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古蒲州——永济是一个诗的国度

2044 0
发表于 2024-12-12 16:05:26 | 查看全部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开启数字生活。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
文化是什么?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和结果的表现,都是文化。

除了最自然形态的物质,都是文化。

原始人采了野果、野菜、野生禾苗果实,这些就是物质;经过发明农具、自己种植、收获,成为五谷粮食,就是文化――农耕文化。

把那些食物生吃了,也能充饥,也能补充热量,那就是物质;把它煮熟,或者煎炒烹炸,弄得色香味形俱佳,就是文化――饮食文化,等等等等。

我们这里,是说最狭义的文化――艺术,文学、音乐、戏剧、美术等等。

永济的历史文化,艺术级别最高的,是唐代文化。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是建筑、佛教、印刷术和文学,这是历史的大总结。其实,它的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也有上乘表现,特别是我们永济,都有上乘表现。

先说文学。文学的一般形式,是指诗歌、散文、小说、理论。唐代的这些艺术门类的最高成就,都在永济。

――诗歌。唐代诗坛,有“仙、圣、佛”之说,“诗仙”是李白,“诗圣”是杜甫,“诗佛”则是王维了。                                     
古蒲州——永济是一个诗的国度
王维像

王维(701-761年),就是永济人。他的原藉是太原祁县,他的父亲当时任汾州司马,并不在蒲州,但他看中了蒲州的城市规模和居住环境,把家搬到了蒲州,就像现在有钱有地位的
人纷纷把家搬到北京上海一样。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进京做了官,任大乐丞,管理宫廷音乐舞蹈方面的工作。王维和弟妹们特别是弟弟王缙感情很深,时时挂念,常有
书信问候。王维有一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是这时候写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这里的山东不是山东省,而是华山之东的家乡蒲州。兄弟们和母亲留在蒲州,往年重阳节这天都要登高避邪,采摘许多茱萸回来插满屋里屋外。茱萸,是一种植物,多为野生,可入
药。古代风俗,九月九日这天,要佩茱萸囊,攀登高处,可除邪避恶。今年重阳,只有自己一人在外,登高插茱萸,就只少自己一个人了。这感情真挚自然,亲情浓郁。“每逢佳节倍思
亲”成了千古名句,至今我们也常用来表达思念亲人的感情。蒲州,是诗人一辈子念念于兹的地方。登高的去处,当是万固寺、栖岩寺这些中条名刹。

王维三十岁时妻子亡故,再没有续娶,他写的《相思》,是思念亡妻,也是思念更多的朋友: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思》


婉转蕴藉,情深谊厚,现在还有人互相题赠。

另一首送别诗,是为他的朋友元二出使安西的临别赠诗,更是千古绝唱: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多少送别诗,都是悲伧凄楚,而这一首却健朗明快,思念、留恋和劝勉融于清丽的景色之中,融于一种清爽健朗的感情之中,不消沉,不颓丧,意境新奇,情景交融,兴味无穷,余音
袅袅,成为送别诗的典范,历代诗界评价很高:“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之前所未道。此词一出,……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外。”(明,李东阳:《麓堂诗话》)。唐以
前没有,唐以后再也达不到这样的高度,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古蒲州——永济是一个诗的国度
另一位大诗人柳宗元(773-819年),虞乡人,程书记的老乡。担任过礼部员外郎――文化部司长一级的干部。这期间,他加入了王叔文的革新集团。改革失败,改革集团首领王叔文被
杀,他和另外一些参与改革的guan员被降职下放到边远地方担任闲职――司马,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就说的这件事,他就是“八司马”之一,被贬为永州司马。后来,他又调任柳州刺史。仕
途真是坎坷。而文章憎命达,愤怒出诗人,官场不幸文场幸,中国因此而产生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平淡而深远,清新而简峭,情感深沉,意味悠远。我们最熟悉这一首: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


不屈的精神和孤愤的心情,都蕴含在这如画的江雪图中。说是写景,人格都被他写出来了。他祖藉蒲州,生前身后都被称为“柳河东”,对家乡的认同和感情比王维就更深一层。永济有
个柳园,园门两侧是一副楹联:“河东吾故土……先生称晋人……”写的真好,正是真实的写照。王维是怀念母亲兄弟,他在家乡已没有了母亲兄弟,他就只怀念故乡: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若能像佛祖那样将自己化作一千亿个身子,一千亿个身子都会站在峰头遥望故乡啊!还有比这更深切的思乡之情么? 

蒲州诗人,多是忧国忧民的,这是蒲州文化从小对他们产生影响的原因,也是他们互相之间影响的原因。论起反映劳动人民疾苦,更要说平民诗人聂夷中。他的悯农诗,在唐诗中独树
一帜。       

聂夷中(837-?)是晚唐著名诗人,家庭贫寒,一直在蒲州乡下务植农桑,深知农民的艰难。咸通十二年(871年)他34岁,中了进士。但中进士不等于就是官,而要有权力部门和权
威人士推荐才行。他家境艰难,没有力量置办礼物巴结权门,就是现在说的没钱跑官,就在京城滞留了下来。这一滞留就是一、二十年,直到晚年,才给了他一个小小的华阴县尉。他
一辈子虽然连个七品县官也没有当上,但他却是唐代顶尖级别的诗人。我们都熟悉他的诗: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伤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田家》

反映农民惨遭剥削的痛苦生活,是现实主义诗人聂夷中作品的重要内容。他的诗以朴素生动的语言,描绘鲜明的艺术形象,通俗流畅,音节和谐自然。

还有那首更著名的《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一首的著作权有争议,有一种说法,说是李绅的。李绅仕途平顺,官至宰相,一直官场得意。尽管也写些悯农诗,但一个身居高位的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与自身就在劳动人
民中间亲身从事艰苦劳作经受苦难生活的人的深切感受,是会有极大的差别的。我们体味这首诗,从两个人的出身、经历和社会地位来判断,判定为聂夷中的作品才更合乎情理一些。

永济的唐代诗人,人数众多,我们只是罗列一下《唐才子传》里记载的前十名:王维,卢纶,耿韦,畅当,杨巨源,柳宗元,吕温,司空图,聂夷中,王驾……。掂掂这十个名字的份量
吧!这些诗人,都在诗歌艺术道路上攀高援顶,他们无一例外地都达到了峰顶,无一例外地表现了自己的第一流的艺术品级。

古代文学的最高艺术文体是诗歌,而蒲州,是一个诗的国度。 

这些,还不是永济的最高成就,最高成就是一位外地诗人来到永济创造的。这个人不是永济人,但没有永济,他就不能取得这样的最高艺术成就。如果是那样的话,唐诗的顶峰,就会
矮下了一大节,珠穆朗玛,就不成其为珠穆朗玛。
古蒲州——永济是一个诗的国度
王之涣像

说是外地人,却也离永济不算太远,新绛人――王之涣。王之涣比李白、王维大13岁,比杜甫大24岁,比崔颢大10岁的样子。在这些后起之秀面前,王之涣是前辈诗人了。崔颢写《黄
鹤楼》,被天下传颂,李白上了黄鹤楼也不再写了,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王之涣不由要想,要是我去黄鹤楼,能不能写呢?是不是也要和李白一样,有景道不得
呢?

――如果我登上另外一座楼阁,能写下怎样一首诗呢?

这是他这一阵子心里挥之不去的情结,是他登鹳雀楼前的思想背景:如果我的人生也有一个辉煌季节,那么,这个季节也许就在蒲州,就在鹳雀楼上。

王之涣终于来到了永济,来到了鹳雀楼前,开始了这次历史性的攀登。

第一层,只见河水汹涌,蒲草翻浪。

第二层,只见城郭市井尽收眼底,梵宫道庙历历在目。

这时候,年过半百的他,已经气喘吁吁,已经腿脚沉重。但是,他的诗还没有酝酿成熟,他还没有找到诗情奔涌的出口,就像火山爆发的那个出口。

上,再上,登上顶层去。鹳雀楼是他诗歌的顶峰,也是他人生的顶峰。那上面,是泰山极顶,有红日喷薄;那上面,是峨嵋之巅,有金色佛光。

鹳雀楼――珠穆郎玛!那上面,有风光无限!

一级,再一级,五、四、三、二、一!

到了!第三层!果然极目八荒!果然四面来风!时已黄昏,太阳已没有了炙热和火红,就像一轮白色的铜镜沿着中条山西端渐渐落下;滔滔黄河,奔涌不息,仿佛一条黄龙朝着远远的
大海滚滚流去。什么城郭村庄,什么市井人家,反而看不见了,在这高高的顶层,只有这天空,这远山,这落日,这大河。

这才是自然的大景观!这才是人生的大境界!

是诗人的有意选择,还是冥冥中艺术之神的特意安排?斯楼,斯人,斯时;此思,此情,此景――一颗艺术钻石这才千年一遇地即将迸出生活的矿床。

站在鹳雀楼顶层的西南方向,阵阵河风扑面,阵阵涛声灌耳,极目远望,他的心也仿佛跳出了胸腔,腾空而起,向远方飞去!

蓦然,灵光一闪,像热泉喷涌,如神思飞来,从他心的最深处,流出了滚热的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只前十个字,便写尽诗人眼前广袤大地,秀丽河山:远处,一轮夕阳渐渐落进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晚霞给逶迤的山势勾勒了一道金边,映衬了一幅胭脂红的天幕;近处,浩浩荡荡的
黄河似乎从天边奔泻而来,在暮霭中仿佛古铜色的河水波翻浪涌,奔腾激荡,向着东方的大海滔滔而去。天空大地,远山近河,全收眼底;落日晚霞,壮阔苍茫,尽在笔端。仿佛一幅
画,辽阔壮美,意境深远。后两句诗,由前面的景物描写转入情感抒发,揭示了朴素又深邃的哲理,含蓄双关,婉转深刻:极目才可骋怀,站得高才望得远。诗中饱含着诗人对美好大
自然的热爱,表现了他旷达豪放的心境,也表达了诗人冲破名缰利锁的人生态度和高远超拔的思想境界,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高瞻远瞩的襟怀。

不论当时还是后人,在唐诗的高峰巡览,目光都会锁定他的《登鹳雀楼》。无论怎样评价它,都不会过高。

他过去还写过一首《凉州辞》: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登鹳雀楼》二十个字,加上《凉州词》的二十八个字,共四十八个字。

四十八个字,压倒整个唐诗!

王之涣,真是写尽了黄河。“黄河入海流”,是顺流而去;“黄河远上白云间”,是逆流而上。这两首诗,抵得上多少绮词俪句。李白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到海不复
回……”(《将进酒》)刘禹锡写黄河:“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到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浪淘沙词》)都有着重复王之涣的影子,都没有完全跳出王之涣
的艺术意向。李白、刘禹锡这样级别的诗人尚且这样,还有谁能超过王之涣的诗?王之涣一生的诗虽说只有六首流传到现代,但是字字珠玑,最经得起岁月的淘洗。再过一千年,哪怕
所有的诗都被时间的尘埃淹埋,王之涣的诗都会流传下去,流传永远。唐代有那么多的诗,应该说都是好诗。但是,把所有的诗同王之涣的诗放置在同一个平台上,就立见高下。他们
都是喜马拉雅的山峰,而珠穆朗玛,就是珠穆朗玛!

《登鹳雀楼》,不可超越的高度。

唐诗最优秀的一首诗,是在永济产生的。是永济玉成了他。没有永济,没有鹳雀楼,便没有这一诗中极品。

于是,鹳雀楼,就荣幸地成为唐诗高度的标志。
古蒲州——永济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们的鹳雀楼高73,9米,是目前国内最高的楼阁。但它不是凭73.9米来证明自己的高度的。别的地方再造一座80米的楼,它就是最高的诗的楼阁了吗?不会的,谁也代表不了诗歌的
高度了,只有鹳雀楼,只能是鹳雀楼了。

281010

回复

avata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qq_login wechat_login

本版积分规则

服务支持

官方商城 售后服务
投诉/建议联系

18636392123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复制和建立镜像,
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 ewm_b关注小程序
  • ewm_a添加微信客服
Copyright © 2001-2024 运城社区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地图 晋ICP备16004466号-2
关灯 在本版发帖
ewm_a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