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蒲津渡铁人 翻领服饰探源

2171 0
发表于 2024-12-12 10:00: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蒲津渡铁人 翻领服饰探源
陶唐俑的大翻领
蒲津渡铁人 翻领服饰探源
蒲津渡铁人之汉人翻领服饰明显

祁世坤/文

不久前,大学同班学友在大同聚会。我们参观了大同的名胜古迹,新建的古城城垣和扩建的云冈石窟景区。走进石窟园区,沿着四棱神柱装饰的大道,先到昙耀广场,迎面是佛教高僧昙耀的造像。接着我们参观了石窟,听讲解员解说。

(一)

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自昙耀奉旨开凿起,历经整个北朝,前后约150年,是北魏佛教文化工程的代表之作,融汇了印度、中西亚、希腊、罗马等地的多种文化元素。其现存主要洞窟45个,附属洞窟209个,大小造像5.9万余尊,雕刻面积18000余平方米。窟区自东向西依着山势分东、中、西三区。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石窟的大佛佛像最高者17米,如此高大的佛像,我们都看得认真。仰视佛面,辨别着佛像之间的细微区别。到了第十六窟,披着袈裟、打着“领结”的佛陀尊像,立刻引起大家的讨论。讲解员说那“领结”是学名“僧祇支”的佛称,意是长形衣片,着于僧衣袈裟之下,看来类似西服着装的领结佩戴,大家甚觉稀奇。

到了一处大理石竖碑前,大家又是一阵议论。这块碑石是文化大家余秋雨题写的“中国由此迈向大唐”。

这不禁让笔者想到了云冈石窟的历史由来。

北魏孝文帝的嫡祖母冯太后,是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主持了太和改制,为孝文帝(拓拔弘)的汉化改革及北魏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她临朝听政,自太和元年(公元477年)起,改革吏治,颁行俸禄制度,推行三长制,发布均田令,推行租调制,振兴了国家经济。其在位期间更是宠佞佛教,广修佛寺。北魏时期,不仅胡汉同化,而且中西合璧,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大唐的兴盛发达正是继承了北魏的文化遗传。

感此一游,笔者在《北魏歌》里是这样写的:

大同五月气清和,学谊聚会赋诗作。

主题不意集北魏,感其史丰遗闻多。

当年漠北动鼓鼙,铁骑突出腾尘波。

五胡鲜卑拓跋氏,平城驻马罢干戈。

胡服骑射先秦曾,而今汉化趋融合。

武州山下凿石窟,云冈兼蓄万千佛。

域外文化自西来,扬波汇流势磅礴。

百年挥旄再南下,直向中原伊洛河。

洛阳龙门凿窟续,两地相通一脉络。

如此标志入青史,阳刚阴柔相掺和。

有此盛朝夺先声,后见大唐撼万国。

(二)

说到这里,笔者又想起了现代著名历史学者陈寅恪先生的西魏史论,说北周时形成的关陇士族是以入关的六镇胡汉军人为核心的政治军事集团。当年的北魏鲜卑政权是漠北六镇胡人抗击柔然而取得的。自平城迁都洛阳后,六镇中的怀朔镇人高欢和武川镇人宇文泰分别拥立皇帝,控制了北魏分裂后的东魏和西魏。

西魏政权日见强盛,控制着关中和陇西,形成了以胡汉军人和地方豪强相结合的政治集团,陈寅恪先生称之为关陇集团。关者,指函谷关以西,包括关中和河东、河西;陇者,指陇西,是今甘肃的东南。

宇文泰政权实行府兵制,最早源于他的八柱国,成员有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豪族,包括京兆、河东、太原、武功、河内、敦煌等地。这个集团有两大特征:一是融合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二是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途之事。宇文泰将其成员设为最高军事统帅的八大柱国大将军。

按照陈寅恪学说,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为:其皇室后族大多出自这些家族。宇文泰的子孙为其后的北周皇族,隋朝皇族为大将军李忠的子孙,隋文帝杨坚就是关陇集团的一员,唐朝皇族为其中的李虎子孙。北周历代皇后多在这些家族中产生,隋文帝的皇后和唐高祖李渊之母,皆出自八柱国里的独孤信一族。这些家族后来的盛况,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乱世中这些名将的丰功伟绩。

随着杨坚受禅于周静帝,隋朝建立,一统天下。隋朝为唐朝所代,关陇集团在唐初消失,但它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三)

大唐开国先有贞观之治,接着是开元盛世,国势强雄。当时的蒲州,一度又被称为河中府,是大唐的中都,居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之中,其地位之重要也是显而易见的了。当时辖区面积包括五州三十七县,包括今时晋南的大部。

到了玄宗李隆基当朝,竟然动用了全国四分之三的铁,在蒲州黄河两岸就地熔铸成铁人、铁牛、铁柱、铁山的锚定之物,以铁链维系舟桥,沟通京都城辅交通。铁人、铁牛两岸各置四尊,而策牛铁人代表4个民族,即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

汉族之外的3个民族,其时正是大唐域外的突厥、回纥、吐蕃3个强势之国,不时对大唐进犯,战争在所难免,这在唐朝诗人的边塞诗中有着悲壮的描述。然而大唐的另一面有着怀柔的和亲政策,盛唐时期皇室的金成、文成公主先后出嫁吐蕃。当然大唐国力强盛,王维诗中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都长安或为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

其时的河中府有过一时的声名显赫,历史影响持久。宋朝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其是胡人熙攘的大都市,是大商业城市。笔者想说,那个时期的大唐气度,其文化的含宏万汇,竟然把外族强豪也聚会一处,这是何等远大的目光。其影响之深远,也可谓一望千年后的今天。笔者在一首《蒲津渡铁牛馆》小诗里是这样写的:

因为两岸对望着八具铁牛,

大河天堑变成通途。

我更看重策牛的铁人,

那是大唐风度的标注。

铁人分为汉蒙维藏,

四之有三是周边强族。

(唐时称突厥、回纥、吐蕃)

大唐邀其于此共聚,

如同丰碑一座高筑。

现时中国由大唐走来,

中华民族是历史铸就。

值得一提的是,这策牛铁人中的汉人,着装上衣是个翻领,显然不是人们常识中的汉装唐服。与微信群友交流,朋友发来一组彩陶唐俑大翻领图片,显然是胡服特色。自从胡汉同化日深,这种胡服样式也就慢慢褪去。

笔者以为,根据北魏时期的历史遗传,隋唐皇族帝后有着鲜卑胡人的血统。他们的鲜卑祖先见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华丽转身的强势,其后的衣着也当会有显著变化。也许还会留恋那么一点鲜卑胡人曾经的装扮,这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北魏云冈石窟里有那个打着“领结”的佛陀,大唐蒲津渡有这个衣着“翻领”的铁人,其间的胡汉同化缘分可想而知,强韧的文化联结就这么历史性地传承了下来,由此亦可见今日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雄伟气象。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wechat_login1  qq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投诉/建议联系

admin@discuz.vip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公众号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5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