每年的清明必回一趟老家外,大多时间在家看些烹饪之类的书,独自一人做饭生活。每个星期天是他大显身手的时候,扣肘子、酸粉条子炒凉粉、猪卷烩豆腐、羊肉饺子蘸醋都是老家的独特味,我们吃得不亦乐乎,孩子们也盼望着星期天。
应父亲的要求,在他90岁那一年,也就是2018年,已是地质研究工程师的我,组织全家人自驾旅游。从大庆油田第一眼松基三井出发,到玉门老油田,全程两千公里,走走停停,每到一处,父亲总要停下寻找什么,甚至过夜,不言不语沉思一天,尤其在玉门竟待了一个礼拜。他说那里有他终生难忘的故事,有他抹不掉的脚印。返途经老家,亲友盛情款待:九六八、七四八、双十席等家乡特有的美味佳肴,激发了父亲从未有过的食欲。每每酒足饭饱,他总是呆呆地站在当年和母亲结婚的窑洞前,久久不愿离去。
60余载未曾再婚的父亲于94岁无疾而终。那天雪后初霁,天空出奇的蓝,一碧万顷,能看得很远,松辽平原北山的松树枝被雪压弯了腰,但树身依然挺立……
那时恰逢2022年,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如他生前所愿,次年我们全家驾车千里抱骨返乡,让他和母亲同茔。那天正是清明节,也算了却了父亲的心愿,想必他在另一个世界终于可以和母亲团聚相伴了。
那些年
,
父亲
,
挑起一个家
回复
点评
使用道具
举报
提升卡
置顶卡
沉默卡
喧嚣卡
变色卡
千斤顶
显身卡
相关帖子
•
难忘那些年的回家路(下郭村) 散文_郭青云
•
父亲的箴言 散文_田伟
•
跟着父亲卖辣椒 李水仙 散文
•
父亲的文化母亲的德
•
父亲 柴 林 文
•
父亲的泪 谷树一
•
那些年追汪国真 胡春良 文
•
父亲的锄头 小小说 垣曲 席腾华
•
近亲结婚本无效,父亲拒养痴呆儿?
•
儿子是父亲头上的“伞”
•
父亲的叮咛 散文 杨永红
•
父亲过年 散文 王过关
•
父亲与“对子” 散文 王逸群
•
圢坂村居民88岁的父亲不见了 垣曲民警寻找数小时
•
亲生父亲守在运城机场出口,34年后孟玉玉圆梦回家
•
父亲的教诲 散文 杜哲峰
•
紧握父亲的手 散文 赵光华
•
父亲修理高音喇叭
•
山样的父亲 李婷 散文
•
父亲的足迹 宋新莉 散文
•
保保一生安全视频:父亲哭着亲手拔掉儿子的氧气管
•
父亲、奶奶、爷爷—家人小记_散文_曹振浩
•
父亲想得真美_散文_杨立明
•
父亲身上的烟草味_小说_曲天盛
•
父亲放羊_散文_绛县 尤生荣
•
那些年,那些树_散文_吉秀珍
•
“补德”的父亲_散文_赵新华
•
父亲的背影_散文_王迎超
•
父亲是个“土郎中”
•
我听父亲讲抗战
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回复
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社区1号
Lv.9 管理员
主题
回帖
0
积分
275593
+ 关注
发消息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小程序
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
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